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前沿探析与框架构建

2016-10-29 01:12王坤刘从胜骆温平
关键词:开放式合作伙伴结构

王坤,刘从胜,骆温平



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前沿探析与框架构建

王坤1,刘从胜2,骆温平2

(1.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2.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

文章在系统检索与阅读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文献回顾及主题分类;然后,深度分析样本文献,并逐步展开围绕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的内涵、形成动因、组合形态、联盟组合管理以及联盟组合与企业绩效关系等研究主题的探讨;其次,总结当前研究的四个维度与关键内容,提出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的研究脉络和分析框架;最后,指出现有研究的空缺和未来研究主题。

开放式创新;服务创新;联盟;组合;框架

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组建技术联盟以获取竞争优势,并视技术联盟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1]。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联盟研究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由单个联盟(Alliance)向联盟组合(AlliancePortfolio)发展。联盟组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0年以后,属于战略联盟的范畴,是一个更为广泛和前沿的研究领域[2]。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创新环境的复杂化和不确定性迫使企业由封闭式创新逐步向开放式创新转变。由于服务企业的创新活动成本更高、风险更大以及创新成果不易保护,创新企业往往会寻求外部主体的协作,并试图组建服务创新联盟来规避创新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与不同合作伙伴组建多个服务创新联盟,通过联盟组合(Alliance Portfolio)获得更多外部资源和持续的竞争优势,以更好地实现服务创新目标。作为战略联盟与开放式创新研究的新领域,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引起了热切关注,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然而,国内的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研究尚处于空缺状态。文章对于国外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研究的前沿探析、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不仅能够形成对创新、服务创新、开放式创新等基础理论的反馈,还具有深刻的学术及实践指导意义。

一、联盟组合的内涵

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属于战略联盟的一种,通常是指服务创新企业与外部主体建立联盟型合作伙伴关系,并进行联盟治理,通过资源、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服务创新的一种新型的开放式创新组织关系与合作范式。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lliance Portfolio)是在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是一个焦点企业(focal firm)所有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的总和。

现阶段,大多数企业的服务创新已不再依赖于单一的联盟,而是与不同合作伙伴组建的创新联盟组合甚至创新联盟网络,以获取更多创新能力与资源[3]。焦点企业的联盟组合是一种独特且不可替代的资源[4],联盟中合作伙伴越多,则实现创新的渠道就会越多。服务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研究机构、大学等)建立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通过合作伙伴互动、关键资源整合(知识、信息等)以及联盟结构治理,进而实现服务创新的目标。

二、联盟组合的规模

联盟组合的规模主要体现为联盟数量、合作伙伴数量以及跨越结构洞。根据网络理论,联盟组合中的联盟数量代表了一个组合的纽带数,而合作伙伴的数量则由组合中的节点数表示。联盟数量还被视为一种社会资本[5],当一个企业的联盟数量多于其他企业时,则它在联盟组合中更具中心性,因而能够获得比边缘企业更多的收益。针对联盟组合中合作伙伴数量的研究相对匮乏,现有研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拥有这些合作伙伴的好处。

拥有多个合作伙伴的核心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例如通过委派的方式协同开发产品或服务,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绩效[6]。研究指出,与处于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的联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新的信息[7]。而且,企业联盟中合作伙伴的多样性会导致知识的异质性,最终促进企业获取资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8]。此外,跨越结构洞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资产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9],还会对企业市场份额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10]。

研究发现,现有联盟组合研究多为技术创新范畴的分析探讨,纯粹的服务创新联盟研究并不多见。国外学者对联盟组合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联盟组合的产生,联盟组合的结构及联盟组合的管理。其中,企业在联盟组合结构中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联盟与联盟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联盟组合规模的作用等问题,是联盟组合结构研究的关键议题与内容(详见图1)。

图1:联盟组合的研究主题与关键问题

来源:作者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整理绘制。

三、联盟组合与企业绩效

国外学者将联盟数量、合作伙伴数量与跨越结构洞作为解释变量,进而分析企业联盟组合对其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联盟数量对企业绩效并无显著影响。然而,当两个企业联盟数量相同时,合作伙伴数量更多的一方绩效更高。此外,跨越结构洞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另一方面却会对企业收入增长率产生逆向影响[11]。尽管联盟组合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联盟组合对单个企业绩效的具体影响却仍然是有待管理者和学者深入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联盟组合结构与主体特征

联盟组合是由各种不同类型主体组合构成的,具有显著的结构性与复杂性。联盟组合结构可以理解为焦点企业伙伴关系的结构特征,主要涉及合作伙伴的多样性和关系强度。

(一)联盟组合结构

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合作伙伴和关系类型,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同质或异质组合结构。传统的封闭式创新已然无法满足时代要求与创新实践需要,因此企业积极寻求外部主体协作,并试图组建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然而,对于联盟组合结构与企业服务创新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观点出现了较大的分歧。一方面,Agarwal和Selen针对服务提供商进行案例研究[12],指出服务创新起源于客户参与、协作的敏捷性以及联盟组合(包括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Tödtling等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为研究样本[13],认为突破式创新源于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而创新企业与其他服务企业结成联盟往往只能够促进渐进式创新。另一方面,Eisingerich等的研究表明[14],联盟组合的多样性反而会降低服务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此外, Knudsen的一项调查分析发现[15],联盟组合的多样性(客户、大学与竞争对手)会对企业创新产生逆向影响。

