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弘扬中华文化 打造期刊精品

2016-11-08 06:57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瑰宝中华杂志

裴 路

《中华瑰宝》:弘扬中华文化 打造期刊精品

裴 路

习近平主席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瑰宝》杂志由此孕育,历时近两年,经过四期试刊反复征求多方意见,于2015年12月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出版。

“中华瑰宝”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内涵的主题。它既能唤起国人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又是千百年来始终流淌在国人血脉里、浸润着国人心田的民族美好记忆。

《中华瑰宝》杂志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发现、发掘、发表这些无尽的中华瑰宝,保留、保存、保护这些无价的中华瑰宝,使它们永久地传播、传递、传承下去。

一、内容至上,打造精品

《中华瑰宝》从策划开始,就力争办成一本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发掘文化精髓”为宗旨,全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相融合,集欣赏性、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为一体,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杂志。

为此,在栏目设置上,我们确立了“特别策划”这个本刊每期主打的栏目,设计了“如火杏坛”和“点石成金”两个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栏目;同时,我们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的“巧夺天工”“神奇造化”“翰墨丹青”“华夏纵横”“典籍漫谈”“追风问俗”等深度发掘和推介中华瑰宝的栏目中,精心策划,认真组织,争取做到“篇篇精彩,期期精品”。

比如,《中华瑰宝》第三期“特别策划”是介绍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全文从历史真实、艺术价值、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图文并茂地、多层次多角度地介绍了这幅作品的各个层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记者在撰写此文时,查阅了大量史料,仔细考证,纠正了过去一些以讹传讹的提法。在详尽的文字表述之外,我们的美术编辑将清明上河图设计成三段式的拉页,方便读者全景欣赏和了解这一历史名作,在900多年的传承中,是如何影响中国绘画的发展的。

“如火杏坛”是一个政论类栏目。“杏坛”是在孔庙的大成殿前,孔老夫子当年讲学的地方。我们借寓为最高、最神圣的讲坛。第六十代衍圣公孔承庆《题杏坛》诗云:“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正是此意。策划试刊号时,正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和泰斗纷纷响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并撰写心得体会。我们抓住这一天赐良机,除了发表新华社对这次会议的报道,还约请了中国戏剧家协会、舞蹈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领导,就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撰写心得体会。这么集中地发表这么多文化艺术界领导人的文章,弘扬主旋律,在国内纸媒上是不多的。

“巧夺天工”是专为中国工艺美术领域设置的栏目,也包括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有:玉器、象牙、木雕、石雕、微雕、金漆镶嵌、景泰蓝、紫砂壶、鼻烟壶、刺绣、漆器、唐卡等等。创刊号着重介绍获得2013年第十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大赛金奖的,由十余位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集体创作的《金弦微刻·白居易琵琶行》。这件作品有两个亮点,一是集合了燕京八绝,一是金弦微刻。何谓燕京八绝?在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中,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独特技艺。尤其到了清代,八大工艺成为‘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称为‘燕京八绝’。但是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乃至当代的各位工艺美术大师,由于潜心于自己领域的创作,相互间的交流、融合较少。而此件作品,正是有机地、巧妙地融合了这八绝,使之成为新的一绝。金弦微刻更是夺目,作为这件作品的核心,就是在细如发丝的18K金丝琴弦上,微刻白居易612个字的《琵琶行》,难度之大,难以想象。我国目前的微刻艺术中,象牙微刻、玉石微刻及头发微刻已广为人知,而在细如发丝的金丝上微刻,尚是首创。作品获奖后,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仅《中国工艺美术》杂志做了几百字的介绍。这次,本刊用了六个版的篇幅,详尽介绍了这件艺术品的来龙去脉。

