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2016-11-21 08:56党秋月王壹
关键词:流行语文化

党秋月,王壹

(1.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网络流行语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党秋月1,王壹2

(1.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反映并影响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互联网语言符号。通过对2013年至2015年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的定性分析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结合社会调查的量化方法,对W eb2.0向W eb3.0时代过渡背景下的网络流行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总结出网络流行语对社会文化具有映射和推动作用。网络流行语对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消解和扭曲,应该以包容的态度、辩证的思想和捍卫底线的精神来对待这一新生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传播路径;社会文化

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

从某种程度来说,网络语言的流行并不是由政府机关或者新闻制造推动的,而是始于Web2.0时代下的互联网。这是一种充分显示草根阶层力量的传播现象。在互联网里的流行语言中,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让传播的内容和议题在一定程度上去中心化与去权威化。例如:2014年出现的“也是醉了”“且行且珍惜”“有钱就是任性”,2015年的“Duang”“什么鬼”“我想静静”等。然而,至今很少有人有明确的思路能够确切地描述出流行语的形成过程。

(一)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每一年度都会有新的流行语产生。很多研究者都根据自身的研究需要,对网络流行语的定义进行了概括。总体来看,自2000年以来,网络流行语的定义阐述还不多,专家学者从自身专业角度和关注视角得出了对网络流行语某些特征强化的相关定义,但总体上还没有分清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的区别,存在定义模糊、界定不清等缺点,仍有一些分歧亟待厘清[1]。鉴于此,笔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给网络流行语下了一个宏观的定义,以体现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是产生于Web2.0时代下,在语言学和传播学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被广泛传播且能够折射当下社会现状的一种互联网语言符号。这种符号具有相对稳定性,其生成模式相对有规律可循,一般而言都伴随着社会热点的产生而产生,且能够体现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念,并着重映射网络时代的语言与传播的问题。

(二)网络流行语生成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刁晏斌认为,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当今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通过上述观点,并结合实际,现总结网络流行语得以生成并传播的三点原因是:其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二,社会转型期矛盾问题此起彼伏;其三,当下社会泛娱乐化现象普遍。

现代语用学的一大贡献是从语境(context)中考察语言,脱离语境的语言研究难免失之偏颇。有学者指出人的语言能力和言语活动受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人际传播言语要在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中进行,因此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话语信息的传递都要依赖于社会心理环境[2]。从语用学角度来分析,产生于网络的“有钱就是任性”等词传递了转型期中国的一种普遍社会心态。笔者对于“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调查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反映社会现状”,其占总受访者的31.05%。转型期的中国贫富差距巨大,相当多的人民期待过上好日子,期盼能挣更多的钱。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有钱就是任性”等词的流行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网络流行语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中而得到更快捷的传播。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当年预言的“地球村”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正是由于世界互联互通才使得网络用语得以“流行”。诚如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那样,一种技术的发展将会影响一个时代,这种技术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就代表着资讯。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Web2.0时代已经向Web3.0时代转变,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一个技术背景之下,流行语的网络传播应运而生也不足为奇。

笔者做了一个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相关问卷。问卷受众年龄覆盖16岁至50岁有接触网络的现实可能性的人群,以青少年、中年为主,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6份,问卷地域以辽宁省为主,辽宁受访者占总受访者的56.54%,辐射覆盖了天津、北京、山东等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第7题是关于接触网络时间的问题,回收的问卷分析显示,如表1所示,有54.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

表1 受访者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

这样一个数据充分表明了上网时间保证了人们了解信息的可能性,一个热点事件的产生可以通过网络在极其短的时间内传到千家万户。

网络流行语的另外一层原因是我们当下处于改革攻坚期,各种矛盾问题凸显,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可以看做是社会矛盾问题的一个影射。因此社会矛盾问题和草根阶层急于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呼声也是促使网络流行语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

在笔者所做的调查问卷中,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您觉得‘有钱就是任性'一词流行的原因”。对于这道题的回答,如表2所示,有56.21%的受访者认为2014年度网络流行词“有钱就是任性”的流行与传播是“民众委婉在表达不满”。当前,社会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民众找到了这样一种通过网络作为其发表意见的途径,当舆论密集传播,继而形成了网络流行语,使之广泛流传。