(二)合作伙伴特征

根据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服务创新联盟组合包括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在这些合作伙伴中,不仅有客户、供应商及竞争对手[16],还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与实验室以及咨询机构[17,18]。然而,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联盟组合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组合结构是如何影响服务创新的相关研究仍然有限。此外,对于合作伙伴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学者观点也莫衷一是。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联盟组合中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专业知识提供者(咨询公司、私人研究机构、大学和政府研究实验室)只是作为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19]。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客户与大学、竞争对手的合作会阻碍企业的创新实践。因此,要想进一步厘清合作伙伴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未来应当拓宽对联盟组合伙伴关系的定义,将替代型合作伙伴关系(例如,非正式关系)纳入研究范畴。

(三)合作伙伴互动

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主要表现为组织学习、知识转移、资源共享等方面。学习有可能发生在联盟的任何一方,客户可能会增加他们对服务产品的隐性知识,员工也能够探索和利用机会提供新的服务。而且,联盟组合管理也能加强合作伙伴之间的学习。此外,企业对联盟组合关系的管理可以创造新的能力、获取新的资源并增强企业竞争力[20]。除了对双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合作伙伴的相互承诺同样能够加速隐性知识和其他资源的转移,使创新企业有能力开发新的服务和流程。然而,与不同的合作伙伴打交道却使得创新企业专注于开发新服务的时间减少。企业创新能力往往源于合作伙伴间的知识交流,进而创造新的竞争力。因此,未来研究应当侧重于探讨如何同时从不同的合作伙伴获取关键知识、创新资源等问题。

五、联盟组合与服务创新

联盟组合是指一个焦点企业的所有联盟,企业建立联盟组合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潜在的资源和市场。联盟组合被视为联盟主体学习的媒介,现有研究也较多地探讨了学习是基于何种情境或者条件的。然而,有研究指出联盟组合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反而会给焦点企业的管理带来沉重负担。

(一)联盟组合管理

焦点企业有目的地对联盟组合进行管理能够增强学习与知识共享,进而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一些合作伙伴也期望服务企业实现突破式创新,因此联盟组合管理对于服务创新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然而,联盟组合相关管理的难度较大、组织间关系错综复杂等因素反而会阻碍创新。

从联盟组合的视角来看,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的管理包括各种协调活动。例如,充分利用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促进知识流动、积极寻求新的合作机会、缓和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然而,根据个别组合结构,仍然判断不了实现服务创新需要怎样的协调机制。此外,联盟组合中知识在不同创新阶段(概念化阶段、发展阶段、商业化阶段)的动态作用研究也十分必要。

(二)服务创新成果

国外学者创新性地基于联盟组合视角研究服务创新,包括服务创新概念、模式与成果等内容。例如,服务创新概念方面,区分了新的服务产品、新的运营结构、新的服务传递流程、扩展现有服务等概念。服务创新模式方面,探讨了垂直型关系和水平型关系对知识密集型企业服务创新的影响,并比较改进现有服务传递过程与开发新服务的区别。服务创新成果方面,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渐进式服务创新和突破式服务创新,并以此为衡量服务创新成果的两个主要方面。未来研究应当综合探讨其它关键性问题,例如联盟组合的绩效维度(包括知识创造、知识共享、流程创新和市场绩效)。

(三)研究脉络与框架

显然,国外学者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文章根据对现有研究的主题分类和文献分析,进一步提出国外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研究脉络与分析框架(图2)。

图2: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研究脉络与分析框架

来源:作者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整理绘制。

可以看出,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集中于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概念界定、组合产生、组合结构及组合管理四个维度。概念界定研究维度,论述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的内涵及形成动因。组合产生研究维度,分析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的规模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组合结构研究维度,探讨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的结构、合作伙伴的特征与互动。组合管理研究维度,论证了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管理及其与服务创新成果的关系。

六、结语

企业通常通过培育动态能力来建立异质性联盟,战略联盟规模越大,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范围就越广[21],而且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知识创造和交流源。尽管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却仍然有较大的局限性,国内的相关研究则更为缺乏(表1详述)。

表1: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研究空缺

国外研究有待深入。由于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研究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现有成果也局限于针对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定性描述和粗浅探讨,相关调查和实证分析较为缺乏,今后应当高度关注并全面深化此领域的研究。例如,之前的研究指出了联盟结构可以区分为同质和异质型伙伴关系,未来研究可以具体探讨哪一种结构是促进增渐进式服务创新或突破式服务创新的。此外,不同合作伙伴是如何促进服务创新等议题也要深入研究。

国内研究亟需加强。总体而言,文章对国外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研究脉络的梳理和框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国内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具体来说,本研究总结了现阶段国外学者的主要成果和研究空缺,这些关键问题构成了未来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研究的主题或方向。可以认为,国内开放式服务创新联盟组合研究的加强,不仅要厘清此领域的关键问题,还要结合前沿性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例如,管理者态度对中小企业联盟组合管理的影响、企业内部管理机构与联盟组合的关系[22]、企业全球化经营策略与创新联盟组合的相互关系等[23]。

[参 考 文 献]

[1] HOFFMANN W H.Strategies for managing a portfolio of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8):827-856.

