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80年代苏联新哲学运动研究

2016-11-25 13:04万长松
社会观察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派科夫哲学家

文/万长松

20世纪60-80年代苏联新哲学运动研究

文/万长松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哲学家就对全面否定苏联哲学的做法提出了严肃批评。事实上,从20世纪60年代初赫鲁晓夫的“解冻”开始,作为全社会“去斯大林化”复杂过程的组成部分,苏联哲学界逐渐形成了一场运动,产生了整整一代哲学家,他们呼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认真地对马克思的一系列思想做出科学的和人文的解释。

苏联新哲学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青年哲学家——伊里因科夫和季诺维也夫。新哲学运动的特点就是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研究,这一“认知转向”绝非偶然。首先,与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等不同,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等与政治离得较远或者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研究者一般需要有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功底,专业性较强,因此受到的“干扰”也较少,容易产生创造性成果。其次,随着对斯大林时期哲学粗暴干涉科学做法的批判,苏联当局也意识到对于科学(至少是自然科学)进行意识形态干预的不可行。第三,20世纪中叶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席卷西方世界,如何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协调起来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根据研究的主题和创始人的学术兴趣,我们可以从苏联新哲学运动中划分出六个学派。(1)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者是伊里因科夫,在新哲学运动中,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是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成果最为丰富的派别。(2)方法论或方法主义。季诺维也夫和谢德罗维茨基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方法论是这一学派优先研究的内容,学术兴趣从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到系统方法。(3)认识论或自然科学哲学。这一学派的带头人是科普宁、斯焦宾等,研究主题是“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科学认识论。这是苏联新哲学运动中又一个强大的思想流派,这一流派奠定了90年代以来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4)本体论或本体主义。与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传统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及其范畴的系统化,唯物论、反映论和辩证法问题。(5)哲学史或世界哲学。这一学派及其继承者在90年代创立了俄罗斯的现象学、存在主义、批判理论、分析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6)文化学或文化主义。这一学派致力于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符号学、文化史学的跨学科、交叉性研究。

如果我们总结20世纪下半叶的新哲学运动提出了哪些独到的见解?在何种程度上创新发展了苏联哲学?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问题在这一时期得到特别关注。由于把《资本论》的逻辑结构作为分析对象和研究起点,使得苏联哲学家比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更早地揭示出马克思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意义。苏联学者进行的科学逻辑-方法论研究的特点就在于,对科学理论的发生及其历史发展逻辑的强烈关注。斯焦宾等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研究的理想与规范”这一概念,使科学理论的发生、发展与更加广泛的文化背景相联系。(2)提出并且研究了自然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当代科学中的因果性问题、对应原理、互补原理、观察原则、还原原则、全球进化论等问题(凯德罗夫、奥美里扬诺夫斯基、奥夫契尼科夫等)。(3)辩证法被看作是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学,或者说,辩证法是遵循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批判传统用于解决思维矛盾的一个方法。辩证法的范畴既是现实向知识转化的形式,即在思维中认识和反映世界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知识向现实转化的形式,即通过实践实现和检验知识的一个阶段。因此,辩证法也就直接表现为认识的方法(逻辑)和认识的理论(认识论)。这一时期的苏联学者反对将辩证法局限于关于存在的普遍规律的“正统观点”,而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一种普遍的科学思维方法。(4)提出了关于存在于人类活动中的“理念”的独特看法。科普宁把理念看成是客观真理的形式和认识论的标准,伊里因科夫也把理念理解为独立于个人心理的一个客观实在。上述观点是与将理念同个人意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传统对立的,但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伊里因科夫认为理念只能存在于人类活动的框架之内。在当时,这一观点不仅受到来自于官方的批判,持反对观点的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5)对“活动(行为)方式”展开全面研究。苏联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参照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沿袭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传统,借鉴了当时世界哲学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把活动(行为)看成是解读人、人的创造性本质和超越一切特定状态的能力的方法;其次,还把它视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因为它可以打破外部世界与“内部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壁垒。基于第一个层面的哲学解释,列昂季耶夫提出了行为心理学理论,这一研究与维果茨基的传统一脉相承并成为理论与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指南。基于第二个层面,谢德罗维茨基提出了“一般活动论”,在这一框架下他和他的学派不仅将认知思维看成是与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而且是设计和创建各种组织结构的方法论。(6)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哲学人学问题的研究愈发受到关注。如果说此前活动方式被看作是认识人的关键,那么随后许多苏联哲学家开始研究交往中人的存在的特点,强调人的存在不能完全还原为活动(行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弗罗洛夫院士为苏联人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提出了“多方位综合研究人”的方法论原则,毕生追求建立“统一的人的科学”。

