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不堪与狂傲

2016-11-09 23:10晋书生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本名朱耷王孙

晋书生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他出生后,父母发现他耳朵特别大,便给他取乳名“耷子”。在清初画坛上,朱耷算是一座高峰。

朱耷是大明朱氏皇族的一位后裔,却遭逢了大明王朝的覆灭。在顺治年间,朝廷一度规定,凡是明朝宗室格杀勿论。为了活命,年轻的朱耷携母亲远避山中,最后无奈,削发为僧。此后三十多年,他过上僧人画家的日子。1674年,朋友黄安平为他画了一张全身像:穿着宽袍,戴着斗笠,一副文人打扮。朱耷在题诗中有“曹洞临济两俱非,羸羸然若丧家之狗”之感,还在这幅画像上盖了“西江弋阳王孙”印章。可见,佛门并非他归属之地,寺院清净更难消对命运的忧愤。

1680年的某夜,朱耷突然发疯,把僧衣撕裂焚烧后,从临川步行回到南昌。在街上疯疯癫癫,忽哭忽笑,直到被族侄领回家治愈。从此,他再没回到寺庙,而是在出生地南昌住了下来,开始了卖画度日的生活。然而,命运捶打尽了这位王孙的尊贵,也造就了一代画坛巨匠的伟岸。

58岁那年,他取了别号八大山人,从此,作品落款总是竖笔连写“八大山人”,看起来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这个别号的响亮程度远超出了他的本名。

晚年的朱耷感叹“河水一担直三文”,抱怨书画作品廉价。即使如此,他对求画人也是多有挑剔,看不上眼的一概不予应酬。有位县官求四季景山水图轴。谁知朱耷只画了三幅,并附书道:“江西真个俗,挂画挂四幅,若非春夏秋冬,便是渔樵耕读。山人以为画三幅,特为江西佬出口气,想东老亦心同之。”对其附庸风雅一番讥讽。

不但对小小的县令,就连清廷重臣宋荦,朱耷也不屑一顾。宋荦多次请托相见,朱耷一概回绝。后来不胜其烦,画了一幅《孔雀图》。画中的孔雀毫无凤鸟的华美,圆头圆脑,非常滑稽,似乎在摇尾乞怜。朱耷另有题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挖苦宋荦是清廷的奴才。

郑板桥题朱耷《山水小幅》诗云:“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猜你喜欢
本名朱耷王孙
墨点无多泪点多 浅谈朱耷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都是自负惹的祸
彝族本名中反映的命宫文化
朱耷艺术思想转变探究
朱耷 《松树双鹿图》
朱耷名号研究
新发现
萋萋芳草忆王孙
刘畅:狂狷抒情 恣肆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