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下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中国制造”迎来“品质革命”

2016-11-21 02:40徐建华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6年10期
关键词:消费品制造业规划

徐建华

在8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两周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就正式印发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 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分为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四大部分,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的专项规划,将引领未来5年我国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的发展,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消费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规划》的7个核心内容

《规划》指出,要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导向、改革创新、标准引领、质量为本、开放融合的基本原则,以先进标准倒逼消费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新需求,改善消费环境释放新动能,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到2020年,实现消费品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消费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知名消费品品牌价值大幅提升。

为此,《规划》提出:一是改革标准供给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加快国内外标准接轨,重点领域的主要消费品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推动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二是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加快推动个性定制、绿色产品、智能产品、售后服务、物流配送等新兴产品和新兴业态标准化发展。三是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激发企业质量提升内生动力。推动第三方发布企业标准“排行榜”,建立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四是夯实消费品工业质量基础,提升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实施消费品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工程,形成全链条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解决方案。五是加强消费品品牌建设,提高中国消费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消费品质量竞争力指数稳定在84以上。六是改善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建立消费品生产经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除强制性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取消消费品生产经营其他市场准入限制。七是创新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保障消费品质量安全。实行“随机抽查企业、随机抽检产品、随机选择检测机构”制度,规定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的同一企业的同一规格型号产品,6个月内任何地方、部门和机构不得重复抽查,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八是实施外贸“优进优出”战略,提升进出口消费品质量。

《规划》强调,要围绕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着力推动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等领域的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

《规划》要求,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财税政策扶持、质量人才培养、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等方面的配套保障。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质量激励和约束制度,将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工作纳入政府质量工作考核范围,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提升消费品质量有了重要抓手

消费品质量一头关乎产业,一头牵着民生。《规划》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以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这既是改善民生的内在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技术基础,还是促进出口的有效途径,更是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消费品标准化和质量工作加快推进,现有消费品国家标准和已经备案的行业标准近6000项,消费品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其中家用电器、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鞋类产品等行业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0%以上,消费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十二五”期间增长了1.8个百分点。但是,消费品标准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消费品供给结构不尽合理,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够强,消费环境有待改善,国内消费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规划》选取了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产品、家居装饰装修产品、服装服饰产品、妇幼老年及残疾人用品、化妆品和日用化学品、文教体育休闲用品、传统文化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9大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希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构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加大消费品标准供给力度,加强行业管理、质量监督等政策措施与标准的衔接配套,形成以创新助推标准制定、以标准实施促进质量提升,以质量升级推动品牌建设的良性循环。

应该说,这种以消费者普遍关注的消费品为重点构建标准体系,消费者权益得到彰显。一些消费者跑到国外去购买国内能大量生产的消费品,反映了国内制造业供给和消费者需求的错配,提高消费品国内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势在必行。按照《规划》的要求,等于给我国消费品的质量提升找到了重要抓手

标准。

标准是全球市场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贸易的“护照”,它还是产品质量的“准绳”和“判断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要提升我国消费品的质量,自然先要提升消费品的标准水平。

从市场竞争来看,当今全球市场的竞争,已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标准的竞争。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就意味着市场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标准也是一种游戏规则。谁的技术成为标准,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会获得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标准先行的特征尤为突出。“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专利,一流企业卖标准”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而是市场残酷竞争的总结。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标准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唯有重视标准工作,才能倒逼“中国制造”提质升级。

从历史语境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大量外国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从手表、家电直到汽车等。正是在这样“睁眼看世界”中,国货经过艰苦历练,逐渐实现了进口替代,占据了大部分国内市场,并开始行销全球。然而正如前述,目前中国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了更高需求,而许多国货品质却并未及时跟上。与此同时,在产品创新上,国货也多乏善可陈。因此,大量的消费品进口,乃至一年多达1.5万亿元的居民境外消费,也就不足为怪。

显然,不对消费品标准和质量进行全面提升,一方面会降低消费者信任度,直接影响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也会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到出口贸易。总理在8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甚至用了“刻不容缓”来形容目前的情形。

事实上,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的重要性,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标准,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标准化水平,促进消费品质量提升,不断增强大众对国产消费品的品质信任度和品牌认可度,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用先进标准引领“中国制造”

此次《规划》的出台,早已在国务院的常务会议中有了部署,这种部署还不仅仅是《规划》出炉半个月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而是要追溯到更早的4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

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我们要打一场制造业的‘攻坚战,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总理在当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当天会议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李克强说,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

当天这一议题原本只聚焦于“提升制造业标准”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要在文件标题中加入“质量”二字。“标准和产品质量紧密相连,我们要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有先进的标准作为支撑。反过来,我们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消费品质量,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总理阐释二者的关系。

“现在很多民众出国买东西,跨境电子商务也是大量进口国外消费品。”总理说,“我们必须要瞄准国际先进标准,发挥市场倒逼作用,提振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支撑制造业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李克强说,中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但并不是制造强国。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标准仍然比较落后,很多产品的质量仍然处在中低端。

在讨论提高装备制造业标准质量的同时,李克强也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要尽快拿出针对大众消费品的质量标准提高计划。“过去我们的工业体系是,先把生产设备定下来,然后‘我生产什么你就买什么。但现在人民群众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对消费品质量、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造业正在日益向定制化、个性化方向转型。”总理要求,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标准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加快标准更新,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

从4月6日到8月24日,从《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到《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总理正大力助推用先进标准引领“中国制造”正进行一场“品质革命”。促进“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可谓一脉传承。

4月6日常务会的逻辑可理解为“顺势”,即从装备人手,解决好“用什么造”的问题。8月24日常务会的逻辑则可理解为“倒逼”,即从终端的消费品人手,解决好“为什么造”的问题。“顺势”与“倒逼”,都意味着“中国制造”需要完成一场“品质革命”。“中国制造”或日“Made in china”,不能再只是中低端和廉价的代名词。“中国制造”从来就不排斥、不放弃“高大上”。

总理把推动“中国制造”完成一场“品质革命”,作为一条主线,几乎贯穿到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高精尖的装备制造,又有贴近民生的日用消费品,“中国制造”的拼图也就更加完整了。接下来,就是要好好落实两大《规划》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发挥标准对质量的“硬约束”作用,用先进标准引领“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猜你喜欢
消费品制造业规划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发改委拟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用制度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