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做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2016-11-26 07:39连寿山
中国记者 2016年7期
关键词:渭南市政府舆论监督

□ 文/连寿山

《渭南日报》做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 文/连寿山

《渭南日报》复刊三十年来,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周刊成长为全国地市报中的先进单位,很重要一条经验,就是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通过舆论监督这个有效工具,不仅有力配合当地党委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也帮助百姓解难疏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肯定和赞誉。

地方党报 舆论监督 渭南日报

作为地方党报,自觉坚守舆论阵地,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既是落实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指示,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好地方党报新闻工作的自觉和必须。

回顾十多年来坚持政治家办报理念,在高举旗帜、坚持党性原则、唱响主旋律的同时,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坚持党报姓党原则,赢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支持,是地方党报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的关键

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开展舆论监督工作才会顺利,关键时候底气才会足。《渭南日报》多年来舆论监督工作之所以开展得比较好,原因就在这里。渭南市委市政府十年前做出创建国家和省级文明卫生城市的战略决策时,为了推动创建活动,时任市委书记倡导并支持《渭南日报》开辟专栏进行舆论监督。主要任务是曝光这座城市里当时无处不在的占道经营、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讲卫生、不文明的现象。

自从1984年复刊以来,《渭南日报》给人的印象是唱“赞歌”为主。2002年,这张报纸突然有了批评报道。这些舆论监督稿件对创卫中发现的问题,不但公开报道,而且一追到底,不留情面。一时间,相关领导觉得非常没面子。

突然间发生的这些变化,很多单位和领导非常不适应,对报社和记者颇有怨言。但报社有市委的支持,被监督单位只能加倍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时任市委书记经常对报社工作提出要求,就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问题提出意见。为了彻底解决领导干部上版面的问题,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发文,对市委市政府和各大班子主要领导日常工作报道做出明文规定。发不发消息,字数不能超多少,刊登在什么位置,都有明确要求。为了倡导开短会、写短文的良好风气,市委书记还亲自撰写了一篇百余字的社论作为示范。对舆论监督报道,要求报社必须放在一版,位置相对固定。诸多举措,对报社工作支持很大。

市委对新闻报道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舆论监督的支持。很快有了效果。市级领导计较版面和位置的情形大幅减少,领导活动发不发,发什么位置,报社根据新闻价值自行决定。各部局和相关县市对报社正常工作无端指责和干预的情形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渭南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初期,习惯了脏乱差环境的部分商户和市民对创卫工作不理解。部分单位干部职工也认识不到位,消极对待。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创卫工作推进缓慢,阻力重重。针对这种情况,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渭南日报》不断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对各种影响市容市貌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强力推动,最终取得了实效。渭南创建省级和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先后取得成功,市委市政府对报社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由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渭南日报》舆论监督报道渐渐成为常态。关注的焦点,也不再局限于街头的乱扔垃圾和餐馆的环境卫生等。各级党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工作作风问题,权力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等民生问题,都逐步进入舆论监督的视野。

之后的历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报社的舆论监督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白水县边远山区有个村,由于自然条件艰苦,村里人近年来纷纷搬出。村里有位叫杨水彩的老大娘,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后,一个人生活在空寂的山村里。平日里靠采摘野果为生。老人一身病,经济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搬迁出去。几年间,全村只有她一个人。记者偶然发现这一情形后,立即采写了《方山里的“原始人”》,以送阅件形式将稿子直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时任市委书记徐新荣同志看到后,对记者的采访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批示市里相关部门和白水县立即对老人予以妥善安置。之后,老人被有关方面接到县上的养老院,告别了以前痛苦的日子。

2015年末,《渭南日报》对市政务大厅和各县领导干部接访工作进行了采访。发现很多县市级领导值班时缺岗,遂以《领导接访严重缩水,各县领导接访安排表成空文》为题,在2015年12月30日出版的有关参考报道上刊发。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王春阳同志看到报道后,当即批示信访局严肃查处并问责。时值新年开始之际,报道引起市直机关和各县相关部门震动。

中共渭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报社工作的支持,是舆论监督工作能坚持十多年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渭南日报》不断探索、总结、提高,使舆论监督报道日益规范和科学。不但没有随着时间而懈怠和衰弱,反而变得更有战斗力和影响力。