一本杂志,主题是她的一维空间,内容是她的二维空间,那么,艺术的形式则是她的第三维空间。有了第三维空间,就有了空间感,有了立体感。《中华瑰宝》杂志封面的设计重点在于刊头字体设计及封面设计形式的创意与创新,在基于设计理念与内容定位的特性基础上,结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与视觉效果进行创意与创新,采用名人手写体与极富“中国风”的LOGO相结合的封面设计形成独有的文化符号,从而凸显《中华瑰宝》杂志的学术气质、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语言符号相融合的引领意识。我们的美术编辑,在整本刊物的艺术再创作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封面的主LOGO上,到正文的二级LOGO,从每一条线的运用,到承载图片、文字的运用,都充满了想象力。在设计元素的创作上,字体大小与内容版块的排版设计上要求符合杂志的阅览特性和专业属性,以求达到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效果,使每个版块结构内容在视觉上更有节奏感,阅读起来更为流畅,并树立具有《中华瑰宝》杂志专属特性的视觉语言风格。

正是因为从内容到形式上都精雕细琢,《中华瑰宝》杂志才会在创刊当年得到读者和业内专家的认可,获评“2016中国最美期刊”荣誉称号。

二、搭建平台,融合发展

大数据时代,弘扬中华文化,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办好《中华瑰宝》,不能仅仅“就刊物办刊物”,而是要把刊物作为平台,来拓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功能。

为此,《中华瑰宝》杂志筹备伊始,就充分考虑到它的定位优势和拥有的资源,同步搭建新媒体平台,以便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更多、更好、更形象地展示给广大读者。同时,通过“平台理念”办刊来增强刊物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刊物健康成长。

如今,《中华瑰宝》杂志已开通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服务号,并搭建好网上商城和微商城支付平台,为下一步衍生音频、视频、文化创意等内容和产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华瑰宝》杂志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宽泛,相信数年之后,杂志所积累的资源和由此形成的大数据将成为丰富的宝藏。资源的多次开发利用,将为杂志的发展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加强合作,扩大影响

“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内容,如果不能及时送达读者手中,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也是劳而无功。为此,《中华瑰宝》根据自身定位和目标读者,开展了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

1.精准营销,有的放矢。《中华瑰宝》杂志在营销策略上,除了选择性地与报刊发行局、杂志铺等专业渠道合作,还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与银行等单位开展合作,将其订阅的杂志精准地投放给他们的高端客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为下一步合作开展各项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我们还选择性地挑选在国内影响力和发行量较大的《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杂志进行广告互换。在杂志的起步阶段,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内容延伸,行业合作。《中华瑰宝》杂志在做每一期策划选题时,都会尝试将某一栏目的内容延伸,接地气地与相关行业翘楚合作。例如,第四期的“特别策划”全面介绍了“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在向读者诠释这项绝艺的前世今生时,必然会提及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北京市珐琅厂,也必然会介绍该厂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和他们的作品。当制作精美的杂志呈现在北京市珐琅厂的领导和各位大师面前时,他们当即决定购买1500册当期杂志用于宣传。

2017年,《中华瑰宝》杂志将通过“巧夺天工”等栏目与中国玉雕委员会等相关行业协会合作,连续性地介绍相关行业知识,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并合作开展行业评比等活动,以期开创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四、文化搭台,公益助力

中华传统文化素来提倡“蒙以养正”,意思是教育的时机,最好从蒙童开始。国学经典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中华瑰宝》杂志自创刊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策划并发起“小书架进课堂”活动,希望通过公益捐赠的形式,让优秀、精美的国学经典走进教室,让孩子们自幼“与圣贤同行,与经典为伍”。

2016年11月,“小书架进课堂”公益活动正式走进校园。《中华瑰宝》杂志社一次性向河南省长葛市古桥乡中心学校40个班级捐赠了价值两万元的,与中华优秀文化有关的高质量的儿童读物,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并由此影响了河南、广西、北京等地的一些企业和个人积极报名参加后续活动。《中华瑰宝》也希望籍此团结更多的社会力量,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通过“小书架进课堂”公益活动受益,引导更多的爱心人士共同积极参与到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活动中来。因为,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丰厚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又可以大力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作者系《中华瑰宝》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

猜你喜欢
瑰宝中华杂志
千年灵渠 世遗瑰宝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于浩瀚历史长河中寻觅恢宏灿烂的陇原文化瑰宝
大清金币瑰宝“短须龙”
杂志介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