论电影《小王子》的改编策略

2016-10-27 10:34赵瑞华
电影文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电影改编小王子本真

[摘要]改编自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说《小王子》的同名影片一经上映,便因其原著小说较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小说到电影,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取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加工,完成两种异质媒介系统、艺术语言间的转换。本文试图通过叙事重构、人物具象化、主题的位移三个方面对电影《小王子》的改编策略进行分析,探索该改编影片所倡导的“葆守本真”在当今物质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王子》;电影改编;现实社会;本真

由美国导演马克·奥斯本执导的3D动画奇幻电影《小王子》,改编自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同名小说。该影片为我们讲述了小女孩偶然结识一位老飞行员,并通过他的讲述开启了探索小王子世界之旅程的故事。小说极富想象力的情节及童话题材本身强烈的梦幻色彩,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提供了天然的素材。为更好地契合当代社会,影片在再创造过程中,将时空重置为现代都市,体现了对现实社会的观照。高速发展的社会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压力,不仅成人世界充斥着各种利益纷争,连最纯真的儿童也生活在重压之下。小说以小王子孩子式的视角折射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贪婪和死板教条,在今天同样存在,这为影片的时空定位提供了可行性和合理性,构建了当代文化语境。在努力呈现原著风采的同时,影片深入着点于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大胆重构了情节,增添了新人物,赋予主题新的精神内涵,非常值得探讨。本文便试图通过对影片改编策略的分析,探索其现实意义。

一、叙事重构

电影是一种具有极强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形式,相较于小说单一的文本语言,电影有着画面、音乐等多维度的叙事手段。一部成功的电影必须拥有自身的个性与内涵,运用多元的艺术手段对原著加以改编,从而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因此,电影对原著的重新建构是必然的。

影片在原著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框架,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结构,呈现出不同的叙事层次。根据当下社会现实所构建出的小女孩的故事是第一叙事层次,是影片的故事外层。影片一开始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便是如电路板般密集而整齐的现代化都市,主人公9岁的小女孩在望女成凤的妈妈“人生赢家”价值观的培养下,为考取重点学校如机器般重复着繁杂的学习计划。本应充满欢笑的童年,被各式习题所取代。这枯燥乏味的生活随着一位神秘邻居——一位性情古怪、童心未泯的老者的出现被打破。女孩瞒过母亲和老人成为好朋友。这个老人正是原著主人公飞行员。老人通过口述和书面的形式向女孩讲述了年轻时曾是飞行员的自己,乘飞机迫降沙漠遇到小王子的回忆,在这一过程中小王子的故事作为次故事层呈现出来,形成了第二叙事层次。两层叙事层次虚实相依,两相对照。小女孩对小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飞行员病危的推动下决心对小王子展开冒险式寻找,小女孩找到小王子并帮助已经长大的小王子找回记忆,重新变回小王子。最终,小女孩完成了“出走—找寻—回归”的冒险历程回到老飞行员的病床前,并与妈妈达成了精神和解。这一故事模式与小王子因厌倦玫瑰而决定出外冒险,游历宇宙后找到关于爱和责任的真谛,最终通过蛇的帮助越过生死界限完成回归的模式具有一致性,这是影片匠心独运之处。在电影特有的蒙太奇手法下,电影主线与原著主线在光影中交会,达到了叙事层次的交融和统一。从小说中小王子与飞行员的人物关系,到影片中小女孩和飞行员的人物关系,再到再创造出的小女孩与原著中小王子间的人物关系,产生层层对照和映衬。在这种多重讲述中,小说中的世界与影片中的世界虚实相生,既指向社会现实,又有永恒之象征意味。

