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016-11-14 06:37刘天晴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材语文

刘天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14-0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我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管窥之见。

一、培养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恐怕已经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兴趣才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完成知识的传授,更是要艺术化些,把教学内容设计得让学生乐于接受,想办法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上的研讨不同于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师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从而学生就会真正地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二、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规律的探寻。因为适合学生的内容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树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当然,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另外在备课时要考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毕竟“学生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不用教师去硬灌了,就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自主学习,而不用教师每天盯贼一样看着、守着,耗时间。教师还要精选试题,让每一道题都有代表性,只有教师先到题海中去,才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三、重视课堂提问艺术

第一,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在一堂课中往往只对某方面的内容能集中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深度,注意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从而达到“以一当十”“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比如教授《项链》一文时,由于文章较长,很多学生浮光掠影,不注意细节,若提问他们: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有关细节,指出其必然性,进而深刻把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第二,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从学生的认识实际与知识水平出发,所提出问题的深浅、繁琐、大小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使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道讨论题:“邹忌的讽谏为什么会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只从邹忌善讽的角度来思考,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从齐威王肯接受谏言的角度来思考。

第三,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阿Q正传》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阿Q姓甚名谁?请同学们给他拟一个履历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阿Q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第四,问题要具有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任务,适当地设计一些创造性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展开热烈的讨论,培养创造性思维。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雷雨》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有人说“道是无情却有情”,有人说“道是有情却无情”,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明理由。这个讨论提就形同一个辩论题,学生自然有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