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层导学,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对策研究*

2016-11-16 17:28王宝平
新一代 2016年15期
关键词:高效课堂生物

王宝平

摘 要:高效课堂要求老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否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取决于教师“导”、学生“学”以及“检测”教与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分层导学;生物;高效课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提问,逐层推进,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气氛的互动性,以及教学内容呈现的新颖性、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和学习活动中的合作性,以此来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一、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能否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取决于教师“导”的有效性。问题是探究的核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生物学知识是直接以一个个结论的形式进行叙述的。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习惯于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习惯于记下教师所讲的结论,似乎记下了结论,也就得到了知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一下讲解这些结论的方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学习必修3“血糖平衡的调节”时,教材中只是用一个图来表示“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将所有的知识点汇集在图形中,看似简单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并不能真正把握该部分内容。高三复习时,我尝试着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1)消化糖类的场所在哪里?利用了哪些消化酶?糖类是怎样被吸收的?(2)肝糖原在什么条件下与葡萄糖进行相互转化?主要场所在哪里?(3)肌糖原在什么条件下被分解?其分解产物是什么?(4)非糖物质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葡萄糖?能否全部转化?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设置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紧紧把握教学大纲,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每一个任务完成之后,让学生应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深入浅出,让知识生动起来

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做比喻,深入浅出的讲授,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如学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学生对神经元和突触结构难以理解,教师可将一只手握成拳头状作为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另一只手心画一点表示细胞核,手掌代表细胞体,手指代表树突,胳膊为轴突,将拳头和手掌相接触,则成为一个突触(一只手的拳头做突触前膜,另一只手的手掌或手指为突触后膜,中间为突触间隙),使乏味的“死”知识变成生动有趣的活知识。有些结构与生理功能相关的知识,教学中采用拟人化的联想,例如,“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膜、纺锤体的变化,间期为何是染色质(抱成一团不散落),前期变成染色体(变短变粗易分开),核膜解体,纺锤丝牵引(拆掉围墙要分离),中期排在赤道面(列队清点数目好平分),后期平分到两极,末期变成染色质(又成一团怕丢失),核膜核仁又重建(再建围墙保稳定)。类似这样的引导,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分层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环境的有效设计,要求教师精心策划、创设结论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如课本在对“基因的表达”过程进行介绍时,采用的是简单、陈述性的语句,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感觉非常枯燥,而且难懂。教学中可将这部分内容设计改编成一个科学家具体的研究情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科学家是如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探究,执著追求,最终提示了基因的表达机制,从而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探究过程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具体如下:生命体无法直接将它特有的蛋白质传递给后代,犹如父母并不能把他们的眼睛、鼻子、嘴唇直接传给子女一样。在这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传递过程中,谁起着关键性作用呢?是DNA。DNA可以把遗传信息表现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它可以“指示”细胞合成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一切蛋白质,蛋白质再进而显示出生物体的遗传性状。那么,DNA如何“指示”细胞合成蛋白质?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核酸的4种不同碱基如何能够决定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你能否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算?当科学家们破译了决定生命基础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合成密码后,是否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呢?不,还存在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需要回答:在细胞内的一个特定DNA片段(一个基因),如何精确地转化成相应的蛋白质呢?即遗传信息的传递机理便成了人们迫切渴望获知的热门话题。接着介绍:科学家们大胆地推测,一定有一个传递信息的使者,从DNA那里拷贝了一份密码文件,并带入了细胞质中。到此为止学生已经清楚:完成把“密码”语言译成蛋白质的20多种氨基酸语言的重任是由3种RNA共同担负的,一种是信使RNA;另一种是转运RNA,再一种是核糖体RNA,它们不知疲倦的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完成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总之,只要学生对呈现材料与呈现方式发生兴趣时,才能最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有那些形象直观、新颖有趣的认识材料,才能最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陈玉云.分层走班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2]孙闯,郝美君.关于实施“分层走班制”教学要义的探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4,10.

[3]张治.感受美国高中的走班制[J].上海教育,2012,05.

猜你喜欢
高效课堂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发现不明生物
史上“最黑暗”的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