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象征符号解析

2016-11-11 16:54王一枝
人间 2016年27期

摘要: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自2012年11月22日上映以來,票房大获成功,并且激起了观众对“少年派”如潮的解读热情。电影中的符号,无论从数量还是深度在当代电影史上都是少见的。本文将解析电影中所出现的符号,从而真正理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给我们带来的“奇幻世界”。

关键词:少年派;象征符号;电影符号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08-0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于2001年出版的小说,出版后一度成为畅销书,李安凭借着自己非凡的技术审美,独特的人性思考和高超的电影构思,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打造成了一部堪称新式经典的电影。电影原著展现出的思想深度,令《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拥有极佳的先天条件;导演李安所具有的东方儒家思想与西方电影叙事方式,让电影后天如虎添翼。《少年派》中的符号,无论从数量还是深度在当代电影史上都是少见的。本文解析了影片中所出现的主要符号,从而真正理解《少年派》给我们带来的“奇幻世界”。

影片中,电影主人公少年派原名Piscine Molitor,父亲告诉他,他的名字是由叔叔Mamaji帮他取的,Mamaji热爱游泳,他游过最漂亮最干净的泳池是巴黎叫做PISCINE MOLITOR游泳池。Mamaji曾说过,如果你想让孩子有一个干净纯洁的灵魂,就一定要带他去PISCINE MOLITOR游一天。电影中对于这一桥段的设计,不仅简单介绍了派的原名的由来,同时也隐含着对于派干净纯洁灵魂的期许。但是由于“Piscine”的发音与“pissing(小便)”相似,派在幼时的校园里总是受到同学的嘲笑。派意识到自己名字带来的困扰,在老师再一次念到他名字的时候,派告诉所有人,他现在叫做“Pi”,并且在黑板上默写除了圆周率小数点后几百位。这一举止惊艳到了全校,同时也是他成为全校的传奇人物。

π在数学中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无理数。这一命名同样也具有符号的指示性。其一,π寓意着少年派在海上漂流过程中的未知性。圆周率小数点以后的数字是规律难以捉摸并且无穷无尽的,因此“派”这个名称让人衍生出无限的想象空间。数学里的π与主人公“派”的名字的符号对应,是对少年派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以及在海难之后的漂流过程中遇到未知数和不可测的隐喻。

理查德·帕克,这是电影中老虎的名字。在电影的描述中,老虎原名叫“Thirsty”,其得名原因是一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人发现其在河边喝水,将其卖给动物园,而在登记时将名字弄混了,老虎后来得名理查德·帕克。然而老虎两个名称符号都具有不同的寓意:首先,“Thirsty”是对老虎就是派的化身的隐喻。在少年派与哥哥打赌去教堂寻求圣水喝的桥段中,神父对少年派说过一句话,“You must be Thirsty”,派的回答是“Yes”。这个对话包含两层含义,即是对“thirsty(渴了)”的同意,即年幼的派对信仰的强烈追求和渴望,也暗含了老虎就是派的化身的隐喻。其次,“理查德·帕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1884年一艘游船发生海难,船员们在面临没有食物与淡水的环境下合谋杀死船员帕克,三人以帕克身体为食存活。这是一个真实的食人事件。《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背景与这次海难相似,再次使用这一名字实际上也是对电影后来故事情节中派遇海难,食人而生的情节相互影射。

电影的主线是派与老虎的影射关系。派与老虎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派在接触了宗教信仰之后认为动物可以通人性也有自己的灵魂,并且不听父亲的劝告打开笼门企图喂老虎,父亲及时赶到劝阻了派,为了向派证明动物的凶残,父亲将一只羊关进笼子里,老虎暴露了凶残的一面,残忍的吃掉了羊。这让派认识到了动物世界弱肉强食的法则。当海难发生后,派与斑马、鬣狗、大猩猩逃上了惟一的一艘救生船,他却亲眼目睹了鬣狗吃食受伤的斑马,又咬死了大猩猩,即厨子吃掉受伤的水手,又杀死了派的母亲。“弱肉强食”的法则彻底击垮了派的道德底线,母亲的遇难使他的内心被彻底被激怒,信仰三种宗教的派大声叫喊着:“Come on! Come on! ” 心中的那只猛虎一跃而起,少年派杀掉了道德败坏的厨子。

