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芝麻焦烧饼石家庄花馍

2016-11-16 09:47
乡音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发面花馍书林

大名芝麻焦烧饼石家庄花馍

味道河北

·读者朋友,你如果看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一定会感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你谗涎欲滴,食指大动。其实,在我们河北,美食名吃同样异彩纷呈且特色独具,许多品牌被列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4年第3期开始,本刊就向你依次奉上燕南赵北的美味名吃,尝一尝“河北味道”,定会品出历史,品出文化,品出精神……

2015年,大名芝麻焦烧饼制作技艺入选邯郸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烧饼的历史悠久,其前身是西域的胡饼,东汉时期传入中原,到了唐朝开始盛行。大名“芝麻焦烧饼”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

传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一路逃到咸阳,饥肠辘辘,杨国忠马上就到市场上买烧饼。皇帝吃后连连称赞:“此物焦香酥脆,世上竟有如此美味。”清朝末期“芝麻焦烧饼”在大名府盛行,最有名的是“书林烧饼”,陈书林家中从清朝末期由陈宝民开始做烧饼,后将手艺传于儿子陈义忠,自孙子陈书林接手后更是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不断摸索和研究,现有分店由第四代传承人陈景丽经营制作,制作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

“芝麻焦烧饼”为圆饼状,两面沾有芝麻,有甜、咸之分。咸烧饼主要由小麦粉、芝麻、植物油、食盐、花椒、茴香等十几种香料制作而成。糖烧饼是以白糖包入面剂内烙烤而成,出炉后,里面是空的,个个鼓得像青蛙的肚皮。“芝麻焦烧饼”入口酥脆,落口回香,焦而不硬,香而不腻。

现在,“芝麻焦烧饼”已经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还是大名县当地人走亲访友、出门远行的必备美食。随着大名县打造“宋府明城”的步伐加快,大名县周边的魏县、临漳,河南濮阳甚至北京、天津等地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甚或被带去宝岛台湾和港、澳及美国等地。

(毛砚)

石家庄地区农村有一项传统技艺叫“蒸花馍”,用发面造型,蒸后上色,做成各种动物形状的馍馍,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松软香甜,筋道可口,以制作精细、形态逼真而独具特色。

民谣中有这么一句“腊月廿八,把面发”,在腊月廿八,人们要打糕蒸馍贴花花。民间风俗传承到了这一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于是这天发面,准备新年期间的主食,也叫隔年吃。

新年期间,民间走亲访友均有“㧟篮子”的习俗,一般走亲戚㧟上二三十个馍馍为馈赠礼物。亲友留取馍时,一定要给来者剩“压篮馍馍”,并讲究“留双不留单”,但也有的村讲究“留单不留双”。此外,还有婚嫁馍馍、丧礼馍馍、供神馍馍等说法。其中的花馍,就是古时用以上供之用。

制作花馍工艺很是繁杂。发的面要软硬适中,制作时需要用到剪刀、顶针,甚至梳子等家用物件。经过设计制作,将寿桃、猴子、兔子等各种动物造型的花馍蒸熟,花馍出笼后,趁热上色,摆在院子里,家中顿时充满浓浓的年味儿。

它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

(孔润常)

猜你喜欢
发面花馍书林
二十八,把面发
心跟祖国在一起
闻喜:花馍的“花样生活”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发面机自动发酵系统控制优化
花馍(大家拍世界)
邬书林:如何推进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
花馍迎春
冬 柳
摊大饼
花馍艺术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