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策略

2016-11-11 01:16周咏梅
考试周刊 2016年85期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策略

周咏梅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类型,主要探讨新课标视角下初中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的运用,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开放性问题 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标理念的不断实施和普及,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逐渐转为“理解、沟通和创新”。初中新教学大纲指出:“初中数学要从数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界数学现象的好奇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具备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能力。”中考试卷相应增加了许多开放性问题的命题。例如: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分别是Rt△ABC的两条直角边长,且S△ABC=3,请写出一个符合题意的一元二次方程。想答好此类问题,必须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多方面渗透。

开放性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使教学各方面实现最大化开放,激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具备学习兴趣,思维更加开阔,得以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

一、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的主要类型

传统数学问题具有明确的条件、唯一的结论,而开放性问题不但具有传统数学问题这些特征,还具有深刻的立意、新颖的背景,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类型:

1.条件开放题。

条件开放题能够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主要指解题的条件较为模糊。不具有唯一性,使解题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给解题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通常来说,条件开放问题主要包括三种,例如:在什么情况下,m取值能够确保y=6(m-2)x+x+9这三种类型有:条件不足型、未知型、多余型。

2.策略开放题。

策略开放题能够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解答开放性题的时候,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具有运用的能力,是由条件推出结论的途径,使其养成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例如:在边长为2km的正方形四个顶点上,分别坐落着四个村庄。目前,这四个村庄要对设道路网,并且要求道路网的总长度不得大于5.5km,确保任意两村庄都能通车。

3.结论开放题。

主要包括结论不是唯一的,也并不是能知道的;另一种是对结论是不是存在进行探索,并且要证明结论存在与否。其次缺乏确定的结论,没有确定的结论是其显著特点,并且给出的条件不是结论的充分性条件。例如:用一条经过其顶点的直线,将已知某等腰三角形,分为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请问这两个等腰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是多少呢?

4.综合开放题。

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解题,综合开放题使学生都有机会在能力范围中解决问题。例如:在直线y=x+3上,已知点(-1,a)和(,b)是比较a,b的大小,这道题有的学生用本函数的递增性就得到了a、b的大小,不必求出两者的值;有的学生需要求出a、b的值,来比较其大小。

二、新课标视角下初中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的实施

1.运用主体策略,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状态中。

在教学过程中,主体策略能够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和论证,教师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而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而是处于自主状态中,运用主体策略恰恰体现了开放性问题教学的特点。开放性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训练模式,并不是训练学生的固定解题模式,并且开放性问题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措施呢?首先,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引发学生自主解答的兴趣,从已有经验出发,将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同时,为了很好地呈现出题目,教师要采用各种形式为学生创建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动感图形、多媒体画面等;其次,为了打破教师控制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局面,教师要围学生自由讨论留足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索;另外,在开放性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班级式交流同教讲结合的方式,选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个别式、小组式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解决问题,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中。

2.运用渗透策略,确保学生能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渗透策略指选择开放性问题时,为了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将同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在例题讲解、作业布置过程中,将开放性问题引入教学中,确保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是由于开放型问题的题材具有广泛的背景范围,不够充分的条件,并且方法具有多元性、难度较高,思维发散空间比较大等因素造成的。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经常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因此,为了确保问题涉及的方法同学生实际水平相接近,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开放性问题需要具备针对性。正是因为如此而产生渗透策略。并且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改造教材中的一些封闭例题、习题,例如:“求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时,教师可以将其改造为开放性问题,隐去题目结论:等腰△ABC中,两底角平分线AB=AC,BD、CE,并相交于P,那么有关图形的大小、形状和关系如何呢?请尽可能给出更多的结果。

3.运用变式教学策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变式教学策略能实现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的目标,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维持主动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持续新鲜感。在培养学生抽象性思维的时候,使他们了解本质属性,教师可以经过无关特征的变式,向他们展示一些感性材料,并且还可以结合生活、生产实际。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较熟悉的物件,举出一般平行四边形的例子(衣服图案、形状等),同时教师也要对各个例子的属性进行分化,还可以举出菱形、矩形、正方形等例子,并对其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和归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同夹角、边长变化没有关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可以精准认识菱形、矩形和正方形,还可以精准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范围,了解图形最基本的特征,从而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并且通过教师不断地引导,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廖运章.开放性数学应用问题解决的差异性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教学策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