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如何攻破私人建桩的最后防线?

2016-10-28 01:59撰文
新能源汽车新闻 2016年8期
关键词:线缆勘测车位

撰文/N.E.S 王 涛

调查:如何攻破私人建桩的最后防线?

撰文/N.E.S王涛

7月初的一天,在电动汽车车主李先生的邀请下,《新能源汽车新闻》记者有幸随其一道目睹了私人充电桩的整个安装过程。原以为只要打通了物业、车位、电容这三道门槛,三下五除二地几个简单步骤即可将私人充电桩安装完毕,然而事实却令人意想不到。当日,安装工人、业主李先生和记者竟耗时足足12个小时——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从日光刺眼到万家灯火,从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到熟悉,才看到一个完整的私人充电桩“落地”。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12个小时的等待、试错、全力以赴在事后看来都是值得的。因为,在这一看似简单却极易被忽视的充电桩最后安装环节,却暴露出极少被关注的勘测、安装无标准、流程混乱等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私人建桩的效率,更关乎整个充电设施相关产业,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从根本上关注私人充电桩的最终“落地”环节,梳理安装流程则显得尤为紧要。

私人桩“落地”难题多

难题一:勘测环节为何形同虚设?

据李先生反映,从他申请安装充电桩,到施工人员正式破土动工,这中间历时大约一个星期。而在安装之前,还有一项十分必要的现场勘测环节。但是,从当日安装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来看,所谓的勘测环节似乎形同虚设。

“昨天,勘测人员到小区车位转了一圈就走了。”李先生家人在回忆前一天的勘测环节时如是说。据他介绍,勘测人员在对车位及周边进行一番查看后,并未给业主留下任何勘测相关证明。那么,此番勘测意义何在呢?

经介绍,通常,勘测人员到业主车位及周边进行勘测后,会将待建桩的车位现场情况反映给施工人员。而当日,负责李先生家建桩的施工人员得到的全部消息却仅有,“应该带多少线材、大概需要多大的施工量。”一位现场施工负责人坦言,“勘测人员并未告知安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是否需要挖沟、埋线等,进而提醒我们该带哪些设备。”

这就不禁让人怀疑,神秘的勘测人员到底从何而来?记者随后拨通了某新能源汽车品牌客服电话以求证实。“勘测人员都是由充电桩厂家派遣而来,他们在对业主车位及周边进行现场勘测后,会制定施工方案并反馈给施工人员。”电话中客服人员介绍。话虽如此,但事实上,所谓的施工方案最终落到实处竟成了一纸空谈。用施工人员的话说便是,“有意义,但是意义不大。”

难题二:布线真有这么难?

长期以来,物业的反对始终都是私人建桩难以攻破的一道难关,但有别于多数小区,李先生家所在的小区物业倒显得十分开明,不仅支持业主自建充电桩,甚至还专门在停车场内规划了充电车位,并在车位提前铺设了建桩所需的基础设施,例如固定充电桩所用的水泥墩、配套电表箱等。可以说,物业的支持给小区私人建桩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然而,看似皆大欢喜,背后却又折射出了新的问题——由于该小区物业此前并没有相关的建桩经验,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建桩引导,最终使得物业提供的便利似乎并不那么便利,反倒“添了乱”。

记者通过观察李先生的充电车位及并排的另9个车位发现,每个车位上都配有一个实心的水泥墩,水泥墩下方引出一个接口用于地下布线,最旁边位置设有一个大型的供电箱,统一管控着所有充电车位的电量使用。表面上看,该小区充电车位的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但从施工人员的操作来看,却不知从何处下手。

原因在于,由于物业此前在水泥墩下方预留的管道接口狭小,使得充电桩的线缆很难顺利从此口径穿过,这给施工带来了极大不便。而如果这一问题能够在前一天的勘测环节得到及时反映,就不会出现接下来的一幕:

思来想去,几个施工人员商量后决定用穿线器引线穿过。但是问题又来了,施工人员此行并未随车携带穿线器。于是,回公司取穿线器则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唯一办法。然而,从李先生家小区所在地清河到施工人员所在单位四惠,这一往返便是两个小时。在这漫长而酷热的两个小时里,其他人员除了想办法外,便只有陷入无聊的等待中。

大约下午两点半,穿线器终于被取回,脸上挂满困倦的施工人员立刻振奋起来,想尽办法将穿线器与充电桩线缆捆绑在一起,试图从细小的口径引线穿过。然而,由于口径狭小,以及地下管线较长,使得两次引线都以失败告终,现场一度陷入了僵局。

