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电影的“中国风”解读

2016-10-27 10:34邓春蓉
电影文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中国风动画电影现象

[摘要]从1998年的《花木兰》开始,人们就欣喜地发现,中国色彩、中国元素开始出现在美国动画电影长片中。此后,《功夫熊猫》等电影的上映不仅意味着“中国风”继续强势地存在于美国动画电影中,也让人看到了美国动画人在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方面,相较于《花木兰》时期有了显著的进步。文章从具有中国元素的美国动画、美国动画的“中国风”体现方式、美国动画“中国风”辨析三方面,解读美国动画电影的“中国风”现象。

[关键词]美国电影;动画电影;“中国风”现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自身建设的加快以及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已经在世界流行文化中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地位。而由皮克斯、迪士尼等面向全世界观众的动画工厂创作的美国动画电影,自然也受到了中国文化气息的影响。从1998年的《花木兰》(Mulan)开始,人们就欣喜地发现,中国色彩、中国元素开始出现在美国动画电影长片中。在中国观众对此感到极为亲切时,《花木兰》在全美仅首映前三天就获得23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也证明了美国观众对“中国风”的欢迎。自此以后,《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等系列电影的上映不仅意味着“中国风”继续强势地存在于美国动画电影中,也让人看到了美国动画人们在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方面相较于《花木兰》时期有了显著的进步。解读美国动画电影中出现的“中国风”,对于我国动画产业摆脱窘境,乃至走向世界,将有一定的帮助。

一、具有中国元素的美国动画

“中国风”是“中国风格”或“中国风尚”的简称,即指具体的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引入了一部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或东方传统文化),并在当前的全球文化中通过这些元素表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以及某种“中国性格”。早在17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就一度狂热地追捧“中国风”,这其中包括中国的家居装饰、服饰以及建筑等。而在电影艺术出现之后,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也多次运用“中国风”,动画电影也不甘于后,尤其是在迪士尼等动画巨头已经开掘了欧洲童话,在题材资源上陷入枯竭境地后,他们便对中国悠久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故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一)“中国风”的发展之路

在被极富戏剧性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吸引后,迪士尼推出了电影《花木兰》。电影中花木兰因为不忍于腿有残疾的老父再上战场拼杀而割断长发以男性的身份从军,在军队中木兰的身份因为受伤暴露,被迫离开队伍,但她依旧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帮军队击败了敌人,电影以木兰和将军之子李翔相爱结束。十年后,梦工厂借北京奥运的时机推出了极具创新性的《功夫熊猫1》(Kung Fu Panda,2008)。电影讲述了熊猫阿宝如何从一个憨态可掬的胖子开始拜师学艺,最终成为“神龙大侠”的故事。在《功夫熊猫1》大获成功之后,皮克斯顺其自然地推出了《功夫熊猫2》(Kung Fu Panda 2,2011)和《功夫熊猫3》(Kung Fu Panda 3,2016)。《功夫熊猫2》中,阿宝已经名震四方,这一次他打败的是另一个更为强劲的对手,即白孔雀沈王爷,同时对自己的身世也有所怀疑。而《功夫熊猫3》则让阿宝不仅击败了敌人天煞,也解决了自己的身份之谜。

(二)“中国风”的成因

首先,美国动画电影中浓郁的“中国风”是消费时代的产物。美国动画电影是整个高度市场化,成为全球电影商业领袖的美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艺术考量而言,其对“中国风”的运用更多的是出于商业考量。中国一方面拥有着数千年在艺术、风俗上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则拥有着上亿并且正在日益扩大的庞大市场,因此无论从对艺术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抑或是从吸取票房的角度,中国都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而“中国风”的运用便是同时实现这两点的契机。甚至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就不难发现整个东亚文化都已在商业的刺激下不断渗透进美国动画电影中,《超能陆战队》(Big Hero 6,2014)便是美国动画电影吸收日本文化的一个典型范例。