表2 “有钱就是任性”一词流行的原因

而紧随其次的原因分别是“说起来顺口好玩”和“大家互相传递该词”,分别占据受访者总人数的48.69%和31.05%。由此可见,当前的互联网传播趋势总体上呈现一种泛娱乐化倾向,美国学者赖特在补充说明拉斯韦尔传播的“三功能说”时,提到了传播的第四种功能——提供娱乐功能。赖特认为,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如文学的、艺术的内容等。大众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提供娱乐,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这种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今社会的泛娱乐化的倾向。

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发展,传播的娱乐功能更加被网络强化,网络流行词语也成为文化传播中的一道媒介奇观。网络的去中心化为娱乐化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美国媒介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曾提出“娱乐至死”的经典论断。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因此,正是这种“过度娱乐化”的趋势出现,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伴随社会热点的出现而产生的同时,也在被作为娱乐的功能传播着,颇有娱乐调侃讽刺的意味。因此,当下社会的过度娱乐化趋势也使得网络流行语“吐槽普遍化”。

二、Web2.0-3.0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路径

笔者通过分析收回的调查问卷发现,对于“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来使用上述等网络流行语”。这一问题的回答,排在前四名的分别是通过“微信”“QQ”“微博”“日常交流”。由此可见,当今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表3)。

表3 受访者使用网络流行的渠道

(一)网络流行语的网络人际传播——以微信、QQ为例

在网络流行语传播路径中,其人际传播的传播路径主要以网络人际传播(Computer-Medi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简称CMIC)方式呈现。

网络人际传播因其广泛性而成为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要路径之一。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相对说来,其交流的范围是有限的,主要是在自己熟悉的圈子中,虽然也可以在旅行途中与陌生人交谈,或者通过交友的方式与外界交流,但是其数量和范围都是有限的。而网络则使人们随时随地处于旅途中,人们可以不断地变换交流的对象,这些交流对象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可以说,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在网络人际交流中,目前,尤其以微信和QQ为主要路径成为人们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主要方式。这样也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笔者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日常交流”这一人际传播方式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9.67%。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因其便捷、可发泄、趣味性继而在人群中得到广泛传播。人际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的活动,注定了人际传播必然具备一定的社会性,个体的生存都离不开和社会其他人之间的交往。因此,流行语在人群日常交流中也具有了显著的社会特征。笔者在调查中对“您是否会向其他人介绍或转述自己所了解的网络流行语”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表4)。调查结果显示有65.69%的受调查者选择“会”,即会主动把网络流行语介绍给他人知晓。这个结果进一步印证了网络人际传播在网络流行语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们日常交流,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使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表4 是否会向其他人介绍或转述所了解的网络流行语

微信以关系为核心,以即时通信为特点,具有高度私密性。作为Web2.0与Web3.0时代下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很多网络流行语通过微信传到千家万户。2015年2月24日前后,一部由成龙代言的曾被工商部门打假的广告再次被网友们挖出来进行了新一轮恶搞。这次恶搞的主要内容则是将成龙和庞麦郎的《我的滑板鞋》进行了神一般的同步成《我的洗发水?》,一句“Duang”首先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出,经过大量的转载最后终于成为网络流行语言。而这个词语的流行正是通过微信朋友圈的传播得以实现的。

微信的传播主体体现了强调关系与真实性,强调平等互动,其社交性是区别于微博等大众传播的标志。笔者根据调查,通过微信来传播网络流行语的比例高达67.11%,高居各种传播方式的首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QQ进行网络流行语人际传播的占据61.11%,仅次于微信传播使用比例,居第二位。据统计,2014年4月11日腾讯QQ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两亿人次。通过QQ传播的网络流行语有很强的传播力度。QQ以其使用的广泛性、便捷性成为网络流行语人际传播中的又一个重要渠道。

(二)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以微博为例

大众传播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一个重要渠道之一。笔者根据调查结果,网络流行语通过微博进行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使用者比例达到了56.54%,在众多媒介使用中排名第三。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而言语使用最广泛的渠道就是大众传播。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关注机制分为可单向、可双向两种。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随着微博在网民中的日益火热,在微博中诞生的各种热词也迅速走红网络,微博效应正在逐渐形成。截至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

微博又被称为“社会性媒介”,其崛起被视为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微博给予了草根阶层一种平等的话语权,使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报道中来,且微博的字数限制使得“语言高效且碎片化”的特点也凸显了微博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后现代主义特征,即否定权威、去严肃化与反正统(2016年初,新浪微博打破了字数限制,实现了自身的一次改革创新。如今,正处于试用期阶段)。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正符合这三种特点,适合并适用于微博的传播。在内地,由于相对差异的信息传播环境,微博的社交关系构建和维持的功能被其议事功能所代替,扮演一种“公共议事厅”的角色。网络流行语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复制、解构,并以反对宏大叙事的特点加快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