[2] WASSMER U.Alliance Portfolio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36(1):141-171.

[3] LAVIE D.Alliance portfolios and firm performance:A study of value creation and appropriation in the U.S. software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2):1187-1212.

[4] WASSMER U,DUSSAUGE P.Value Creation in Alliance Portfolios: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Network Resource Interdependencies[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11,8(1):47-64.

[5] STEPHEN CHEN,MACIEK RONOWSKI.The changing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holes and social capital in an emerging industry:evidence from the Internet industry[J].Frontier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2009,26(13):1-13.

[6] CAPALDO A.Net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The leveraging of a dual network as a distinctive relational capa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6):585-608.

[7] SCHILLING M A,PHELPS C C.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7):1113-1126.

[8] GOERZEN A.Alliance networks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 repeated partnership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28(5):487-509.

[9] BAE J,INSEAD M G.Partner Substitutability,Alliance Network Structure,and Firm Profitabil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6):843-859.

[10] ZAHEER A,BELL G G.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firm capabilities, structural holes,and performance[J].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9):809-825.

[11] KIM H S,CHOI S Y.Technological alliance portfolio configur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Review of Managerial Science,2013,8(4):1-18.

[12] AGARWAL R,SELEN W.Dynamic Capability Building in Service Value Networks for Achieving Service Innovation[J].Decision Sciences,2009,40(3):431-475.

[13] TÖDTLING F,LEHNER P,KAUFMANN A.Do different types of innovation rely on specific kinds of knowledge interactions?[J].Technovation,2008,29(1):59-71.

[14] EISINGERICH A B,RUBERA G,SEIFERT M.Managing Service Innovation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for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9,11(4):344-356.

[15] KNUDSEN M P.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nd Knowledge Transfer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ucces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7,24(2):117-138.

[16] AIJA LEIPONEN.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The Case of Finnish Business Services[J].Industry&Innovation,2005,12(2):185-203.

[17] CHEN J S,TSOU H T,HUANG Y H.Service Delivery Innovation:Antecedents and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9,12(1):36-55.

[18] DAVID DOLOREUX,HENRIK MATTSON.To What Extent do Sectors “Socialize” Innovation Differently?Mapping Cooperative Linkages in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 in the Ottawa Region[J].Industry&Innovation,2008,15(4):351-370.

[19] BS TETHER,A TAJAR.Beyond industry-university links:sourc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 from consultants,private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the public science-base[J].Research Policy,2008,37(6):1079-1095.

[20] BYGSTAD B,LANESTEDT G.ICT based service innovation-A challenge for project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9,27(3):234-242.

[21] E DØVING,PN GOODERHAM.Dynamic capabilities as antecedents of the scope of related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small firm accountancy practi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8):841-857.

[22] MONIKA GOLONKA,DOMINIKA LATUSEK.Alliance portfolio formation and configuration by small and medium ICT firms:Uncertainty,growth and managerial perspective[J].Balt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6,1(11):65-88.

[23] MÁRIO FRANCO.Alliance portfolios and firms’ business strategy:a content analysis approach[J].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2015,11(38):1149-1171.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lliance Portfolio: Frontier Analysis and Framework Construction

WANG KUN1, LIU CONG SHENG2, LUO WEN PING2

On the basis of the retrieval and reading about related study results from foreign scholars, this essay firstly reviews literature and classifies subjects; secondly, it deeply analyses the sample literature and discusses some study subjects step by step which includes the connotation, formation motivation, portfolio form and alliance portfolio management over the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lliance portfolio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liance portfolio and th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irdly, this essay concludes the critical points in four dimensions;moreover, it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context and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open service innovation alliance portfolio; lastly, it indicates vacancies of the current study and the future study topics.

open innovation; service innovation; alliance; portfolio; framework

C931

A

1008-472X(2016)05-0001-06

2016-04-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物流服务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3AJY010);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开放环境下物流服务协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ycx062)

王坤(1990-),男,上海人,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创新、物流服务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等;

刘从胜(1990-),男,江苏盐城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运、物流经济与金融。

本文推荐专家:

杨爱军,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温晓慧,中国矿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开放式合作伙伴结构
分不开的合作伙伴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聚焦IBIS全球合作伙伴——Carstar及Mitchell公司
中国品牌战略合作伙伴
论结构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CHIP全球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