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毕业生的择业焦虑谈医学人文教育

2016-11-05 08:57吴静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

吴静

【摘 要】目的:以西安医学院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了解目前医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现状,并提出降低医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应对措施。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挑选2009级即将毕业的500名学生进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调查,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西安医学院毕业生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与中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差异显著;男女性别之间没有差异;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差异;是否班委没有差异;来自城镇的毕业生状态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毕业生(t=2.258,P=0.024),而在特质焦虑方面差异不显著(t=0.782,P=0.434)。结论:择业期间焦虑状况在医学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高校可借助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注重提升毕业生应对择业焦虑的能力。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 择业焦虑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关注职业选择问题,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高校毕业生727万,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担当着救死扶伤的重担,本文通过对医学毕业生的择业焦虑的调查,探索降低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对策,为指导医学生成功就业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次调查以西安医学院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挑选毕业生500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7份,剔除无效问卷外,共有45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1.6%。

2.方法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由 Spielberger(1983)等人编制,由两个分量表组成,第1-20 个项目为状态焦虑量表(S-AI),第21-40项目为特质焦虑量表(T-AI)。每一条目为1-4级记分,分别表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程度。中文版本经我国学者修订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结果

1.医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整体状况分析

医学毕业生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分别是(43.65±8.50, 45.40±8.11),与中国大学生常模相比均差异显著(t=-4.19,P=0.000;t=5.51,P=0.000)。以性别为自变量,以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为因变量进行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医学毕业生在状态焦虑(t=0.921,P=0.358)和特质焦虑(t=-1.288,P=0.198)方面得分无显著差异,结果见表1。

2.不同专业医学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比较

以专业作为自变量,以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为因变量进行F检验,结果见表2。

不同专业医学毕业生择业焦虑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面临择业前的状态焦虑有差异(F=2.252,P=0.048),但通过事后检验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各专业之间择业前的状态焦虑没有显著区别;不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面临择业前的特质焦虑无区别(F=1.177,P=0.320)。

3.不同生源地医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比较

以生源地作为自变量,以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为因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来自城镇的毕业生状态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毕业生(t=2.258,P=0.024*);而在特质焦虑方面差异不显著(t=0.782,P=0.434)。

讨论

1.医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的性别差异分析

彭丽丽[1]对成都市男女大学生的相关焦虑研究显示,成都市大学生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不存在性别差异。张凤梅[2]对山东某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分析后发现男女生焦虑状况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余兵兵[3]的研究发现男女生在状态焦虑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特质焦虑方面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毕业生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群体,说明医学毕业生在择业期间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男、女医学毕业生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该结论与康文艳[4]、谷鑫[5]等人的研究结论相同,与康钊[6]的研究结论不同。

2.医学毕业生择业焦虑在专业方向方面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专业方向医学毕业生择业前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专业方向对医学生择业焦虑影响不大。导致这一结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各专业均在大医学学科的范围之下,专业差异不大,专业具有相对特殊性所致。

3.医学毕业生择业焦虑在生源地方面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来自城镇的毕业生状态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毕业生;而在特质焦虑方面差异不显著。该结论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不尽相同:肖凌燕等人调查发现农村学生的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城市学生[7]。张晓琴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焦虑总分在生源上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8]。康文艳的调查结论也显示大学生的择业焦虑在生源上没有显著差异[4]。导致本研究生源地不同,状态焦虑显著差异而特质焦虑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选取有关,此次样本均来自西安医学院,前来学校招聘的单位大多数属于县级及以下医院;而不同生源地医学毕业生的择业期望不同有关,来自农村的医学毕业生相对更容易接受回基层就业的现状,而来自城镇的医学毕业生不太容易接受去基层就业的现状。

建议

针对西安医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言,是培养满足基层医疗卫生需求的应用型医务工作者,即培养出适应基层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当前社会浮躁气息较重,也影响到在校医学生,很多医学生不愿意、甚至排斥回乡就业。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精神,帮助学生在择业观上确立争取的价值导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体现为当前学校在医学心理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1.改变认知、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医学不仅是一门疾病治疗技术学科,更是一门道德教育学科。当前我国基层医疗人才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医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大医院、大城市,相比之下,基层乡镇医院几乎无人问津,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许多医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盲目追随社会消极现象,忽视了职业使命。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训,强调医学生在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利益的重要性和作为一名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职业使命,鼓励医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到基层医疗单位进行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渴求,实地感受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空间,拉近与基层单位的距离。

2.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实践锻炼

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医学生就业是否成功与这些能力息息相关。但当前大多数医学生从跨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对这些能力重视不够,真正到用时,才发现自己在这方面很欠缺。因此,医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医学伦理道德的培养。

3.形成“苍生大医”的职业风范

“志存高远”是高素质医学人才走向成功的必备主观条件之一。“大医风范”应该成为医学人才成长目标体系中医学伦理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9]。在求职时,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医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很可能会心灰意冷、产生歪曲自我认知。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加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知识培养,并以身作则,针对医学毕业生进行人文关怀,对他们进行安慰与支持,让毕业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有效降低毕业生的焦虑感。

参考文献:

[1]彭丽丽:《成都市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焦虑的相关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0期。

[2]张凤梅、陈建文、徐恒戬:《山东某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状况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4年第41卷,第13期。

[3]余兵兵、卢俊义、程绍珍:《社会支持、就业评价与大学生焦虑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21卷第1期。

[4]康文艳:《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谷鑫、李丹琳、刘永琦、汪永锋、康卓君:《兰州市5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诸因素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7年第22期,第124-126页。

[6]康钊:《334名大学生择业焦虑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国校医》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

[7]肖凌燕、邹泓:《大学生特质焦虑:结构及其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第4期,第44-50页。

[8]张晓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江苏大学,2005。

[9]丘祥兴:《医学伦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公共卫生系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天狮 推动中美医学教育交流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二)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一)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缺了人文课程 医学教育不完整
医学教育应更重视综合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