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态势来看,网络流行语在微博上的传播具有裂变式、滚动式、聚合式的传播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让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力度与效果空前加强,在一定程度上用倒逼机制推动社会进步,加快民主化进程建设。尤其在2016年初,习近平视察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三家媒体,强调了要重视新媒体建设,这一重要指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三、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

网络流行语运用了一定的语言符号传播网络受众的思想、文化,使网民得以表达他们的观点,宣泄情绪意识,从而构建起一种全新的以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文化传播表达方式。《2014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监测报告》认为,每年诞生的大量网络流行语,成为阶段时间内人群情绪的清晰投影,它们的交替更迭,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影响着社会价值取向,甚至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传承千年的语言体系[3]。

笔者就“使用网络流行语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个问题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网络流行语对受访者的影响

从表5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给社会文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就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传播对社会文化的映射与推动

网络流行语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其出现映射出的是时代的背影。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公共舆论的一种表达,同时也为公共领域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很多问题得以被受众关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网络流行语反映与折射社会热点问题。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各类矛盾与问题日益凸显,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以语言为传播媒介的新型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尤其是网民群体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宣扬与表达自我情感与观点的载体。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可以帮助网民宣泄压力,反映其现实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传播技术的不断提升,网络流行语就在此环境之下应运而生。笔者根据调查结果,通过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宣泄生活压力的占据被调查总人数的55.23%。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正成为受众释放生活压力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社会热点问题得以迅速传播。2010年浙江温州动车事件,新闻发言人的那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就在极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民众议论的焦点话题。这句话之所以成为网络流行语,正因为其体现了社会热点问题,加之民众对此事极为关注,而事件却迟迟拖延调查时间,使得其成为众所周知的网络流行语,同时,这句话也暗讽一些官员在新闻发言时的官僚主义作风,说套话、空话。这种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折射,可以在无形之中倒逼政府改善不良工作作风,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转变工作态度,真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2.网络流行语推动社会文化的完善与发展。网络流行语以其简洁性、易理解性使网民便于记忆新闻事件,从而将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浓缩之后借大众传媒加以广泛传播。大众传播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而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文化、一种亚文化,也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演变与传承的重要性亦不可小觑。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生产或创造的数量也呈上升态势发展,诸如网络流行语“丝”一词就被广泛使用,它常用于一个穷困潦倒、无理想无抱负的年轻人身上,其凸显当下社会对于部分阶层人物的戏谑口吻,也反映了部分阶层人物的弱势感。与“高富帅”“白富美”等词语相比,“丝”一词往往有“低人一等”之感。社会上层与社会底层的强烈对比,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平等,努力打破社会形成的不平等观念。而“丝”这一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与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受传者之间,不断使其推动社会对于阶层分化问题的思索与探究,有利于社会逐渐树立一种人人平等、超越阶层的主流观念,最终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的完善与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冲击与消解

网络流行语在反映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社会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网络流行语凭借其广泛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和传统文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消解和扭曲。

1.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冲击了主流话语体系。当前的中国社会,话语体系纷繁复杂,倘若主流话语体系未能引导社会朝着积极、有序、安定的良好方向发展,对于每个人来说,无疑是值得反思与探究的。然而,主流话语体系的建立并非始终安稳不变的,因此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冲击主流话语体系的机会。例如,2015年的网络流行词语“然并卵”“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等网络流行语就在一定意义上冲击着主流话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通过以新媒体为载体来变大特定的文化和心理诉求。它们是由几个词语或成语、完整的句子缩减而组成,与传统语法、汉语词组构成的规律相悖,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流行语会对语言学习带来误导与畸变。与此同时,当主流话语体系淡化之后,社会文化层面的主流的、有价值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事物就会减少,社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就会被冲击,进而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2.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消解着传统文化。巴赫金被誉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曾说过:“狂欢式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礼、形态的综合,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其转化为文学语言,即我们所谓的狂欢化。”[4]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参与人数庞大,互动范围广泛,真正实现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全民参与,在这种网络文化狂欢的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着消解与重构。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等表现多种形式,为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而这其中,诗词则是至今仍被现代大众所常使用与传播的表现形式。当然,网络流行语中由诗词改编或与诗词相关的创造词汇不在少数。如“杜甫很忙”“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等网络流行语,不但成为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也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带有调侃意味或极富韵味的网络流行语,使社会大众易于理解与接受,在传播中有着极强的传播效果[5]。然而,正因为其传播迅速且广泛,才使得传统文化的原始模样开始逐渐被消解,最初古人创作的诗词被现代人加以改编或颠覆,使其面目全非。此外,传统文化被消解的同时也在被重新建构,但重构的过程早已将原作的思想与表达情感抛之脑后,而是迎合现代社会的受众心理,盲目从众,毫无价值观的判断[6]。最终,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对传统文化进行“狂欢式”的消解,给社会文化带来污染并影响着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

