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情感表现艺术

2016-10-27 10:34孙祯意
电影文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情感表现夜莺审美

[摘要]电影《夜莺》由法国导演费力普·弥勒执导。影片讲述了朱志根老人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与弥合。这部影片兼具现实主义的冷峻与浪漫主义的诗意,既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个体的精神迷失、情感的麻木,也探讨了家庭向心力得以恢复,亲情和爱情可以重拾的可能性。影片的明线是祖孙两人的归乡之旅,暗线则是人物的情感变化。本文从空间的情感表现作用、人物的情感变迁以及情感重拾对现代人的意义三方面,分析了电影《夜莺》的情感表现艺术。

[关键词]《夜莺》;情感表现;审美

电影《夜莺》由法国导演费力普·弥勒执导。影片讲述了朱志根老人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与弥合。这部影片兼具现实主义的冷峻与浪漫主义的诗意,既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个体的精神迷失、情感的麻木,也探讨了家庭向心力得以恢复,亲情和爱情可以重拾的可能性及其具体路径。影片以老人朱志根与孙女任幸的归乡之旅为线索。离开了生活空间狭小而喧闹的城市,广袤的乡村让任幸发现了生活中比电子游戏、练舞要美好得多的世界。在自然、友谊与爷爷的影响下,任幸的世界观开始发生变化,为三代人的精神沟通与情感重拾提供了契机。因此,影片的明线是祖孙两人的归乡之旅,暗线则是人物的情感变化。本文从空间的情感表现作用、人物的情感变迁以及情感重拾对现代人的意义三方面,分析了电影《夜莺》的情感表现艺术。

一、空间的情感表现作用

空间在塑造与提升影片视觉审美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同一个场景,电影创作通过不同景物的选取、不同远近角度以及光影的捕捉,可以创建出风格多样的画面。而电影创作者进行选择与布局的背后,不仅是为了令画面更好看,而是蕴含着独特的情感与立场。空间与影片叙事联系在一起,带给观众丰富的情感体验。影片《夜莺》中,电影创作者通过恰当的场景选取,在剪接与光影的辅助下,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独特的情感空间。影片空间与人之间不断地密切互动,在表现人物情感上是极为活跃的。它展现、推动,并预示了影片的情感走向,并在恰当的时候积极地调动了观众的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路与树是两个重要的空间元素。电影创作者借助空间的象征性作用,有效地诠释出人物情感。路象征了个体情感的流浪状态,也为个体的情感回归提供了指引。一方面,崇义与妻子倩影是一直在路上的两个人。他们终日奔忙,几乎要把家“安在飞机上”,但一路辛苦、一路奔走,却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虽然崇义和倩影都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但就生命的完满和自由上看,他们无疑是失败者。两人事业成功的代价是情感生活的丧失。爱情逐渐被磨灭,亲情也变得寡淡无味。崇义面对情感困境,解决的方式是离婚。这无疑是将自己进一步推向情感的真空当中。另一方面,当任幸正要顺着父母的老路,立志成为“商业精英”时,却与朱志根老人一起“误入”了大自然。虽然两人一路坎坷,走走停停,但却始终向着家的方向。当路远离了喧嚣的都市,远离了世俗的欲望,便开始通向心灵。因此,路在这里不仅是朱志根与任幸的归乡之旅,也是回归自我,回归生命本真的心灵之旅。正因如此,任幸和爷爷才有可能将误入歧途的崇义与倩影,也指引到这样一条自然和美好的生命之路上来。

树是另一个重要的空间情感元素。影片中的竹林、客居老乡家的大树,以及朱志根老家村口的粗壮老树,都在电影画面中得到多次强调,给观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树是蓬勃生命的象征,树也是人的情感之根。如果说路将人物引向有着富饶情感的、有血有肉的生活,那么路的尽头便是树。树让人的情感扎根,让人的情感生活充满生机,变得踏实和厚重。当任幸与爷爷客居老乡家里,她与孩子们爬上那粗壮的大树,犹如攀上一张展开的巨大手掌。孩子们不停地争论着树的年龄。女孩告诉任幸,其实她知道树没有岁数,树是永生的,是春、夏、秋、冬的往复不停。实际上,影片借此表达了人的情感可以像树一样扎根,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只要给它足够的空间、养分与时间,它便能越来越强壮,青春永驻。朱志根老家的那棵树也是如此。村口的树,是家的象征。影片对树的强调,揭示了家是人精神的归宿,是情感的皈依。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让为生活不断奔忙的人心灵也处于漂泊的状态。而漂泊最终指向哪里,则与心灵和家的维系相关。如果有一个温暖的家,那么漂泊的人最终一定会落叶归根,世界再大,走得再远,也会在心中为自己保留一棵树。也只有这样人的生命才会有根基,才会有血有肉。

