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热血兵团》中男性形象的塑造

2016-10-27 10:34胡新华陈莉
电影文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精神

胡新华 陈莉

[摘要]2006年在地方卫视上映的电视剧《热血兵团》集中反映了建国后较长时段内新疆兵团屯垦戍边事业中的男性生活,具体而真实地呈现了男性在兵团历史发展中所承担与履行的职责和义务。该剧通过一系列的情感纠葛,在崇高品德形成中的违心与立德之间,在事业建设上的苦干与求智的关系上,在兵团精神继承与叛逆的冲突中塑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男性形象,更揭示了特定时期与环境下兵团精神生成与发展的特征。

[关键词]《热血兵团》;男性;兵团历史;精神

根据韩天航的小说《我的大爹》改编成的20集电视剧《热血兵团》曾于2006年在全国播出,该剧集中塑造了一批新疆兵团男性形象,并于2015年出版了同名文学脚本。我们可以发现,在《热血兵团》中,屯垦戍边是故事展开的社会背景,个人的情感纠葛成为叙事的动因;同时,该剧也触及兵团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在各种事件中不断提升与凝练成令人尊崇的兵团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可以肯定地说,这是韩天航从上海支边新疆,寓居新疆数十年后对兵团生活了然于心的反映,是为兵团人立传的重要书写,真实、具体、深刻地向世人传达了兵团男性的精神风貌。

一、“违心”与立德

纵览全剧,可以看到《热血兵团》中的男性叙事,不再是宏大场面的重点再现,而是进入到男性情感世界中,捕捉男性理性与情感冲突中的亮点,展示个人情感选择中所透露出的奉献与坚韧,由此生发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该剧主要人物杨自胜就是这种兵团男性品格的体现。

团长杨自胜奉命率部进军新疆,行军路上,搭救了被土匪劫持的柳叶,柳叶则是为寻找与之私订终身后参军的陈明义而踏上西北之旅。面对误以为陈明义(重名)已经牺牲并怀有身孕的柳叶,杨自胜决定娶柳叶。营长李松泉表示也喜欢柳叶,杨自胜于是违心给李松泉与柳叶说媒。这是杨自胜进疆后第一次在情感上做出的牺牲。之后他对进疆的湖南女兵罗秋雯有了感情,但从军校毕业分配到杨自胜部队的陈明义(实为柳叶所寻之人)寻找柳叶未果后,在和罗秋雯的相处中,二人两心相悦。后来罗秋雯为了陈明义违心同意嫁给杨自胜,新婚时,杨自胜获知罗秋雯的苦衷时,毅然离开婚房,于第二天办理了离婚手续,还罗秋雯于陈明义。此为杨自胜做出的第二次“牺牲”,直到晚年,才与柳月走到一起。

从新疆部队的历史情形来讲,团长杨自胜、营长李松泉与宣传股长陈明义三人在解决婚姻大事时,杨自胜具有优先权。据1953年10月26日新疆军区政治部颁布《新疆军区政治部关于生产部队婚姻条例暂行规定》,其中男性具备结婚的条件是:“1.现任连、排干部年满二十岁,并有五年革命斗争历史者;2.具有六年革命斗争历史,年满二十岁的班以下人员;3.年满二十八岁的指战员。”[1]只要满足其中一条就准予结婚,这是八千湘女进入新疆,部队男性婚姻问题逐步得以缓解后制定的暂行规定,军官职位已经放宽到了连、排级别。此前,在女性数量较少的情形下,职位的高低成为能否建立家庭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这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而且普遍是以组织出面协调、先结婚后恋爱的过程解决男性婚姻。对杨自胜而言,担任团长职位的他有优先成家的政治资本,而在与两位女性的情感纠葛中,他都主动退出,成全了李松泉与陈明义。之后杨自胜还将姬进军收为养子,精心教育,抚养成人。这些事件均是杨自胜无私付出的表现。

综上可知,杨自胜的言行实质是以个人的道德力量展示了兵团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无私奉献。剧中有一个场景,当姬元龙收养的孩子舒妤寻找杨自胜拍全家福时,广场上出现众多银白头发的老人,背影与杨自胜十分相似,这何尝不是一个隐喻——他身上凝聚了众多兵团人在艰苦岁月里形成的共有美德。杨自胜也由此成为具有群体意义的象征符号,其意义在于以违心显立德,彰显兵团力量、弘扬兵团精神。