四、正确面对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凸显出草根平民阶层的网民反对文化霸权、抵抗精英文化的意味。无论是“然并卵”“小鲜肉”,还是“Duang”,无不体现出当今社会发展背景下民众的一种浮躁与调侃、消融与解构的心态。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草根阶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越来越渴望自己的诉求得到满足,并想尽办法引起官方的重视。社会发展背景下各种矛盾问题凸显,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界限越来越明显。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可以视作是一种倒逼机制,使官方媒体的话语权不得不下放到民间,并开始更加关注与重视民生问题。

关于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争议,关键在于“新颖独特”是否与“严禁标准”相悖。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个体都在寻求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拥有广泛受众,传播基础十分坚固。文化具有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会使人们在传播过程中沉淀一些理性。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在不断的讨论中形成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既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网络流行语传播对受众价值观影响的分析,现提出我们对待网络流行语传播应有的态度。

1.以包容之心对待网络流行语传播这一现象。在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通俗文化以裂变式的方式传播,我们应该相信受众会有一种辨别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兼容并包”的心态去看待网络流行语这一多元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只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加之媒介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就可以促进网络流行语在健康传播的轨道上发展。

2.辩证看待流行语的传播,了解流行语的传播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是双向的,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也不断地被解码与编码,我们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慎重的心态去对待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网络流行语,我们应该用支持的态度去对待,让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助推社会进步。同时,对于一些低俗的网络流行词语应该予以严肃的批判。

3.在使用网络流行语中不可失去底线。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使受众找到了一种群体归属感,在这样一种群体中,就容易发生“集群效应”,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失去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使人的心理产生一种扭曲。无论是社会公民,还是媒体从业者,要具备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基本的判断力,使网络流行语发挥出其正面的价值,共同为社会的和谐、社会氛围的净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4.应加大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的监测力度,及时作出舆情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在面对网络流行语传播带来的巨大的网络舆论场的时候,作为受众的我们有必要了解网络舆论的主要传播载体,即要明确网络流行语背后映射的实质。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舆情研判监测的精确性,使之更好地监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路径,并充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总之,网络流行语依托新媒体,以传播速度快、简单易懂为特点,便于记忆与传播,是网民对社会现状的一种戏谑诠释和情感表达,是对青年人群的一种勾勒,能映射出转型期社会下人们对社会的一种诉求[7]。现如今,网络流行语对社会文化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每年的网络新词的出现都面临着社会的“新常态”,在社会新常态下,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影响映射出社会大众心理,弘扬主流价值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弘扬正能量,奏响主旋律,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1]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12.

[2]胡莉莉.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解析2009年流行语[J].黑河学刊,2010(3):143-144.

[3]人民网.2014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监测报告[EB/OL].(2015-01-22)[2016-01-11].http://yuqing.people. com.cn/n/2015/0122/c392404-26430458.html

[4]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玲,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175-176.

[5]孙祥飞.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147-148.

[6]蒋原伦.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33.

[7]人民网.2015上半年网络流行语分析报告[EB/OL].(2015-08-07)[2016-02-26].http://yuqing.people. com.cn/GB/392071/398118/index.html

On the Effect of Network Buzzword Transmission on Social Culture

Dang Qiuyue1,Wang Yi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2.College of Literatur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81)

Network buzzwords,emerging with the occurrence of the internet,are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internet languages which can reflect and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network buzzwords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network buzzwords in 2013,2014 and 2015.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method combining with social investigation,it studies the buzzwords' effe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Web2.0 to Web3.0,the network buzzwords can reflect and boost social culture.At the same time,the network buzzword digests and distorts social culture.therefore,the new cultural phenomenon should be treated with tolerance,dialectical thoughts and the spirit of defending the baseline.

network buzzwords;transmission path;social culture

G 20

A

1674-5450(2016)03-0078-06

2016-03-12

2016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2016lslktziwk-21)

党秋月,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责任编辑:王凤娥责任校对:赵伟】

猜你喜欢
流行语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