大约过了半小时,施工人员商量决定采取下下策——挖沟引线,不过,这一方案立刻遭到了物业的阻挠。原因是,如果挖沟,铁器一旦损坏到其他用户的地下线缆,该由谁来负责?此外,即便没有损坏,如果下雨地下管线进水涉及到的安全隐患又该由谁来买单?当然,无论是物业还是施工人员,谁都不敢打这一保票。

在与物业工作人员一番较量无果后,施工人员决定再尝试用坚硬的铁丝引线穿过。庆幸的是,铁丝终于可以将两根充电桩线缆依次从细小的管口带出,不过,这一过程实属不易。当带出第一根线缆后,坚硬的铁丝在抽拉过程中已被钢管拧成多个结,如果再用同一根铁丝带出第二根线缆,需要先将这些坚固的“结”打开,而这在无形中又耗费了较长时间。

经过反复的尝试、试错,几个施工人员耗时四个小时,终于将充电桩线缆成功从地下牵引而出。此时钟表已显示18:30,晚霞徐徐升起,天空呈现一片火红,而建桩可以说才刚刚有了眉目。大概是熟能生巧,在将充电桩线缆顺利从地下引出后,施工人员果真三下五除二地就将充电桩安装完毕,而这耗时仅仅一个半小时。

难题三:后续安全问题谁来担责?

在将充电线缆引出后,天色已经渐渐黑了,如果此时放弃安装,那么,等待车主李先生的不仅是未了的安装任务,还有第二天再安装的600元施工费。据工作人员介绍,第一天的安装免费,如果未完成,第二天则需用户缴纳施工费600元。假设当日真的未安装完,那么,“这600元花得有点冤。”李先生认为,“收取施工费确实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是不明原因的未成功安装导致的额外收费,到底该不该由业主来承担?”

对此,记者随后又问了物业工作人员,他们的答案则更倾向于业主承担。事到如此,并没有一个明确、合理的说法,而这也正是私人建桩中难以避免的插曲,业主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遗余力地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此外,充电桩后续在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安全问题责任归属也是众口不一,这其中包括,充电桩本身的故障和线缆故障问题。

如果充电桩在使用时出现故障该由谁来负责?在李先生手中的充电桩使用说明中,记者看到上面有专门的维修电话。也就是说,如果充电桩在使用中出现故障,用户可拨打电话进行报修,这就和外面的公共充电桩维修道理一样,所属运营商是谁,就由谁来负责维修。

那么,如果因充电桩地下线缆损坏导致漏电等情况发生,又该由谁负责呢?对此,物业方与施工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物业方认为,这是施工中出现的疏忽或者遗留隐患,应由充电桩厂家派来的施工人员负责。而施工人员则表示,“该由物业来承担。”因为,施工人员在安装完毕后,已经完成了安装本身的工作,而后续涉及到的维护与检查,应由物业来负责。

尽管双方各执己见,但记者认为,问题的关键症结在于,如何合理地设计和布局线缆,并做到定期检查与维护,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据该小区物业负责人介绍,“待10个车位充电桩安装完毕后,物业会将地下线缆埋好,非必要情况下不再查看。”而这显然是一种不可行的做法,毕竟,线缆铺设地下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老化现象,进而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定期的检查至关重要。

如何解决私人桩“落地”难?

措施一:勘测标准待统一

事实上,前期的勘测是落实私人建桩的基础步骤,对整个建桩环节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就像建一座高楼,必须要进行缜密的现场勘查,以及出具必要且细致的总体施工方案。没有方案,无异于一场“冒险的旅行”。从当天私人建桩反映出的多重问题来看,正是由于勘测环节的疏忽以及没有明确的项目勘测标准,使得建桩过程中耗费了本不该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影响了建桩的整体效率。

目前,前期现场勘测环节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按照相关要求,勘测环节结束后,相关人员本该出具施工方案,但事实上却化作虚无缥缈的一纸空谈;另一方面,即便有方案,但若没有具体施工明细,同样一切勘测工作约等于零。

据施工人员介绍,并非所有的小区都会面临这些难题,有的小区勘测人员在与施工人员对接时,表述清晰准确,则会比较顺利,反之,则不畅。所以,一个标准化的勘测明细可以说是施工人员能否顺利施工的一把“钥匙”。笔者认为,有标准可依据、有制度可约束是私人建桩勘测环节的关键。