重视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非常明显。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作风明显改进,群众对报纸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也在逐年递增。不少人打电话求助,或主动提供新闻线索,要求记者采访的群众越来越多。林木被毁,喝不上自来水,辛苦一年要不到工资,学生们隔三差五要交补课钱,工厂污染导致果树不挂果,村干部发放低保不公平,等等,只要有问题,老百姓最先想到的,就是给《渭南日报》8111333热线打电话。

近年来,在不断总结提高的基础上,报社对舆论监督报道开始逐步规范化:一是成立了专门负责舆论监督的业务部门;二是充实记者力量,使舆论监督报道走上专业化道路。2007年,社委会做出调整,强化了负责舆论监督栏目部的力量。一是让总编辑助理兼任该科室主任,并抽调年轻、有闯劲的记者不断充实采访队伍;二是为该科室配备了摄影、摄像记者,购置了必要的摄影录音器材;三是在采访用车上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有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做坚强后盾,《渭南日报》卓有成效的舆论监督工作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支持。从2010年的接听460条热线到截至2015年底,年接听热线1002条,回复率98%。

显然,热线接听次数逐年递增,不是基层的矛盾越来越多,群众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是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认真对待每一次求助和反映的结果。随着矛盾的化解和困难的解决,人民群众对报社的信任感日渐增加。有了问题和困难,才会把记者当朋友,当亲人,敞开心扉。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群众的信任和期待中,报社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和完善工作流程,使舆论监督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轨道。

经过多年探索,《渭南日报》目前的工作流程大体如下:在接到热线和来信来访后,首先对所反映问题逐条登记。之后,热线接听员会将当天收集情况汇报给栏目主管。主管在阅读资料,听取热线录音基础上,对问题逐条做出初步分析。简单的直接致电有关方面,通报其解决并限时回复。因这样那样原因暂时不能解决,同时又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通过《市长热线》和《民声通道》直接见报。如果情况比较复杂,则记录在案,汇报给部门主任。经综合分析,认为应该派记者采访的,即将线索交给专门负责舆论监督业务的栏目负责人,同时发放采访派遣单。

通过几年实践,群众反映的绝大多数问题通过报纸的监督督促,基本上得到妥善解决。随着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编辑记者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职业荣耀感明显增强,工作积极性更加高涨。以舆论监督为核心的《市长热线》《东秦百姓》《百姓评说》和一些参考类报道,已经成为《渭南日报》的一张张名片。

监督是责任,也是社会期盼。在持续不断的舆论监督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八项规定的实施,渭南各级党政机关的作风明显好转,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二、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地市党报应有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担当

作为地方党报,肩负的宣传报道任务非常繁重。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度到底如何把握?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我们的体会是,任何时候,弘扬主旋律的办报思想都不能变。这是党报的性质和立场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党报就不能对错误的社会现象提出批评,对错误的言行进行监督。作为党报,在大是大非面前,在人民利益遭受损失时,在社会公平正义受到挑战时,必须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旗帜鲜明地表达立场。对危害党和国家利益,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和揭露。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之一,说明了中央对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们自觉肩负起这一职责,化解了很多矛盾。陕西大荔县某企业家属院住着位94岁的老人。本该享福的年龄,近年来却被孩子领着四处告状,老人的孩子说,他爸是个老红军,后来生活上遇到一些问题。

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接到热线反映后,报社高度重视,立即派出记者前往大荔调查。记者们走访了老人和他的子女,也调查了老人离休前所在单位及大荔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经过详细了解才发现事情另有蹊跷。

记者在走访后,一是及时给老人反馈了调查到的实际情况,二是介绍了国家的相关政策,指出其诉求中不合理的部分。三是在2015年8月出版的参考报道上,刊发了记者的调查报告《耄耋抗战老战士为何不断上访》,详细介绍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介绍了国家的政策和相关单位多年来给予老人一家的帮助和照顾。稿件发表后,相关单位领导终于彻底搞清了这件事情的真相。大量细致的工作,使十多年来一直对当地政府颇有怨言的老人一家,自此再也没有上访。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解群众心头疑虑,这是党报的职责。通过这件事我们发现,舆论监督其实还有另一个特殊任务,就是解困释惑。监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服务也许更重要。