二、苦干与求智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在《关于一九五零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中指出,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取得基本胜利,大量军队进入整训,根据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在和平时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条件下,应有计划地参加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帮助国家的建设工作。在全国军队从事生产建设和新疆军队屯垦生产、自力更生的背景下,新疆部队进入了农业、水利、工业等各条战线上的生产工作。然而生产建设面临的难题是技术知识的缺乏。1950年,王震在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的报告中讲到一个事例:“今年生产受到一些损失,我们有一位营长是战斗英雄,在挖水渠的时候,工程师说底要挖成倾斜形,他说这样挖费工,要挖成直的,一放水就便冲了十多里的缺口,他急得要自杀,我们没有科学知识,指挥员粗鲁一些,这些要请你们原谅。”[2]这与《热血兵团》中姬元龙与李松泉在水利工程中的情况何其相似。

毕业留校工作的姬元龙放弃优越条件,毅然进疆参加屯垦建设,在兴修水利时,姬元龙从科学的角度否定了李松泉的方案,认为需要考察水文后再设计方案。但因姬元龙在调查、考察时被山石砸伤,未能及时归队,李松泉决定恢复施工。待姬元龙修改设计方案后,李松泉并未按照新方案施工,执意采取老的方案,工程完工后,水闸试水运行正常。然而,一场大雨将水渠冲垮,因阻止试水运行被关禁闭的姬元龙向哨兵传述了抢险方案,李松泉才救险成功,姬元龙却在救助李进疆的过程中牺牲了。在这之前,姬元龙发现屯垦战士的帐篷在风季中既不保暖也不安全,向杨自胜提出建议在雨量低的地方挖地窝子,但没有引起杨自胜重视,结果在风季中帐篷被摧毁,造成很大损失。这两件事,均是在出现灾害后才意识到专业技术的重要性,才明白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不可或缺。此后,杨自胜对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尊重与爱惜,比如畜牧业专家欧阳铭在他的信任与支持下,深入研究后培育出了第一代细毛羊优良品种即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事实上,兵团领导王震在《关于新疆军区1952年生产计划给毛主席、西北局、西北军区的报告》中已提到:“根据驻新疆军队执行屯垦任务与李富春同志关于培养生产技术干部的指示,除准备将军队中适宜培植国防军及特种兵条件的干部向中央输送外,为了有计划地将军队干部,采取轮训制,施以农牧业的训练与将参加了劳动的青年学生培养成农艺、园艺、畜牧、水利等专门技术人员,拟将军区农业学校改为农学院,人力、财力、物力由军区自筹……”[3]很明显,王震比较早地意识到生产建设中的人才问题,实际上也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事实证明,王震的思路与策略是正确的。总之,在《热血兵团》中反映的从执行屯垦任务到兵团组建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在人力为主的艰苦创业中,埋头苦干固然重要,但技术知识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求智或者说解决创业中所需的专业技术在付出代价后成为一种共识。《热血兵团》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塑造便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历史的交代。

三、继承与叛逆

《热血兵团》不仅表现了老一辈兵团战士的精神风貌,还呈现了兵团战士后代(兵团二代)的成长过程。兵团二代在时代变迁、社会变革中如何继承、发扬兵团精神并建设兵团则成为有效衔接历史的重要内容,实则也是中央、军区或兵团领导解决广大屯垦战士婚姻问题,兵团战士有了血缘延续的反映。因此,兵团事业的接班人,尤其是具有“根”的意义的男性,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如姬元龙与柳月的儿子姬进军,李松泉与柳叶的儿子李进疆(实为陈明义与柳月未婚先孕的孩子)。当他们的成长与事业发展、情感纠葛以不同的样态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既丰富了该剧的影像内容,又向观众展示了兵团新人的精神面貌与变化。