二、人物的情感变迁

影片中,一家人情感的修复过程是一条暗线,它随着朱志根与任幸旅程的深入而逐渐展开。影片的叙述方式朴实且充满诗意,所截取的日常小事虽平常但又反映了现代社会个体典型的情感焦虑。并且,影片在叙事形式上巧妙地结合了主题意蕴。因此,虽然在人物的情感变迁方面《夜莺》有着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并未削弱其内在的触动人心的力量。

首先,影片在展现人物情感变迁时,既朴实,又充满了诗意,整体表现为一种从容的美感。任幸与爷爷踏上这段旅程之初,内心充满了抗拒。她不断地发脾气、使性子,甚至捉弄爷爷,就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影片通过抢座位、不吃饭、自顾自玩游戏、藏爷爷鞋子等一系列细节,表现出女孩的任性。这些小事极为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小孩子的生活现状。父母忙于事业,用钱给他们买“最好的”以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失。iPad成了任幸唯一的玩伴。因此,女孩的情感生活几乎是空白的。她的不近人情正是源于父辈在情感教育上的忽略。情感教育这一课,是朱志根老人给孙女补回来的。当任幸与爷爷开始踏上回家的路,影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美丽的大自然。影片也由朴素的现实主义风格,转向诗意的浪漫主义。青翠的竹林、青山绿水、阡陌纵横的田地、碧蓝的天空、被绿树环绕的民居、淳朴的百姓、活泼的孩童……这一切使人物活动的空间无限增大。任幸的情感世界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变得美丽和丰富。影片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小细节。任幸与小伙伴在河里玩水,而两个男孩在岸上拿着任幸的iPad玩得不亦乐乎。任幸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这种快乐恐怕是她从未体验过的。同时,人与机器的交流,开始转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揭示了任幸的情感生活不再那么孤独和苍白,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多样化。

其次,伴随着祖孙俩渐入佳境的旅途,是崇义与倩影日趋紧张的爱情。崇义提出离婚,并表明这是其深思熟虑的结果。在这一桥段,影片叙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任幸与爷爷的经历是主线,崇义与倩影的情感危机为辅线。一边是情感的弥合,一边是爱情的破裂。不同情感走向上的对比,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和情感空间。当祖孙两人迷失在竹林里,朱志根讲述自己与老伴之间既感人又令人遗憾的爱情。朱志根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前程,改变了自己原本恬静和快乐的生命轨迹。爷爷、奶奶的生活经历让任幸由衷地慨叹“这故事真好”。实际上,好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任幸在这个故事中,不仅为爷爷与奶奶之间的爱情所感动,也意识到人不完全为自己而活,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要懂得付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任幸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也为其以iPad换鸟埋下伏笔。

最后,崇义与倩影的情感修复也是源于崇义回家的这段旅程。在影片结尾,两条叙事线索合为一处,人物所处的不同空间亦融为一体。叙事线索与人物空间上的分和,与人物情感的疏离与弥合是高度统一的。影片就此暗示了这样一个问题:丰富和愉快的情感生活不仅在于走出去,感受自然的美好,体验自由的快乐,更在于亲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在于亲情和爱情的完满。

三、情感重拾对现代人的意义

情感重拾对于忙碌奔波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很多文学和电影作品都以不同视角揭示了现代人的迷失。个体在追求所谓的幸福,而盲目追求金钱、名誉与权力的过程中,却距离幸福的彼岸越发遥远。与这些追求物伴生而来的更多的是孤独、苦闷和茫然。《夜莺》这部影片也是如此。电影创作者通过对朱志根老人一家生活状态的展现,关注的不仅是亲情和爱情这两个简单的话题,而且伴随着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体现的是现代人在生活方方面面的集体性症候。情感的重拾正是解决这一系列精神困境的最佳方式。