这时理查德·帕克出现在镜头里,与派开始在孤立无援的救生艇上展开一段生存的博弈。诚然,在故事的“双生花”模式下,老虎的出现实际上是派内心兽性的爆发,人类最原始的野性的本能的释放。而接下来的生存博弈,也演变成了一段派自己的博弈,一场在自己人性和兽性之间的抉择。

在凶险危急的环境中,人的原始本性会本能暴露,而在这强大的本能驱使下,即使最不可触碰的道德禁忌也会被突破。就像成年派所说,“饥饿能改变一切,即使你以为你了解自己”。为了不让老虎吃掉,派不得不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学习摸索各种求生手段,不单要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更需要获得更多食物和水来填饱老虎的肚子,在老虎帕克的 “陪伴”中,派无时无刻不受到老虎的威胁,但也因此激发了派的求生欲望,使派时刻保持着自己的战斗力。两者经过相互之间由提防和威慑到彼此熟悉共存,让派从一个饥肠辘辘的胆小素食主义者成为一个顽强的与大海斗争、并且使用智力和勇气去驯服老虎这样强大肉食动物的海上生存赢家。这一段是影片着重渲染的情节,派与老虎的博弈,实际是派的人性与原始兽性的抗争。在亲眼目睹自己母亲被别人杀死之后,又因为愤怒和复仇心理杀死了别人,这对于任何一个人都属于煎熬,几乎无法面对。导演把这样一幕残忍的惨剧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竭力隐藏实事的残酷与现实的无情。就在这样的虚幻与现实之中,派获救了,讲出了故事的第二个版本。

在电影平缓和宁和的前部分,幼年派时,母亲信仰宗教,通过在给派讲“毗湿奴”的故事引导派寻找信仰,并且餐桌上在父亲向派灌输“理性主义”与残酷现实的时候,理解并支持派的信仰寻求的行为。母亲不单单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更是派在信仰寻求之路的灯塔,同时也是派受伤时庇护的港湾。在影片情节急转峰下的时候,导演巧妙地将把母亲形象塑造成猩猩。在救生艇上,母亲为了保护儿子而遭受到厨子的残忍杀害。母亲的遇难使派彻底崩溃,内心的猛虎跃出。也正是母亲的离开、灯塔与港湾的消失,使派在信仰寻求的路上进入了困境。此时派要完成的不单单是人性与兽性的斗争,更是在无穷无尽、广袤无涯的宇宙中寻找自己该相信些什么。

莲花符号的出现似乎是电影中的另一条暗线,在不同的时候隐喻着不同的东西,有时给派以指引,有时给观众以暗示。在派遇到阿南蒂时,她舞蹈时手形状是一朵莲花,她告诉少年派,她舞姿中的手势代表藏在森林里的莲花,加之派在年幼时看到母亲在信仰宗教时也看到了莲花,这样的意象让派觉得神秘而亲切。此时的莲花形象仿佛是一切美好的象征,莲花不单是派年幼时母亲留给派关于宗教的深刻印象,更是此时美妙爱情即将出现的意象。后来在食人岛上,派摘下果实后,果实像一朵莲花一样展开,果实里却出现了人类的牙齿。这警醒了派,后知后觉的派才明白过来,他自以为是港湾的岛屿原来是座食人岛。至此,莲花成为某种指示的意象,指引派离开食人岛寻找真正的归宿与信仰。

在影片的最后,作家问派:“所以你的故事最后是一个 happy-ending? ”派回答:“这取决于你,这个故事是你的了。”这句话同样也是说给每一位观影者的,派的故事讲完了,观众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去解读。派用这个符号游戏叩问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在人性的动摇之中,应该做怎样的选择。

作者简介:王一枝(1992-),女,汉族,甘肃武威人,学生,新闻与传播学硕士,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影视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