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吞 与“吐”

2016-11-11 01:04王自贵黄勇锋
考试周刊 2016年85期
关键词:绽放融通作文教学

王自贵++++黄勇锋

摘 要: 作文难是大家的共识,虽经历历史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变革,接受崭新教育的洗礼,但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很大程度上让教师们纠结不已。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只有做到“吞”与“吐”融通,打通写作的“筋络”,作文才能构思独特,语句丰富,臻至化境,绽放言语、情思、哲理的喜人丰收。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融通 绽放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鼎足之作,它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作文难早已是大家的共识,虽经历历史传统与现代教育的变革,接受崭新教育的洗礼,但作文教学的指导方法很大程度上让教师们纠结不已。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既体现共性的原则,又彰显个性的风采,在“浸吞”与“吐露”的融合上不再断裂,实现教育共通的言语频道呢?经过多年作文教学的摸索,我认为不妨学学“太极”,在“吞”与“吐”上做足文章。

一、“通观”——一饱眼福,言之有物

观察,是作文写成功的首要因素。观察是为了解决材料问题,激发创作灵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作文时无内容可写,找不到写作文的感觉,这就要解决作文的来源——材料。俗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米”下锅,怎能煮出“饭”呢?更何况“美味佳肴”?其实,材料是我们在“倾吐”时的“血肉”,观之细,在作文时就能做到言之有物,有血有肉,而不是空洞泛化,无病呻吟。带学生参观某一景观,学生就能写出游览某处的佳作;让学生欣赏某一物品,学生肯定描绘出物品的动人;应景而作文,“窗外雨滴声声来”,何不即兴作“雨”的文章;应时而习作,地震频频向人间袭来,何不就时抒“我为灾区献爱心”的情感;应事而谈论,网络游戏成追逐的时尚,何不演绎“网络与我”的辩论;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感触。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只有引领学生自主、自觉地、细心地观察,学生才能获取作文“通关”的文贴,成功则在技巧与表达上。

二、“兼听”——闻所未闻,言之有时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言辞恳切地向上谏言,亲贤,远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学习军师的做法,讲求善听、广听,听作文的方法,听专家的美文,听学友的优秀之作,听教师的“下水文”,听自己的“病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听,我们才能与人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作文时言之有实,有点有面,而不是乱打诳语,华而不实。尤其是教师讲评时,学生一定要听取同伴的习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学生抱着虚心听取的态度,学习别人“前车之鉴”的经验,品味他人写作的苦与乐,就能切身体会到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作文是净化灵魂的一件要事。

三、“悦读”——一览无余,言之有味

由于受经历、阅历、知识层面及个人表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面、阅读面广的学生,作文中词汇丰富,表现力强,读来耐人寻味;有的学生则平淡直白,青涩难读,更有甚者前后断层,语无伦次。而广泛地阅读、品味,不断地咀嚼,持之以恒地努力,可以吸纳文章的灵气,吸收写作的表达方法,吸收文章的章法,在内化的基础上提升,在沟通中激发写作的欲望,在品味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积累中融进自己的血脉,在评价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唯有读书,读百家经典之作,读关于教育的文章,来自教师心声的书籍,才能愉悦地写作。

四、“磨炼”——熟能生巧,言之有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学生的记忆力特好,能长时间把观察到的、听到的、读到的及时地用到作文中,可对于不同的作文,词句也有言不达意的时候,所以恰到好处地训练才能填补记忆的空白或遗憾。就像教师上课一样,不能脱离教案,只有用心备好教案,做到心中有数,适时将自己突然地构想补充在教学中,或图画勾勒,或言语描述,或线条指示,才能显现教学的机智与游刃有余。在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进行50字、100字、200字的小练笔,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或计时作文;或限定内容;或自由发挥;或因景抒情,或由事论事。也可以进行每日小写作,每周大练笔;也可即兴创作。这就是量的投入。练笔时,教师及时地给予用词、修辞、篇章的指导,那么学生的文章就有目的和方向。说到底,关键是“练”。练得多了,练得久了,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才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真正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写作境界。

如果“浸吞”是为作文储备有效资源,是“倾吐”的黑白底片,那么“倾吐”就是高效资源的“释放”,是“浸吞”洗出的彩色相片。吸之愈丰,吐之愈丰。

五、“善说”——畅所欲言,言之有才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因为学生曾经观察过、经历过、感受过,所以面对不同的作文题目才会显得从容而不慌张,切实抒发自己的心声。倘若编造故事,生拉硬凑,异想天开,从根本上背离生活的真实,没有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更没有在真实基础上触发出来的情意,那写出的文章怎能拨动读者的心弦,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只有真实地说出自己酝酿好的习作,才能体现自己的口才之功。何乐而不为呢?教材中有很多设计新颖、引人深思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只要善于抓住契机,真实训练,本身就是为写作打地基。

六、“勤思”——文思泉涌,言之有理

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值得我们抒写的素材很多,只要我们把观察到的真心用到作文中,对读到的好文章,仔细品其语句意境优美,学其表情达意,再在自己的脑子里放电影式地过一遍,那么不仅是一次心灵的写作,而且培养作文的感觉。殊不知,生活处处有学问。李白饮酒涌思,故写出传诵佳作;杜甫深知民情,故写出为民诗篇。在校园里,学生可写的素材也是广泛的,譬如课间活动的意外、课间十分的热闹、教师讲课的失误、回家路上的“雷锋”、周末与朋友的约定、假期去拜访老师,等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只有做到“吞”与“吐”的融通,打通写作的“筋络”,作文才能构思独特,语句丰富,臻至化境,绽放言语、情思、哲理的喜人丰收。

参考文献:

[1]小学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宁夏教育出版社,2005(11).

[2]教学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猜你喜欢
绽放融通作文教学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让语文课堂在激情教学中绽放精彩
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绽放”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挖掘鲜活的德育素材让德育之花处处绽放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