其次,美国动画电影对“中国风”的垂青也有“政治正确”的考虑,美国在文化上的“大熔炉”属性决定了美国电影在取材上必然要多元化,这在政治上偏“左”在迪士尼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以迪士尼剪不断的“公主片”情愫为例,从史上第一部动画长片,奠定迪士尼地位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1937)以来,迪士尼就一直在塑造西方“公主”式的女性形象。而随着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兴起,东方成为迪士尼关注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阿拉丁》(Aladdin,1992)就推出了第一位非欧洲背景、非白种人、非基督教信仰背景的女性茉莉,以展现其在文化上的多元性。其后《风中奇缘》(Pocahontas,1995)中的宝嘉康蒂便是这种多元化追求的延续。而在表现了阿拉伯与印第安女性之后,迪士尼无疑还需要一位亚裔女性来继续充实其东方题材,正是在对《蝴蝶夫人》等故事否定之后,中国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获得了迪士尼的青睐。

二、美国动画的“中国风”体现方式

在体现“中国风”的方式上,美国动画由浅入深,走过了一个从题材直接套用,到能够水到渠成地运用中国元素,最后能够传递出一种中式文化思维的道路。

(一)题材的选取

《花木兰》便是典型的对中国古老传说题材直接借用的范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动机、过程和结果,以及木兰这一角色坚强勇敢的个性特征等,基本上都与《木兰辞》相符,只是后者对战场生活的表现只用寥寥几笔带过,叙事的重点在于木兰行前与回归后和家人团聚的情形,而《花木兰》则更注重表现木兰跌宕起伏,关系生死存亡的从军生涯,并且根据迪士尼一贯的“王子公主”叙事,为木兰安排了一段爱情故事。

(二)元素的堆砌

在《花木兰》中,中国元素已经大量出现,如水墨远景的长城、桂林山水等,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木兰家的花园透露着一种日式风韵。而《功夫熊猫》则对此发扬光大,其设计团队甚至在中国进行了细致的采风,以使电影中的“中国风”更加原汁原味。《功夫熊猫1》之所以能在一问世就基本消除了与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中无处不在的中国元素。如阿宝父亲开的面条店中,木制的桌椅板凳,陶瓷做的碗,都极为朴实,而翡翠宫等建筑上的彩画、龙纹,浣熊师父袖子上的卷云纹等,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华丽装饰。又如悍娇虎的脸、灵蛇和螳螂后背的花纹实际上来自于中国毛笔书法的变体等。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并不是简单地堆砌、罗列,而是被恰到好处地运用于叙事当中,均出现得极为自然,让中国观众无法不为之折服。如师父在传授阿宝武功时就地取材,让阿宝用筷子夹包子,让阿宝以禅悟的方式领略武功中的道理等。

(三)文化思维的借鉴

在《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主创们已经开始由表及里地对中式文化思维进行展示。如规劝浣熊师父“你的心就像水一样”,“存在即为合理”,并希望师父在培养阿宝时顺其自然的龟仙人,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道家思辨哲学。而浣熊师父则代表了一种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他强调把握今天,不懈地培养徒弟并带领徒弟们与恶势力相抗,在逆徒太郎离开师门后又带出了盛怒五杰,在发现阿宝是一个习武人才后又因材施教帮助阿宝成为一代大侠。而在熊猫阿宝的习武过程中,电影也传递出一种“天人合一”,追求内在超越的同时又和外部世界和谐相处的典型中式思想;让人们为之争抢的“神龙秘籍”实际上是一张白纸,这体现的则是一种中式的含蓄、顿悟的思维方式,即所谓的秘籍并不存在,武功的真谛需要每个人自己去参透。这些都是过往的美国动画片中不存在的。

三、美国动画“中国风”辨析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动画电影在运用“中国风”方面又是“金蝉脱壳”的。也就是说,美国动画电影尽管运用了“中国风”,但是其在精神内核、审美趣味上依然是美国的、现代的。

