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探究

2016-11-12 03:39翟成玉
中国市场 2016年37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路径经济新常态

翟成玉

[摘要]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质变。中国经济结束了稳定发展的“旧常态”进入了“新常态”,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理论与实践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关键,应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问题产业存量的调整;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政府与市场角色的合理定位。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需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26

当前全球经济深陷“后危机时代”的泥沼中,各国为摆脱困境,采取了自保性措施。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内部矛盾日益突出,原有的需求管理已经无法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基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思路。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深刻的内涵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1]这一名词的出现为“十三五”提供了新角度,经济决策将更加注重要素供给和结构性调整。

同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的演讲中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2]国家最高领导人分别在内外两个重要场合谈及供给改革问题,可见对这一改革的重视和决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在国内外掀起了“供给热”的浪潮,很多学者、业内人士从自身角度结合当前的政策与实际总结了“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着眼于供给端和生产端,立足于新兴领域和创新领域,以创新为手段,着力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革当前抑制经济发展的旧体制和政策,为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构建新框架,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特色,必将全面激发社会发展新活力,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持久发展的新道路。

2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运行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更加严峻。

21中国经济进入增速减缓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经济风险上升期从2015年开始,我国GDP平均增长率首次跌破“7”。诚然中国经济已经维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现状不太可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增长率。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其所折射的问题:

第一,原有依赖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无法为继。首先,当前中国工业化率很高,投资效率明显降低,必然阻碍投资的增加。其次,国民增加消费的脚步放缓。数据显示2015年CIP同比上涨14%,使多数家庭压缩其他消费。同时产品的质量和种类无法满足更高水平的消费,致使消费外流现象严重。最后,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将降低,中国难以再依赖外部市场实现出口的高增长。

第二,以“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无法维持。从资源能源上看,国内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从劳动力的投入来看,当前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已接近顶点;从环境容量上看,不计成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环境容量已经逼近最大值,这导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无法持续,与其相伴随的高速经济增长也面临终结。

第三,工业占主体的产业结构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在产业结构中,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相比之下,中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且以房地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为主,高技术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比重虽占GDP总量的40%左右,但对就业和居民社会消费总额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

22需求侧无力解决现有的供需矛盾

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措施以及10万亿元的贷款使经济增长从2009年一季度的65%上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但从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直到现在底部尚未探明。需求侧的刺激政策不但无法阻止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还带来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中国经济失去了需求刺激的条件,国内初级市场需求不足,升级的消费需求又得不到满足,继续增加消费刺激也不会起到太大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矛盾主要是供需失当。供给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无效、低端供给偏多。中国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走上了一条资源短缺、产能过剩的发展道路;二是供给质量过低。国内企业采取低水平、低质量、低档次的产品生产模式,现以无法满足居民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导致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供给严重依赖资源投入而非创新。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05,这使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加上我国体制机制障碍,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低端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中高端领域流动,简单的需求刺激已经无法解决供需矛盾。

23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迫使中国改变原有的发展战略

自次贷危机以来,各国家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压力。中国制造受到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加上全球经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使得中国长期依赖的外部市场缩小,中国依靠外需的时代已经过去。同时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各经济体想要在这次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升级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角色,从竞争激烈、效益较低的中低端产业逐渐转移出来,利用全方位的创新实现产业向高质量、高收益转移。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1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无效企业

目前像钢铁、水泥、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有70%左右,这些企业无法根据市场规律实现优胜劣汰或产业升级,形成了一批“僵尸企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角色的错位。

有效化解产能需要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保证、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分步骤地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企业。首先,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各司其职。产能的化解主要依靠市场,根据市场规律配置资源,淘汰无效产能和企业。而政府更加注重调控宏观经济,重建激励约束机制,协助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注意防范产能化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其次,发挥企业在产能化解中的主体作用。企业积极配合,主动降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用新的发展模式摆脱破产命运。只有在市场、政府、企业的通力合作下,我们才能顺利实现对低效产业的消解。

32政策扶持优势企业,市场推动优胜劣汰

产能化解必须更多的依靠市场发挥作用,而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政府必须成为领导力量,在政策机制中给予足够的保证和支持。

321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能否解决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对市场的限制将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必须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决定,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需要继续着眼于政府职能的转变,继续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效能,从而建立有利于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新体制。

322加快建立新的激励约束机制

当前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应该侧重于财税体制和金融资本两个领域。在财税体制方面,区别性地进行税收减免,为小微企业、科技型产业松绑减负,并设置专项资金支持、奖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在金融资本方面,破解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的经验,制定合理的法规政策,提升金融资本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贷款门槛和利率,政策引导资本向有效供给不足的领域倾斜。而对于产能过剩、资源消耗过高、发展前景不可持续的产业相应地减少政策支持,增加政策约束,倒逼产业升级和转型。

323推动现有改革计划的顺利实施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在新产业、新经济增长点方面成效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不敢冒险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新产业、新技术需要巨大的前期投资,后期的发展状况难以预测,也导致众多企业选择安于现状、静观其变或者只做细微的调整。为此,政府必须在“双创”“互联网+”等项目的实施中发挥“排头兵”的作用,对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相应的支持,解除企业转型升级的后顾之忧。

33提升创新能力,升级产业结构

从2008年开始我国实物资本投入的边际效率在不断下降,实物投资已经不能带动经济的增长。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赖新科技、新理念,只有新的产业才能适应技术革命、消费升级和国际竞争趋势,才能抵消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为此我们要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寄托于创新。

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离不开三个主体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除政策支持外,还可以投入资本成立自己的智库,探索企业难以进行的新技术、新科技。同时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政策制定上注意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其次,企业是经济互动的直接参与者,企业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向。企业需要更多的关注原有产品的增值服务,由最初的加工制造向附加值高的设计、营销等方面延伸。最后,需要全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所有的社会主体要认识到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在整个社会形成善于创新、乐于创造的氛围,逐步完善创新向实际成果转变的渠道,让创新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下,我们面临更多的经济问题,持续中高速发展的压力很大,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现有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的巨大调整,是对既得利益的正面挑战,势必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为此我们必须在科学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以现有的事实为依据,科学规划改革的进程,初期做好产能存量的调整,中期注重新动力的培育,后期侧重长远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三个阶段虽各有侧重,但也要注意协调,共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完成,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构建更加有力的框架。

参考文献:

[1]申孟哲习近平治国理政关键词(19):引领新常态的大布局[EB/OL].(2016-03-21)http://theorypeoplecomcn/n1‖0321/c49150-28213785html

[2]习近平习近平: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EB/OL].(2015-11-18)http://chinacnrcngdgg20151118/t20151118_520536307shtml

[3]张弛读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导刊,2016(2):20-25

[4]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5]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16(1):56-65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路径经济新常态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