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2016-11-22 13:05周舟
今传媒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周舟

摘 要:《传播学概论》课程承担着引领学生专业入门、 使学生形成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任务。课程知识量大,理论性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佳。可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设计,搭建经典理论与传播现实深度结合的平台;改革原有的讲授式理论教学,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流程,设计课堂的“悬念”、“段落”、“气孔”,以此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情境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147-02

《传播学概论》是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系统讲述传播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不少院校都把《传播学概论》开设在本科生学习的第一或者第二学期,这意味着该课程承担着引领学生专业入门、 使学生形成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任务。然而,《传播学概论》学科渊源复杂,体系、内容繁多,知识量大,理论性强[1];同时,由于传播学发源于欧美,主要理论及研究成果均来源于国外,与本土实践相去甚远。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传播学概论》课程内容“不接地气”的感觉,不少学生觉得这门课难学且不实用。如何改革《传播学概论》的课程教学,让丰富的基础理论焕发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当前新闻传播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搭建经典理论与传播现实深度结合的平台

《传播学概论》教材中大量的理论让学生望而生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经典著作、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素材,补充到各个理论讲授过程中,解决传播学基础理论和现实社会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

1.补充理论研究的历史背景。传播学理论是传播研究领域宝贵的学术遗产,建构在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上,是对当时传播现实的深度分析和对传播规律的高度提炼[2]。如果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单纯地解释理论的基本观点、功能和意义,会让学生觉得理论枯燥、空洞、难于理解。因此,有必要将理论置于历史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传播学的许多经典著作都对传播理论的产生背景和研究过程做了详细的阐述。在讲解理论之前,布置学生预先阅读这些著作,可以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刚接触到专业知识时,往往并不习惯阅读理论著作,也不能完全理解著作内容。所以,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对理论的来龙去脉进行讲解。这就要求教师高度概括研究背景,讲清楚理论出自哪项研究,研究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的,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等。研究背景中的一些事实细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伊里调查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四次连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和他的竞争对手——“黑马”威尔基;讲授大众传播功能时,可以引用希特勒派部队假扮波兰士兵“占领”德国电台“向德国宣战”的事例;讲授大众传播效果时,可以引用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引发大规模恐慌的事例;讲授培养理论时,可以简单介绍美国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街头暴力事件和举国震惊的一连串政治暗杀。这些事实不仅在当年吸引了媒介研究者的关注,也能够在今天吸引传播学理论年轻的学习者们。因为这让他们觉得理论不再是躺在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在这样的课堂讲授之后,再向学生推荐相关著作作为延伸阅读材料,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补充当下新闻传播案例。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的现实已成为历史,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媒体的传播方式、渠道乃至传播的受众、效果等都经历了重大转型。经典的传播学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受到了挑战,但仍不失为解释当前新闻传播现象的有力工具。在讲授理论时,如果能引用当下的新闻传播事例去印证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可以让学生觉得传播理论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例如在讲授拟态环境理论时,可以结合魏则西事件进行分析。首先,魏则西在决定去哪家医院医治自身所患疾病之前,先通过网络渠道了解相关情况,而不是亲身去到每一个医疗机构。通过这一事实,教师可以向学生阐明,魏则西所选择的方式,是人们在信息时代进行社会认知的常见方式。在客观现实与人们的现实认知之间,插入了一个信息环境;其次,百度为魏则西构建了一个国内关于医治滑膜肉瘤的医疗机构图景,而这个图景与现实图景之间的差距,最终成为他医治无效去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引发了人们对百度搜索排名机制及其背后的利益链条的质疑与声讨。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两个图景之间具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别,这种差别给当事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会让拟态环境的特点、建构主体、建构过程等渐次浮出水面。此外,对魏则西事件的分析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传播学理论需要不断发展的问题。当前,人们对现实环境的认知仍然来自拟态环境。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信息消费所带来的便捷,人们甚至比从前更依赖拟态环境。然而,百度是一个搜索引擎,和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微博、微信等一样,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媒体。因此,当前拟态环境的营造者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是包括传统媒体、新兴互联网企业以及大量的自媒体等在内的“信源矩阵”。