姬元龙在搭救被塌陷的地窝子困住的李进疆牺牲后,由柳月带着进军留在水工队工作以守护姬元龙的坟墓,获取精神上的慰藉,柳月却在破冰引水中被激流冲走而失踪。鉴于此,姬进军被柳叶带回抚养,在一次与进疆的争吵中,进军得知父亲是因李松泉而牺牲,母亲因此“遇难”时,进军不愿再回柳叶家,并离家出走。杨自胜连夜寻回进军,将进军收作养子。多年后,进军成长为正直、善良、有责任和担当的新一代兵团建设者,先后担任队长、食品厂厂长,最后成为明珠市经管委主任。这是兵团二代继承父辈精神,扎根兵团,从事建设事业的正面事例。从血缘关系上考虑,进军是失父的,但在养父杨自胜的培养下,反而奋发有为。与进军失父、寻父不同,家庭环境优越的进疆却走向了反面,进疆在李松泉(养父)的骄纵和陈明义(生父)的关照下,反而偷奸耍滑,玩弄女知青,贪污财物,诬陷他人。一方面给公共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欺骗上海女知青耿佳丽的感情,使之怀孕,留下孽债。耿佳丽回上海生完孩子后,将小孩送回兵团,李家与陈明义均拒绝收养。作为生产队长的进军无奈收下孩子,取名姬舒妤,并将其培养成人,这与杨自胜的行为极为相似。

如果说进军在失父中继承了父辈身上的精神传统,完成了从失父到寻父的精神成长过程,那么进疆对父辈精神的违背,则是一种弑父行为,在隐喻层面上是对权威与中心的解构,是对兵团文化认同的忤逆。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进疆在同陈明义认亲之前,进军与进疆的成长情形是相似的,均由养父抚养,但具有表亲关系的两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这种在其他社会中较为常见、普通的成长案例,在具有亚军事性质的兵团中,却有更深远的意义。在屯垦戍边的过程中,起义部队与进入新疆的解放军构成了杂姓相处的移民社会,内地传统定居型乡村的家族价值观在长达数百年甚至千年的积淀中,已是一个超稳定的价值结构,具有文化共同体的性质。兵团文化则不同,它是在数十年的艰苦岁月中通过行政命令和组织逐步形成的一套价值观念,仍在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叛逆者的出现也就说明,这一文化的凝聚力还有待加强。

要而言之,《热血兵团》中兵团后代一正一反角色的设置,一方面使该剧情节更具张力,推动剧情的发展,使之具有观影效果;另一方面,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设置在兵团历史发展中,又不同于传统乡土社会中类似人物的设置,其意义远大于剧情发展所需矛盾与冲突的简单架构,它更在于昭示了一种文化形成在某一阶段必然出现的抵忤,并不断修正,发展为成熟的、稳定的价值观念的过程性特征。

四、结 语

纵观已上映并有一定影响的反映新疆兵团历史的影视剧,如《走天山的女人》《八千湘女上天山》《戈壁母亲》中,无一例外地将叙事的焦点集中在进疆女性这一特殊群体上,书写与反映大部分女性在组织出面下与兵团战士组建家庭的婚姻生活。在解决兵团战士婚姻问题的政治任务下,女性婚恋自主的“剥夺”和牺牲成为这类电视剧着力放大与反映的主题,感动了无数观众。在兵团历史中,带有政治色彩的婚姻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因而在兵团影视剧中,个体情感生活的表达顺理成章地进入到叙事中心。《热血兵团》即如此。不同的是,该剧以男性为主要表现对象,屯垦部队领导、技术人员及后代等构成了兵团男性形象的谱系,女性作为一个叙事的侧面,是他们情感乃至情欲生活的历史注脚。需要指出的是,兵团影视剧中女性是一种家庭意义上“种”的延续中的重要构成,参与建构了兵团精神,但在屯垦中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男性,则不应因兵团女性的特殊性而被遮蔽,他们在兵团精神与文化内蕴的孕育上,承担与履行了更多的历史责任与义务。《热血兵团》中男性群像塑造的意义就在于此。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流寓新疆作家的体验与表达”(项目编号:14XJJC751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兵团党委党史研究室,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 (第13辑)[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5.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编辑部,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2辑)[Z].乌鲁木齐:新疆建工印刷厂,1992:101.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编辑部,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第3辑)[Z].乌鲁木齐:新疆地矿局印刷厂,1992:3.

[作者简介]胡新华(1981— ),男,湖南双峰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 2014 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石河子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研究。陈莉(1972— ),女,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新疆医科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无需提醒的自觉 勇于担当的自信——“五老”精神赞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读懂践行“五老”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读“五老”精神
岸英精神伴随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