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城高考》为例浅谈校园青春片的探索

2016-11-21 04:17马恋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怀旧故事情节

内容摘要:近年来,包含校园、怀旧、爱情等类型元素的青春片炙手可热,大量反映青春校园生活的电影涌现在大银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青春校园的人文风貌。于2012年2月5日上映的影片《全城高考》凭借热议的话题和不俗的市场表现,在电影市场上掀起了一阵热潮。在校园青春片的探索和实践上,本文主要以《全城高考》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校园青春 怀旧 故事情节 影像符号

在先当今的电影学术界内,还未收录有关于“校园青春电影”这一词条具体、明确的概念界定。从电影历史的维度来看,青春电影最早起源于美国,是由美国的校园电影发展而来。对于青春电影认识的论述,有“过程论”和“冲突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青春电影认为青春电影就是用电影化的叙事记录和展示人在青春时代的状态,青春是一个过程,而青春电影就是呈现这一过程的方式;而后者则主张青春电影描述的是年轻人在成年之前与社会、家庭、人际关系、传统观念等种种矛盾冲突引发出的种种故事。[1]就发展成熟的类型电影而言,其应具有固定的类型化人物形象、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手段。界内学者张仲军便提出,“全都是表现学生生活,男女主角都是中学生或大学的学生,因此可以称之为校园青春电影。”[2]

一.固定情节:青春与成长

2011年,由作家九把刀执导的台湾青春校园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台湾上映,最终票房近两亿新台币。2012年,该影片于中国内地正式上映,在斩获了近8000万人民币的高票房的同时,也引领了内地青春校园电影的怀旧狂潮。[3]在这一类青春类型电影的探索中,一方面都无一例外地聚焦于青涩的爱情,这也似乎成为观众通往回忆或者留存或者已经逝去的青春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这些青春片也呈现出从表现民族与国家、革命与历史等宏大主题到关注发生在校园或职场的个人“小悲欢”与“小离合”的走向。[4]然而青春并不仅仅只需要关注爱情,不同于上述国产青春片创作在表现内容上对于爱情的偏重,2013年由钟少熊执导的湖北电影《全程高考》无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同类型电影“回头看”的沉重感,《全城高考》(英文名Mark of youth,即青春印记)讲的是高考的故事,电影叙事深层彰显的是青春和成长,故事从距离高考一个月时开始讲起,在三次模拟考试串联起的一个月里,高三九班的四个主人公,有着属于17岁的青春活力、自信和叛逆,也有面临家庭变故、经济压力等困境时的痛苦和迷茫。这一部讲究青春与成长相融合的影片,将青春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化以及这种模式反映出的个体偏执的成长体验表现得更加充分。

影片以湖北黄冈某所“百年名校”为背景的高中里四个个性迥异的学生及其家庭生活和学习经历、班主任范义本老师对学生的关注鼓励式教育为主题,将高考前一个月的冲刺阶段的学校生活进行了充分展示,并意图在最后实现一个超越:不止是对学生的考试成功,还有对老师的不断完善自我的终身学习理念,学生的家庭与社会关系、考试与教育等也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在片尾处,未圆满的大结局也说明了影片的基调并不是皆大欢喜的俗套式主旋律结局,而是对学生的不同选择给予了包容与支持,影片的这一设定使影片中范义本老师的人物形象得到丰满,也以隐喻打破此类影片的固定结局。

二.定型化人物:细节式刻画

除了故事在情节设定上的程式化之外,校园怀旧青春片的人物也呈现定型化的特点。电影作为一种主要是描写人本身以及人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自身艺术价值的高低。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从至微处起,“至微”是指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而电影中的细节,一是指事实的细节,二是指人物形象的细节。事实的细节是体现电影作品真实性的要件,电影姚饱满充实,必须有细节支撑;“人物是影视剧创作不可忽视得创作元素,人物塑造得成功与否往往决定着一部影视剧得成功与否。”[5]

青春校园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大多以学生群体为对象而构建,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全城高考》在类型片的基础上,精挑细节,影片中帅气不羁的秦鹏、聪慧自负的任雪、经历坎坷的贺帆等人物形象各有其独特之处,分别代表了一类人,具备着这一类人所拥有的性格和命运。作为一部青春校园题材电影,《全城高考》诉说的是一个夏天的故事。这样的季节选择也并非随意,除了与高考这一时间线契合,也恰恰与年轻、有冲劲、有热情、有挥洒的汗水和梦想等青春特点相吻合,成为校园青春电影的一个共同符号。而为了摆脱千篇一律的叙事模式,《全程高考》在形式上按照线性叙事,以高考这一事件为时间轴,让观众随着主人公的成长这而体验其改变以及当下正在经历的青春。也将青春电影里的类型元素展现无疑。