在苏联哲学和俄罗斯哲学之间并不存在一道鸿沟,相反,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联新哲学运动对今天的俄罗斯哲学产生深远影响。

(1)从60年代开始,苏联哲学迈开了现代化的步伐,“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产生标志着在教条主义最坚固的堡垒上有了突破。正是由于伊里因科夫、科普宁、里夫舍茨等“不同思想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理论勇气,才会使马克思主义不至于随着官方哲学的破产而寿终正寝,而奥伊则尔曼、梅茹耶夫等健在者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停止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再思考。如今,伊里因科夫的衣钵被以莫斯科大学布兹加林教授为代表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后苏联学派”所传承。与老一辈哲学家从唯物辩证法和“本体—认识论”角度创新马克思主义不同,后苏联学派侧重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全球改革和社会文化传统对一个国家改革的重要影响等社会—历史问题。总之,新老“批判的马克思主义”都在强调批判地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遗产,不同的是后苏联学派侧重于在历史发展非线性模式的语境下,整体地、系统地、辩证地研究现代社会-经济生活。

(2)这一时期也是苏联哲学开始学科分化的时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首先是在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哲学家,他们的工作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西方学者。其次,随着意识形态的“解冻”,社会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哲学人类学、宗教哲学等相继恢复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最后,现象学—存在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夹缝和边缘找到了生存土壤。苏联哲学呈现出一幅“文艺复兴”的景象。目前,俄罗斯哲学到底有多少哲学分支?可以从2012年“俄罗斯哲学大会”的分组情况看出。大会分成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认知哲学、自然科学哲学、科学哲学与方法论、技术哲学与经济哲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历史哲学、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教育哲学、法哲学、西方哲学史、俄罗斯哲学史、东方哲学、全球化哲学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哲学问题等22个小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哲学分支。其中,大部分研究方向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存在,有的甚至达到很高的研究水平(如逻辑学、自然科学哲学、科学哲学与方法论等),有的则是在去除了意识形态的管制之后恢复、发展和繁荣起来的(如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等)。如果说在苏联时期自然界、自然科学以及思维规律是哲学研究的重点的话,那么,当前俄罗斯哲学界对文化和与文化有关的问题产生了极大兴趣,从其发展势头看,大有超过纯哲学研究的可能。

(3)新哲学运动使“学派”再次成为学科发展的形式和手段,而不是像30-40年代那样被“清洗”。随着新哲学运动的兴起,苏联的哲学学派恢复和发展起来。关于“辩证逻辑”的性质和地位问题是当时研究的热点,参与讨论的哲学家有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阵营:“辩证派”和“逻辑派”。“辩证派”认为,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的思想基础,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应该是一致的。“逻辑派”则把辩证逻辑解释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它既不属于传统逻辑,也不属于数理逻辑,但必须符合逻辑规律。这一时期苏联哲学生活的一个有趣现象是:那些被列入《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哲学丛书》(2010)中的哲学家们似乎都属于同一个阵营,即官方哲学的反对者。但他们之间又进行激烈的论战,先是伊里因科夫和季诺维也夫,接着谢德罗维茨基又和他们两个论战。此外,在巴季舍夫和比布列尔,马马尔达什维里与伊里因科夫、巴季舍夫,里夫舍茨与伊里因科夫、马马尔达什维里之间都曾发生程度不同的思想交锋。

需要强调的是,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苏联哲学家提出的思想以及其中被深刻分析的哲学范畴,不仅不应该埋没于历史的岩层中,而且要大力宣扬。苏联哲学的那段“苦难辉煌”不应成为被埋没的历史,更不应成为被扭曲的历史。今天看来,这些思想不仅不落伍,而且与现代世界哲学会产生卓有成效的互动。

(作者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摘自《哲学分析》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学派科夫哲学家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船夫和哲学家
具有创新价值的伯明翰学派文化阐释
别让歉意成为一种打扰
别让歉意成为一种打扰
论朱智贤学派: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创新
狗狗世界
泥泞处脚印深
雾在做迷藏
论浙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