影片中两重世界的构想得以实现。原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小王子、小星球、任意漫游。现代科技为成功还原小说的梦幻场景提供了可能,在拍摄制作方面,为表现出现实与童话世界的强烈反差,影片使用不同技术手段展现出迥异的画面质感,为我们完美地构建了现实和虚幻两重世界。现实世界是采用计算机合成图像(CGI)的写实风格三维呈现,以冷色调为主描绘出现实世界的残酷和冰冷。而童话世界则通过充满怀旧情怀的定格拍摄手绘纸模方式展现,原著中那些奇思妙想都以真实炫目的形式得到了高度还原,呈现出极其唯美的想象意境。大量暖光的运用,在视觉上给人带来温暖抚慰的强烈观感,加之空灵柔美的背景配乐,让一探童话世界成为可能。两个世界在叙事中交替闪回,通过插叙将小王子的故事在小女孩的视角下完整地呈现出来。小王子的故事在电影艺术里得到了立体地呈现,清晰地分割出现实世界和童话世界,分割出时空界限。

二、人物具象化

原著扁平的人物在影片里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由符号走向具象。电影不再是一则寓言,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成人世界的讽刺,在影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原著中的小王子是一个内心单纯、充满童真的小男孩,他满头金发、身披长袍,既无国籍,也无家园,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对外部世界满怀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小王子纯净的内心世界里,没有贵贱之分,没有金钱的诱惑,更没有权力、贪欲的立足之地。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是世间少有的,因此小王子的形象在孩子们和曾经的孩子们的心灵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被接受,被认同,产生了普遍的象征意蕴和审美价值。在经过一系列的漫游和冒险后,为再次回到心爱的玫瑰花身边,他在蛇的帮助下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至此小说戛然而止,留下了孤独的飞行员沉浸在回忆之中。此处影片完全忠实于原著,达到了最高程度的还原。小王子纯净无瑕的笑容和纯洁美好的心灵,荡涤了现代文明的污迹,充满哲学隐晦的独白,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然而,小王子是否回到了自己的星球上?小王子会不会长大?影片的改编为我们的困惑提供了一种解答。灰色调的工业星球上,人们如行尸走肉,整天忙于工作,以至于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小王子也难逃厄运。当年的小王子已经长大,为生活所迫重复着无聊的清洁工作。在成人世界刻板思维的“戕害”下,曾经纯真无邪的小王子竟变成了呆头呆脑的平凡人。这一创造性改编强烈地撩拨着观众的神经,当人们直面心目中的小王子成长堕落为庸庸碌碌之人时,影片的戏剧张力和批判意义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对成人世界的讽刺达到了最高潮。这样的改编无疑是大胆的,但也合乎情理。曾经纯真的小王子也会成长为庸俗无聊的大人,反衬出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小女孩被赋予了找回观众心中小王子的使命,帮助小王子找回记忆回到自己的星球,最终重新变回小王子。小女孩执著的追寻推动小王子的形象完成了二次发展,小王子找回了初心便还是小王子,也再次向人们暗示影片的主题:最可怕的不是长大,而是遗忘。

小说中的飞行员在影片中已经老去,被塑造成一个老顽童式的人物。老飞行员住在古老的爬满藤蔓植物的阁楼里,总是幻想发动自己那架老旧的飞机,他的院子里更是别有洞天,年迈却心怀纯真的老人过着世外桃源一般的诗意生活。老人通过小王子的故事敲开了已经被教育得理性刻板的小女孩的心门。这个故事让小女孩灰暗的生活再度焕发光彩,恢复了儿童应有的快乐,并在她幼小的心里扎下了坚实的根。影片的这一重塑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发展规律的。小说中以小王子为代表的儿童与以飞行员为代表的成人形成了两相对立的关系,小王子通过自己的纯真完成了对飞行员的精神救赎。而影片中,虽年事已高,但仍保有童心的老人则与少年老成的小女孩形成了二元关系,并在这种对立中完成了对小女孩的精神感化。与原著小说完全颠倒的二元对立关系也再次印证了影片主题,只要不忘记最本真的那个自己,老人也可以是充满纯真的。而若像小女孩一样完全被“成人化”,那便不再是个孩子。对原著小说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和重构使影片在塑造人物时更加丰满和立体,跳出了扁平和符号化的窠臼。