三.图解式影像:怀旧式符号

怀旧主题,严格说来,是一个在二十世纪晚期才真正显示出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论话题。怀旧的本质意蕴,或者说一种最纯粹的理想状态,是与审美相相匹配的无功利状态,即康德所定义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6]一些研究者认为,类型电影有三个基本的要素:意识公式化的情节;二是定型化的人物;三是图解式的视觉形象。毋庸置疑,“怀旧”是校园青春片的表现主义,这种情感表达更为直接的方式是各种图解式符号的使用上。这些符号包含了类型片因不断重复而产生的叙事和视觉编码过程,例如校园怀旧青春片中的白衬衫、自行车、香樟树等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其在叙事系统中提供特定的象征功能。

从场景符号来看,葱葱郁郁的校园以及挥洒汗水的篮球场、宿舍等都能勾起观众对学生时代的回忆。在影片《全程高考》中,校园里大魔方下的高考倒计时电子屏,教学楼间学生们奔跑于其中的旋转楼梯,课桌上堆成小山一样的课本,以及影片首尾颇具匠心的字幕,全为白色粉笔字体,且配以数学符号,有一些还做出了涂抹重写的效果,让人不免想到中学时代那些解开和解不开的数学题,写完又划掉重写的语文阅读题和作文。这些场景符号都真实呈现了高三生活的繁忙紧张,营造出颇为真实的学校氛围。

从人物形象符号来看,外在整齐划一的校服、清爽的齐耳短发或马尾、白球鞋等,溢出满满的青春记忆。以影片中其中一位主角为例,问题学生秦鹏,爱好广泛,帅气不羁,不愿被束缚,但同时他热爱学习,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对同学非常关心。在影片中,秦鹏抱着吉他浅吟低唱的场景定格在画面中,极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勾忆起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

从头至尾,影片《全城高考》都紧扣四位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真实地描绘了90后少男少女的学习生活与其青春期生理心理的懵懂与蜕变,对“成长”这个青春母题进行深度挖掘,情节扎实有力、人物个性鲜明。影片在人物心理处理方面尤为出彩,逻辑线索清晰,层层铺垫、肌理分明,情感变化的结局虽然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亦不显得突兀。在影片抖落出所有的人物矛盾后,班主任范义本这个人物的设置,在影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形象,是学生期待的“麻辣教师”,也是有悖于传统师道尊严的“另类”,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新型教师,有着全新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者的符号,即教育是培养人、关爱人,让其自由发展,形成一个个独特人才的体系和模式。毫无疑问这也是影片传递出来发人深省的价值观。

校园青春片层出不穷,电影市场上的青春片大多基于“青春伤痛文学”原著进行的艺术创作,刻意迎合市场需求,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票房,而口碑却不尽人意。“其实,青春片不是一种普通的、全概念的商业地单影,因为不同时代的青春是不一样的。”[7]对于青春片,观之优秀的青春片,它们常常都会有一个仪式化的段落去帮助人物实现成长。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在经历了爱情与友情的破碎之后,他慢慢爬上高台然后一跃而下完成了对自己青春的哀悼。又如《逆光飞翔》最后乐队表演的高潮段落, 也正是黄裕翔在小洁、老师、同学的关心与鼓励下最终克服了自己内心创伤而实现了成长的段落。而影片《全城高考》在“青春成长主题”上能做到别具一格,以青春、励志为主题,向观众呈现出了一部具有饱满质感、接地气的青春片。影片所传递出的“青春”,除了爱情还有年轻人的梦想、感恩、价值观,这些段落实现了青春片本该有的成长主题的升华。

注 释

[1]王宜文,孙婧:《探讨与互动——“日本青春电影国际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2年第6期。

[2]张仲年:《泰国校园青春电影研究》,《上海戏剧学院院报》2011年。

[3]人民网:《中国影市2016上半年报告》2016年06月28日。

[4]参见《“青春片”,集体失语》,《华夏时报》2013年8月5日第37版。

[5]张翼:《浅析<致青春>的人物塑造》,《试听》2013年第10期,第53页。

[6]《美媒批<小时代>三宗罪:低俗、自恋和男权》,《羊城晚报-新快报》,2013年年7月19日。

[7]张仲年:《泰国校园青春电影研究》,《上海戏剧学院院报》2011年。

(作者介绍:马恋秋,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怀旧故事情节
基于怀旧视角的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怀旧视角的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浅议小学语文课的儿童色彩
《港囧》中的香港城市影像空间建构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