作为地市级党报,如何认识并进行舆论监督?《渭南日报》领导班子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刚开始小心翼翼,因为此前有过教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纷争。轻则赔礼道歉,重时被告上法庭。报社以市委市政府主导的创卫工作为契机,从没有争议的事情开始监督。经过几年尝试,培训了人才,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这期间,记者们见识了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学会了怎样收集证据、运用证据。在舆论监督中,学会了用好党报这块无形品牌,树立了党报的权威性。

作为一家地市党报,在长期实践中体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关心百姓疾苦,常常挂念群众冷暖,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这样就会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面对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无所作为,甚至借口维护地方形象而放弃监督,不敢面对,不敢发声,不但损害了党报的声誉,客观上也纵容了邪恶势力,助长了不良社会风气。也将使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大打折扣。

《渭南日报》多年来不断强化舆论监督报道,把维护群众利益,为弱势群体发声作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近年来,每年接听、刊发的舆论监督信息逐年递增。2015年刊发群众来信和读者反映信息千余条,刊发舆论监督稿件百余篇,针对渭南市各行各业困扰百姓生产生活的一些问题,通过报道,多数问题得以解决,有些则创造了解决的条件。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做好舆论监督必须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前提,对有关热点事件,应谨慎参与,力避新闻炒作

多年来,渭南一直是陕西新闻界的热点地区。各路媒体常驻渭南,稍有风吹草动,便蜂拥而至。分析和总结以往诸多新闻事件,许多报道关注过度,所持立场也值得商榷。面对所谓的新闻大战,地方党政机关常常疲于应对,也难以招架,常常苦不堪言。事后分析总结,各方报道建设性意见少,跟风炒作多。特别是一些市场化媒体,只图热闹,不问后果。事件过后,对地方形象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基于此,多年前《渭南日报》就规定,对于发生在渭南境内的所有重大新闻,都必须做出自己的独立研判。凡是有利于维护党和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渭南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群众的根本利益,媒体就有所作为。反之,纯属恶意炒作的新闻事件,我们绝不参与。

《渭南日报》十多年来在舆论监督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肯定。核心原因是始终坚持政治家办报的理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帮忙,不添乱。党的利益和党的形象,时时牢记在每个记者心间。老百姓的事,事事放在心上。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为了群众的利益,报社和记者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无所畏惧。

根据这种认识,多年来,面对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渭南日报》通常的做法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搜集信息,收集资料,但报不报,如何报,得进行充分研判后再定。记者在前方采访时,科室主任和值班领导都会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掌握前方动态。采访结束后,下一步如何进行,大家会认真分析,然后做出独立判断。凡是有损党和国家利益,不利于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或者事态发展趋向、情况不明,一时拿捏不准的事,不会抢先报道,也不会跟风报道。没有多少社会价值,刻意人为炒作的新闻事件,更不会去参与。

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新闻事件无所作为。2013年,《渭南日报》热线接到富平某村群众打来的电话,反映多年前他收养孩子遇到的后续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没身份证的人不在少数。但连续多日,每天傍晚致电本报的,只有这位。相关单位究竟为何不给他家孩子办,他说不清,记者也搞不明白。但孩子没身份证,上学、打工都遇到困难。于是,我们决定派记者前往富平一探究竟。

记者费尽周折来到富平县某村镇,终于找到了这位王姓农民。记者采访发现,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生活状况相当贫困。

党的十八大之后,富平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地区之一。富平县妇幼院贩卖婴儿事件刚刚平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公开发稿,极有可能引起跟风炒作。但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职业责任心使我们又不能默不作声。于是,我们在2013年1月15日出刊的参考报道上以《21岁“黑户”女孩的烦心事》为题做了报道。

正如所预计的那样,有关领导看到报道后,立即批示处理此事。不仅迅即为孩子办理了户口登记,还积极筹措资金,为这个极度贫困的家庭修建了房舍。

作为基层党报,进行舆论监督有很多条件限制。十多年来,报社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委会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坚持政治家办报理念,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做出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心得。作为地市级党报,离基层最近,和普通群众接触最多,关心群众疾苦,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责,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做好该做的事情。

(作者是《渭南日报》总编助理,栏目部主任)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作为一家地方报纸,专门总结舆论监督的新闻实践,值得肯定。

猜你喜欢
渭南市政府舆论监督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市政府召开党组会议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三国渭南之战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