(一)美国式的价值观

美国电影从整体上而言大多数都是美国价值观的载体,它们在全球化的今天承担了对外进行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职责,具有更广面向性的动画电影自然也不例外。以《花木兰》为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被作为“忠孝”的榜样世代传颂,花木兰无法兼顾年迈残疾的父亲与为国(君)尽忠时,选择了以女子之身而尽当时的男子之责。尽管在故事中,花木兰平安地从战场返回,但是一旦花木兰不幸阵亡,那么她无疑就成为“忠孝”观下的一个牺牲品。因此,这种“忠孝”思想是与美国重视个人、个性的价值观所违背的,花木兰的传说自然无法被叙述为一个为了他者(国君与父亲)而牺牲自我的故事。因此《花木兰》有意在进入战争叙事之前加入了一段花木兰参加相亲失败的桥段,这样一来,整个替父从军就带有一层女性解放的意味。当花木兰发现自己无法在传统环境(即嫁到一个好婆家)下证明自己的价值时,她主动地选择到战场上去确立自我的意义,用自己的双手赢来包括男性在内的他人的尊敬。木兰没有按照身边女性长辈对自己“贤淑温柔”的标准而成长,而是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勇敢和力量并最终功成名就,连皇帝也对她躬身行礼,这证明了人并不需要强行改变自己的个性来迎合他人以获得成功。为了将这一理念传达得更为清楚,电影还安排了花木兰的父亲花弧在花木兰因为选秀失败而郁郁寡欢时委婉地安慰她说,院子里虽然有一朵花开得比较迟,但是它开花时一定会更加美丽。花木兰也因此而对自己重燃信心。花弧的话实际上承载的还是“丑小鸭”式的西方文化。

(二)美国式的文化表达方式

相较于中国文化更追求含蓄和温柔敦厚而言,美式表达方式则更倾向于以幽默、夸张的方式来征服观众,尤其是动画电影更需要考虑到儿童观众的需要而突出电影的娱乐性,并且美国动画电影已经在这种表达方式上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如在主人公之外总要加入一个或插科打诨、或幼稚耍宝的角色,专门负责活跃电影的气氛等)。这也是为何中国观众在见到美国动画电影中运用美式幽默时会感到格格不入的原因。如在《花木兰》中,木须龙的角色无疑就类似于《狮子王》(The Lion King,1994)中的沙祖,它是花家祖先的仆从派来保护花木兰的,但是它不仅没什么法力,还频频出丑;而三个或高或胖的士兵则类似于《狮子王》中的三只鬣狗,其中一个士兵在洗澡的时候一边唱歌,一边露出了自己印着红色桃心的内裤,这当然是不符合中国历史的,但是这又能让观众忍俊不禁。又如在《功夫熊猫》中,主人公熊猫阿宝身上就有许多幽默点自不必说,师父与龟仙人两位大师之间的对话在中国观众的心理期待中本应是严肃的,但是电影依然不忘为其加入美式幽默。如当龟仙人表示师父不可能老是左右阿宝时,以眼前的桃树为喻说人并不能左右桃树开花结果,结果师父一脚踢在树上桃子就掉了下来,师父刚得意地说他可以左右果子什么时候落地时,桃子却砸在他的头上。

就使用中国元素,打造“中国风”而言,美国动画电影可以说走出了一条新路。在题材选择、美术元素堆砌、文化思维的借鉴方面,美国动画均表现出了在运用“中国风”上日益成熟的实践,为世界传递出了浓厚的“中国味道”。而“中国风”也为美国动画电影赢来了可观的票房回报和意识形态宣传价值。国产动画电影有必要对美国动画电影尤其是具有“中国风”的作品进行借鉴,从而满足本土乃至世界观众的审美观,实现国产动画电影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殷俊,刘媛霞.从“中国风”文化看美国动画电影的设计思维[J].当代电影,2012(09).

[2]马华.动画创作中“中国风”的“变”与“不变”——《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给中国动画创作的启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3).

[3]房思彤.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刘媛霞.论美国动画创作对异国文化元素的解构与建构[D].无锡:江南大学,2013.

[5]李雷.“中国风”向哪里吹:当前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元素[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01).

[作者简介]邓春蓉(1975— ),女,重庆人,硕士,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

猜你喜欢
中国风动画电影现象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