具体做法可以是,首先,应明确制定施工方案的人员是否为充电桩厂家指派人员,且应具备一定的勘测水平;其次,应将原有的“施工方案”落到实处,变为真正可以依据的、有说服力的纸质文件,并且有明确的评估指标,例如场地面积、布线要求、是否需要大型施工、需配备哪些工具等,工作人员据此能够清晰地了解待建桩的车位和小区概况,以便提前做好施工准备,而物业与业主也应提前对此有所了解,以便配合施工工作;最后,勘测环节应有监督机制来约束,以保证方案的落实。

措施二:施工前流程需各方沟通

当天,最终的充电桩安装环节仅仅用了一个半小时,但穿线问题却困扰了所有人足足大半天儿时间。那么,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在笔者看来,最大的疏漏在于物业方没有一套完整的私人建桩流程作为指导,所以才有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发生。就像一个企业要想正常运转,必须要有标准化的流程作为约束,每个人都应该去按照流程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私人充电桩建设作为整个行业的重要任务,更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作为指导和约束。

回顾当日建桩过程可以总结出该小区物业建桩存在的几点问题:第一,物业方由于此前没有建桩经验,且在规划小区充电车位及配套设备的过程中,并未与经验较为丰富的施工人员进行前期的了解与接洽,使得前期的大量工作有太多不完善之处。例如预留管线接口过细、没有标准的地下埋线方案、水泥墩设计不合理等。“其实,水泥墩本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一位施工负责人建议,可以将水泥墩中间打通,进行线缆的铺设,而非仅仅用于固定充电桩。第二,物业方按照以往思路,以为电工无所不能,懂电便懂如何建桩。在当天施工遇到问题时,小区物业方多次派电工来解答,但该电工表示对充电桩的安装并不十分了解。事实上,私人建桩所涉及到的电力、施工及安全问题应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第三,物业方考虑欠妥,并未顾全大局。当天建桩所反映出的仅仅是一家用户的建桩问题,而接下来,其他充电车位也将陆续建桩,那么,彼时还将出现类似的甚至新的情况发生,这无疑将给施工人员、物业及业主都带来不少困扰。

据该小区物业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小区内还将再扩充10个充电车位。那么,在新一轮的充电车位设计中,该如何操作避免旧问题复发呢?笔者看来,一方面,先梳理好私人建桩的整个流程对物业方至关重要。这一流程的梳理不仅需要与充电桩运营商及电力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要与具体的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对接。因为,施工人员是最终建桩的实施者,他们有着多次建桩的经验,不仅可以指出具体的建桩注意事项,甚至更能够提供最佳的建桩方案。例如,如何布置线缆、如何进行整体设计等。另一方面,在线缆的铺设环节,应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适合多家用户一起建桩的方案。一位施工负责人介绍,一些小区的较规范做法是,在地下铺设标准宽度、深度的沟槽,专门用于集中放置线缆,待线缆铺好后,用盖子将沟槽盖住。这样不仅方便每一家用户建桩,保护地下线缆,而且还方便后续线缆检查与维修。

措施三:安全责任要划清

安全始终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最敏感的关键词,因为它关乎着每一个车主的自身安全。对于充电基础设施也一样,安全充电是保证充电桩市场有序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个人用户而言,无论是充电桩本身还是充电桩线缆的铺设,安全问题都不容小觑。

从当前情况显示,后期安全与维护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个人充电桩建设过程中反映出职责划分不明确,施工方与物业方上演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对手戏,而一旦出现问题,受害者往往还是电动汽车车主;另一方面,随意埋线的安全隐患极大,但却容易被忽视。

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明确充电桩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方职责划分。如果是充电桩本身出现故障,毫无疑问应由充电桩运营商来承担,但如果是线缆铺设等非充电桩本身导致的问题,则尤其应明确物业方与施工方的责任划分,以保证车主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应该制定统一的充电桩埋线方案。例如,规定物业及施工人员需使用何种材质、多大宽度、深度的沟槽、最多可放置线缆的数量、多久进行一次维护等。以标准规范制约私人建桩的每一环节,才是解决“近渴”之道。

猜你喜欢
线缆勘测车位
《城市勘测》理事单位名录
RTK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Web的工程勘测数字化采集系统
小型无人机在水利工程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为了车位我选择了环保出行
手提包里的折叠滑板车
我自己找到一个
上海福尔欣线缆有限公司
一个车位,只停一辆?
一种线缆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