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甘南保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11-24 10:48金舟加
2016年34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金舟加

摘 要:随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甘南地区各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科技不断创新、经济增长越发活力,而生态环境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甘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被人们提上日程,并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着手,分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自西部大开放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在高速增长。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缘,黄河、长江的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甘南藏族自治州存立于甘南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且生态价值庞大的甘南高原之上,甘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只有建立在稳定自然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甘南地区各领域才能有更大可持续性发展潜力。保护生态环境与甘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对促进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东西长360.7公里,南北宽270.9公里,土地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自治州辖7县一市,104乡,3镇,总人口582360人。地形构造复杂和有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草场,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力,丰富的矿藏,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构成了自治州的五大优势资源。甘南州地区当地的民族工业以畜产品加工、水电能源、采矿冶炼、藏医药和山野珍品等为主的体系目前已经得到了初步建成。

作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点环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均衡发展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须要率先遵守的一个重大诺言。

二、甘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作为延续千年的绿色自然生态的高原区域,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是从上个世纪50至80年代开始的,其破坏是随着甘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在经济生活活动中对环境愈演愈烈的破坏,特别是随着全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污染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甘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一)草地沙化、退化、盐渍化问题极其严重。甘南藏族自治州现有天然草场约300万公顷,其大约占到甘南总土地面积的80%。根据2015年统计报告显示,草地重度退化面积2100万亩,约占全州草地总面积的一半。草地鼠虫害面积1700万亩,约占自然情况下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5%。临夏水土地流失面积632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5%,水土流失非常严重[3]。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一带沿河谷地区的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地质灾害明显加剧。

(二)森林被严重破坏。甘南林区是甘肃省最大的林区,总计森林面积约占整个甘肃省森林总面积的39%,其中活立木积蓄量约占全省的47%,这里原本曾经是甘肃省中最大的木材基地之一,却因为人类长期对林区的过量需求,对其采伐,造成了森林资源严重受损的结果。

(三)水资源日益紧张,高原湿地全面消退。据1985年甘南地区土地资源管理局数据显示,甘南州水土流失面积从仅仅只有80万公顷,而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然扩大到1.18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土地总面积的26.2%,增幅达44.5%,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此外,数据对比显示,甘南州河流年输沙量由记载的34700吨/年上升至目前的35820吨/年,特别是白龙江流量出现了20.6%的下降,含沙量增加了73.3%。相应的是,土壤侵蚀模规模的扩大,由1985年的44吨每平方公里飙升至目前的60吨每平方公里,而年土壤侵蚀量竟达69487万吨。

(四)动植物中生物多样性锐减。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也出现了急剧减少的情况。在亚高山草甸随处可见的秦艽、甘肃贝母、冬虫夏草、红景天等药用植物日趋减少,稀有昆虫和飞禽无处可寻,在上世纪80年代前经常可以见到的盘羊、麝、豹、狐等野生动物近乎绝迹,曾经成群在草地上觅食的黄羊、马鹿等动物也销声匿迹。

(五)不断恶化的水土流失和由此导致的频繁的地质灾害。由于大量植被被破坏,地表被严重侵蚀,致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进而使得地质灾害频发。甘南全州在1985年全州的土流失面积仅为87.18×104 hm2,而到了2015年,则飙升至136.47×104hm2,增幅达56.52%。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提倡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我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充分体现了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的持续发展模式和指导思想。对甘南地区来说,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建立正规且权力受法律保护的生态保护区经济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责需要对生态林保护区域和物种等各种信息进行确定,并合理分配可利用资源。

(二)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甘南地区的生态经济必须要使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最终实现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甘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而处于生态文明环境地区应采取应地就宜的发展政策,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共同配合发展,循序渐进,不可因发展需要而毁坏环境。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一种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它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宗旨,我们必须要将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甘南地区开发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努力在甘南地区建立持续和谐的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模式。

四、甘南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甘南州应该首先以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和谐互动为前提,紧抓西部大开发中扶助生态环境建设这一难得契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坚持甘南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环保宣传。面对群众应针对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现状加强宣传力度,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要结合甘南地区环保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对各项环保工作与环保理念进行宣传,不断增进公众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他们对环保重要性的认知,激励他们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构建美丽甘南。甘南地区必须不断改变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引进先进环保技术,主攻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及新能源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开发,做到对环境最小程度的破坏,使生态环境能够在自然恢复和人为保护中得到改善,大力构建美丽甘南

(三)适度开发,永续利用。对于甘南地区应该建立正规有具体权力的生态保护区经济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责需要对生态林保护区域和物种等各种信息进行确定,并合理分配可利用资源。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创造了适应甘南高原自然环境的畜牧与农耕方式,而这一方式今天仍然可以在部分地区实行。从而使甘南地区自然资源免受过度开采,树木森林可永续生长,动植物可蔓延传递生物物种信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生态平衡发展的目的。一是加强对神山神水的保护,特别是当地群众普遍认可的神山阿尼玛卿雪山、迭山、太子山等。二是农村民居及其环境。对退化严重的草地和砍伐过的林地进行适时补播,并做好宜林地的退耕还林工作。

总结总之,保护地区植被,严禁乱砍乱伐,乱采滥挖,竭力防止水土流失,充分发挥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培涛.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2):156-157.

[2] 李志刚,段焕娥.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农牧业发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5):551-555.

[3] 杨维军.甘南州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4(4):186-192.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