首先,情感重拾帮助人从精神孤独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在影片中,独居的朱志根老人与崇义、倩影、任幸这一看似美满的三口之家,没有一个人不是孤独的。影片伊始,导演巧妙地将不同空间的风格进行对比,表现了朱志根一家三代人的精神孤独。朱志根住在老城区,每天与心爱的画眉为伴。儿子崇义一家则住在城市繁华地带的高档公寓内。他们生活的背景是高楼林立、立交桥纵横、车辆川流不息的现代大都市。即便如此,一家三口的交集也极为有限,崇义与妻子经常出差,女儿任幸则在各种课程中奔忙。每每进入睡梦时,忙碌的父亲才下班回家。影片通过异质空间、不同空间节奏的对比,将现代社会一家四口的生存状态巧妙地展现出来。影片中,朱志根一个人寂寞地吃饭,任幸拿着iPad不放,崇义一定要默默坚持到“忍无可忍”才说出内心的想法,这些细节都揭示出人物精神上的孤独。

其次,影片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于情感重拾的重要性。个体精神的孤独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在于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沟通的能力和勇气。朱志根因为当年在鸟市看鸟,差点丢失了年幼的任幸。对于父子来说,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两人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从两人在影片结尾的对话以及崇义一直随身携带的父亲亲手为他做的小哨子,可以知道,崇义对父亲的养育和一直以来的付出都不曾忘记。但他却为何与父亲产生了感情上的罅隙,这也成了观众心中的悬念。在影片最后,电影向观众道明了原因。朱志根真诚地向儿子道歉:“我一直想着跟你们俩道个歉,可就是张不开这个口。”只因为这样一个原因,父子两人竟冷战了几年。在老家的水井旁,崇义对父亲说:“过去的事,不提了。”并在父亲仍继续自责时,反过来对其进行劝慰。可见,崇义的内心实际上并不像表面那样刻板冷峻。父子两人敞开心扉,彼此的心结瞬间便得到化解。就是这样一场简单的谈话,父子两人却等了好几年。同时,崇义与倩影之间的婚姻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倩影问决心离婚的崇义:“为什么这些话你以前没有跟我说过?”后者回答:“我说过,不到无法忍受的地步,我是不会跟你说的。”这些都表明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困境。

综上所述,《夜莺》的叙事节奏有张有弛,影片虽然展现了现代社会个体的情感疏离,爱情与亲情的种种危机,但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矛盾交锋。一方面,这种叙事方式很好地诠释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化与情感压抑状态;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人们内心对温情的渴望,但在缺失情感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之下,只能被动等待与逃避的精神困境。同时,影片舒缓的节奏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紧张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无疑也与影片所要展现的主题息息相关。停下盲目的脚步,释放肩头的重负,静静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脚下的路和未来的生命方向,这也许是影片给现代人的提示。影片结尾,朱志根一家人重拾亲情与爱情,心灵再次团聚,无疑带给观众以喜悦和欣慰。但在这感人的暖色调中,观众同样能够感受到影片中难掩的焦虑。在朱志根的老家,用鸟与任幸换iPad的男孩,以及租住朱志根老屋的留守妇女,都表明了很多问题并不会单纯地因为朱志根一家人的情感修复而得到解决。这是影片留给观众的一个省略号,也是现代社会中奔忙的人们值得深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边静.《夜莺》:观照现实困境的诗意小品[N].中国电影报,2014-11-26(011).

[2]饶曙光,王秋月.《夜莺》:一部有情怀、有境界的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5-05-06(013).

[3]赵花花.中国家庭伦理剧的伦理叙事研究——以新世纪以来的家庭伦理剧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4]周岩.现代转型中的城市想象——以新时期中国城市题材电影为分析对象[D].杭州:浙江大学,2013.

[5]王阳.电影镜头语言与情感表达深层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孙祯意(1987— ),女,辽宁本溪人,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

猜你喜欢
情感表现夜莺审美
夜莺
夜莺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融合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一万种夜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