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导”

2016-11-14 07:13颜单秀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整数小数意义

颜单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2-0070-02

在完善学习方式的课堂上,我们既喜又忧,喜的是看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很强,至始至终学生都在参与,参与率很高,忧的是有些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弱化了,不管学生讲得好坏或对错,老师不敢作评价,造成学习任务完不成,学习目标达不到,效率低下,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北师大版数学四下《小数乘整数——买文具》教学片段

……

问题: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钱?

列式:0.2=

师:怎么解决呢?同学先独立解决,再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做法。

学生独立完成,短暂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学生按以下面的顺序呈现自己的思路:

生1:0.2+0.2+0.2+0.2=0.8

生2:0.2元=2角,2=8(角),8角=0.8元

生3:画图

生4:2角钱=2角+2角+2角+2角=8角=0.8元

生5:◎◎=○○○○○○○○=0.8(◎=1,○=0.1)

学生交流完成后,老师并未做评价,马上呈现了书上笑笑的算法,让孩子们讨论。

讨论过程中,老师仅引导学生理解了图与算式间的关系,当学生理解得似是而非的时侯,老师介入了讨论,接下来的过程基本都是由老师“牵”着走,直奔笑笑的那段话而去,笑笑的那段话就是算理啊!当老师和学生一起说出笑笑的那段话后。接下来直接呈现书中的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的解决只是呈现了两个孩子的数轴法和计数器法,就直接进入到练习环节,练习中孩子们做了15道一位小数乘整数的练习,孩子们基本都能写出结果,可当老师问到:6.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当时连续点了5个同学都未能说出满意的答案。

我们再来看看教师用书中对本内容提出的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经历探索简单小数乘整数算法的过程。2.能正确进行简单的小数乘整数的口算,并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说来,从学生最后答题的正确率表明,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还是不错的,但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呢?一堂看似热闹而又顺利的课堂,学生为何不能理解透小数乘整数的意义?问题究竟出在哪?

问题一:老师未真正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未读透学生的生成,造成老师不作为。课堂单纯呈现了算法多样性,片面追求了课堂的热闹,老师未真正读懂学生的生成,造成与后面的笑笑的方法割裂,使学生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但未得到“跳一下”的指引,思维得不到突破;

问题二:老师未读懂学生的困难,老师介入后未真正从学生的困难处入手。当老师呈现了笑笑的作法后,老师直接让孩子们观察,当孩子观察有困难的时侯,老师就“牵”着学生观察,然后总结出笑笑说出的那段话“0.2是2个0.1,4个0.2是8个0.1,是0.8”,这样的教学程序基本是在呈现老师的理解,老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老师的观察与总结代替了学生的学习,好似老师作了引导,实则,老师的越俎代庖阻碍了孩子“跳一下摘桃子”。学生的困难究竟在哪?老师应该做什么样的引导呢?

《2011版小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解读标准,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起着引领、指导、帮助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老师良好的导就没有学生良好的学,导是学的充分条件。老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呢?我谈谈我的个人想法。

一、发挥统领作用,课前预设要先行

好的课前预设才会有好的课中生成,解读教材、研究学情是我们预设的范畴。

首先,我们要整体性解读文本,本课时内容在整个教学框架中的位置及作用?它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如何?在本类知识体系中还有没有相似的内容,它们间有什么联系?再解读本课时内容的框架结构,教材所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有什么联系?渗透了怎样的思想方法?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再来研究教材所呈现的情境适不适合当前的学生的学情,整合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从学生已有认知和经验出发的教学内容。比如,开头的案例中,计算“4块橡皮需要多少钱”,学生基本能用乘法意义和“元、角、分”的现实模型转化成整数来解决,渗透转化思想,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设计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呈现笑笑的方法,用面积模型从直观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历了情境化的过程、也经历了意义的抽象过程,同时渗透了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特别是面积模型的应用,既联系了第一单元小数意义的内容和后面小数乘小数的意义,也为将来分数乘法的学习奠定了平移基础。我们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处于整体性结合框架下的“类状”内容,具有长程视野,“点状”式教学设计最易造成师生思维的狭促。

其次,把握学情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另一要素。课前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扎实的还是初浅的;预测学生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有几种做法,每种做法都与什么思想方法对应;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点,学生的困难点往往就是知识的生长点,知道了学生的困难点老师才可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帮助学生度过难关,老师的导才能起到良好的方向作用。案例中,学生最根本的困难点应该落在第一单元“小数意义”的再认识上,第一单元揭示小数意义时,在抽象过程中也用到了面积模型,与本课最相通的内容是对小数单位的理解,所以我们要预测如果课堂中学生对面积模型理解不太透彻时,一定要让学生回到第一单元小数单位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再学习。越平静的课堂,老师的功底越深厚,课堂的发展越沉稳,因为老师已对课堂上曾经和即将发生的事都已了如指掌,并尽在掌握之中。

二、发挥帮助作用,课中生成要利用

前面预设的框架越大,教师在课堂对生成信息的捕捉越灵敏,对学生的困难点把握越准确,帮助会更有的放矢。

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可利用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加以整合。案例中,在讨论0.2的算法过程中,五个学生的共同特点都是应用了转化的思想,把新的问题转化成旧知来解决,生1与生3直接利用乘法的意义计算;生2、生4和生5都利用生活模型,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理清学生的算法的意图,正是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的基础,特别是生3和生5的思路,是最接近小数乘整数意义的方法,一个把面积模型变成线段,另一个学生的方法只是把面积模型变成了自创符号罢了。如果在这里老师让学生观察一下他们的做法,把几种方法分分类,再找一找共同点和区别,问题就变得迎刃而解了。

其次,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困难点,引导学生层层突破。案例中,学生对面积模型不能解释,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未能与前面学的小数意义中的“小数单位”进行沟通、联系。那我们就按以下四步走:第一步,先单独理解0.2的意义,表示2个0.1,用面积图怎么表示,让所有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当学生用一个矩形表示1,把它分成10份,每1份是0.1,表示0.2,就涂出两份;再进行第二步,4个0.2怎么表示,学生定会再涂出3个0.2;第三步,让学生观察,思考:现在一共涂了多少?里面有几个0.1?再让学生沟通4个0.2就是8个0.1。接着让学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描述刚才涂的过程,特别是要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写出0.2=(2.1)=(2).1=8.1=0.8,就这样,每个同学都经历了意义产生的过程,算法的提炼也顺理成章了。

接着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引导学生织网爬高。案例中,教材中编者意图旨在利用这个情境沟通多样性算法的共通性——总结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无论算法如何,表达形式如何,实则意义相同,最终都回归到算3个0.4就是算12个0.1是多少。再与前面几个情境的结论联系起来,从而得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意义和算法,在总结的过程中提炼出本课时所用到的思想与方法,让孩子产生对下一课时所要学的内容联想。

三、发挥指导作用,学习方式要完善

是的,老师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具体到行动上,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简单点讲就是成熟的自学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因材施教、自育自学的过程。单一的学习方式容易造成学习依赖或让学生失去方向,所以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同样无足轻重。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大胆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并加以指导和培训,指导的方法越得当、培训力度越强、坚持时间越久,效果就会越突出。自主学习水平较高的学习群体的课堂,老师真的可以做到少讲或不讲,老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方式即可。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主导意识越强,越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体现,发言量不能为其衡量的唯一标准,而与学生的学情有关,只要学生的学习有需要,老师应该挺身而出,发挥其主导作用。导,导在方向,导在学习困难处,导出学生的自主与独立。

猜你喜欢
整数小数意义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答案
求整数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