二、改革原有的讲授式理论教学,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

情境体验教学模式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设置讨论、案例、表演、操作等多种教学情境,全方位多角度挖掘理论的魅力与价值,为原本艰深枯燥的理论赋予鲜活生动的新面貌,增强课堂的生机、活力和趣味,促进教学内容的有效到达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具体而言,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模拟传播学经典实验。根据教材上的传播学经典理论和实验,创设传播学经典实验情境,将枯燥的理论化为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模拟实验过程,再现理论的诞生过程,直接感受教学内容。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实验有阿什的线段实验、霍夫兰的“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实验、人际传播的“悄悄话”实验等。当然,由于课堂条件的限制,教师无法提供非常严格的实验环境,有可能出现实验结果与原实验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因此,这种教学方法的重点并非让学生认知课堂实验的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深度参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和记忆。另外有一些完全无法在课堂模拟的经典调查研究,则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如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涉及的调查,可以让学生预先阅读有关资料,分别扮演调查员、受调查对象,演示调查过程,并借调查员扮演者之口陈述研究结论,教师再进一步加以解释。这种方式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自然地接触理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有效把控课堂,避免课堂沦为纯粹的游戏场。

2.传播学研究实践。教师结合当前的传播现象和问题设计调查项目,组织学生分组在课外开展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让学生充当研究实践的操作者。这样既可以将传播学理论直接付诸实践,锻炼学生的传播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同时,课堂上设计的课题、实践等还可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暑期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结合,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专业兴趣点,逐步为四年的专业学习确立主攻方向。

3.案例研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当下的传媒现象和新闻热点问题,提前一周给出“论题”, 让学生进行资料检索,作为讨论准备。然后在课堂上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材料呈现案例,并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案例研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开放的视野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提高传播素养和能力。开展研讨式教学时,要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案例[3]。

三、改革课堂教学流程,设计课堂的“悬念”“段落”“气孔”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传播学理论的不同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把握课堂节奏。以“第三人效果”理论为例。该理论最大的特点是看起来很“另类”,产生的过程又十分具有故事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还原理论的产生过程,并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突出其故事性。首先可以介绍该理论的提出者戴维森的基本信息和学术背景,强调他的从军经历及战后所从事的工作性质,以此引出戴维森对“第三人效果”的研究。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设置悬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将硫磺岛战役中出现的“奇怪的现象”设计成教学的开端,并且在讲课时不急于解释“奇怪的现象”出现的原因,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而悬念的答案正是理论的核心观点。由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结论,更能被他们理解、接受和记忆。

2.设计段落与停顿,把握课堂节奏。写文章有一个方法叫另起一行空两格,分自然段,造成段落感。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设置段落。在教学中,要注意判断学生在听完一个内容后,是不是很累了,能不能把前面得到的信息在这里完全消化,需不需要停下来思考,需不需要教师帮助他梳理和归纳。这样才能把握好课堂节奏,更好地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往前走。在系统地讲述戴维森的三次现象观察之后,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思考环节。这实际上是在一堂课中设置的段落,让学生稍微停顿下来,有了这个停顿,学生就会回味,加深对前面内容的理解。

3.结合实例分析,给理论留出“气孔”。在电视剧中,每隔几分钟就会出现一个小悬念或者小冲突,以此来留住观众。课堂教学也一样。教师讲课时也要注意照顾学生的接受心理和习惯。特别是理论课的教学,需要经常性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讲授“第三人效果”核心概念时,可以结合当前的传播实例进行分析。大段大段的理论讲授对学生而言就好比是一堵密不透风的围墙,而穿插在其中的小案例就好比是理论的“气孔”,能让课堂空气流动起来,气氛活跃起来。

当然,在《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受限于课堂实验条件,模拟实验不可能完全再现当时的实验过程;受限于课时,案例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分析,需要学生课后开展大量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效果不好把控等。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准学生的思想脉搏,脱离灌输或说教的窠臼,挖掘理论背后深藏的丰富色彩与流动风景,以清新的语言,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驻足观看、玩味,并深度参与,那么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也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谢伍瑛.游戏教学法在《传播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5(27):100-101

[2] 黄志辉.化抽象为具象——传播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及实践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7):1-2

[3] 焦树民,贾利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传播学教学模式探析[J].今传媒,2015(1):156-158.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