距小说出版已70多年,但其中的形象仍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因为书中所唾弃的形形色色具有人格缺陷的典型人物远未销声匿迹,所鞭挞的丑恶现象也并未消除净尽。那些“无聊的大人们”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了身份对照。影片中的学究、沃斯学院校长与小说中闭目塞听的地理学家存在着一定的对照关系,体现了对现代教育模式、教育权威的讽刺;小说中唯利是图、想把所有星星都据为己有的商人成为商业独裁者,体现了对现代商业社会的讽刺和对物欲时代的批判;小说中听到鼓掌就脱帽致谢的爱慕虚荣的人在现代社会也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警察,而骄傲愚妄的国王成为大厦里的小电梯员,对权力欲望的抨击不言自明。

影片还塑造了现代社会人物群像:参加沃斯学院入学考试的孩子及其家长、邻居们、工业星球中灰头土脸、弯腰驼背的大人们。在这些或滑稽可笑、或冰冷漠然的人物身上,观众在笑过之后会觉察并不陌生,甚至不寒而栗,因为这些特征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这种讽刺是彻头彻尾的。

三、主题的位移

小说的主题是含有多重隐喻的。小王子的漫游历程,包含了对盲目的成人世界的讽刺和批判,直指成人身上所存在的病态特征;小王子与玫瑰花和狐狸的故事,对爱与责任的真义进行了诠释;飞行员迫降于广袤的沙漠,体现出对人类孤独寂寞、漂泊无根生存状态的忧思;小王子与飞行员寻找沙漠之井,有追寻生命本真之意。小说充满了哲思化的隐喻,其主体意蕴至今也无法言尽,因此该作品才有着无穷的魅力。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者,势必要迎合大众口味,在改编时必然要对主题做通俗化演绎,达到通俗易懂。因此,影片将目光投注于现实社会,只截取了原著众多隐喻中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的观照。影片弱化了原著中玫瑰花、狐狸、蛇等意象,而将小女孩的教育问题、成人世界的盲目和僵化作为主要关注点。影片反复用飞行员的轻叹:“问题不在于长大,而在于遗忘”来申明所要表达的价值导向。现代社会的人们只是生存而非生活,其原因不在于长大而在于遗忘,呼吁纯真,呼吁童趣,呼吁诗意人生。在取舍和选择下,影片的主题发生了位移,将“找回自我、保持童真”的主旨进行了通俗化的演绎。

小女孩这一形象的选取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如今的孩子从小就承受着现代化社会的竞争和压力,在当代教育模式的压迫下,他们从小就被剥夺了太多乐趣而成为教育的“囚徒”。因此,小女孩的视角能够让观众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小女孩的妈妈精明而干练,以一个独自承担支撑家庭、教育女儿重担的女强人形象出现,而小女孩的爸爸一直未曾出场,只是每年在女儿过生日的时候送来同样的楼宇水晶球。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崩溃的孩子,正是当前社会的真实写照。小女孩形象的设定影射了被传统教育钳制的新一代,通过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今社会有不少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家庭,从而对现代社会的种种乱象、成人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影片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思具有普世性价值。

四、结 语

从小说到电影,电影借助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将小说中无限的想象空间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审美对象,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原著小说作为文学名著流传70多年以来在人们不断地、审慎地阅读之下拥有着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而电影的改编则倾注了当代人透过时代的前进与社会的变迁所产生的新认识、新需求,从而在新的解读中赋予了原著新的生命力。在传统的文本阅读正逐渐受到快餐式文化威胁的今天,这种电影对文学名著的改编使电影的艺术底蕴具有文学支撑,很大程度上为电影的艺术品质提供了保证。同时,也使传统的文本阅读焕发出新的生机。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的火爆往往会使观众重新关注和回味文本,掀起重读经典的热潮,这对于繁荣电影市场以及向更多的社会大众普及文学经典,形成文学名著与电影改编间的良性互动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法]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M].段满福,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

[2][挪威]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施小萍.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改编[D].成都:四川大学,2004.

[4]胡玉龙.《小王子》的象征意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8(01).

[作者简介]赵瑞华(1990— ),女,河南平顶山人,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猜你喜欢
电影改编小王子本真
小王子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小王子的圣诞节
以《归来》为例探讨文学电影改编艺术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小王子》:唤醒内心深处的柔软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