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渡

2016-11-26 14:15庞建伟
青海湖 2016年6期
关键词:钢索船工挡板

庞建伟

废渡

庞建伟

我要写的,是一个废弃的渡口,这里姑且称之为废渡吧。

小时候,我有一个愿望,等长大了,会写东西了,就一定要写写渡口。

如今,我提起笔来真要写时,它已经不复存在了,像被一阵风刮跑了似的,又像被河水冲走了似的。然而,它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随着时光的流逝,不仅丝毫没有淡去,反而愈加清晰起来。

它坐落在黄河边,岸上不远处有一座小县城,一条公路自县城伸向河边,渡口就成了县城通往外界的必经之地。

沿着那条自西向东、由高而低的公路,走上约莫一公里的路程,就到了渡口。因为县城小,没有多少可玩的地方,渡口就成了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去的多了,便生出了一份感情。带着感情去看渡口,觉得什么都美。坐在码头边的青石上,望着向东南滚滚而去的黄河,油然升起了一种运动感,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流逝。身边不宽的沙滩,柔和地向两边铺展开去,沙中细小的云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使人疑心看到的是金或银的碎片,诱惑着我的眼睛。河岸边的慢坡上密生或散生着为数不少的树木,以柳树居多,其中有几株长在岸边的垂柳,甚至把随风荡漾的柳丝拂到了河面上。船工的宿舍,青砖灰瓦,掩映在绿树丛中。公路边的峭壁下,有一泓清泉,绕过青屋潺潺地流向黄河。河中一只木船,被跨河钢索牵拉着,像一只巨大的水瓢浮在水面,横的和纵的钢索靠滑轮连接在一起。船尾有一块很大的挡板,上面连着舵杆,靠水流的巨大冲击力,加上舵杆的操纵,船就会被滑轮牵引着驶向彼岸。这样来回摆渡,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就能乘船安然过河了。

早先,那只船既小又陈旧,后来它被一只更大的船所替代。建造那只船的时候,我往渡口跑得更勤了,因为造船的场面实在太壮观了。这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一大奇观。直到现在,那造船的劳动号子仿佛还在我的耳畔回响,那涂满船体的桐油及其混合物浓郁的气息似乎又扑面而来。船下水后,留下的平台做了船工们的篮球场,虽然有隔板挡着,球还是不时地飞出挡板滚下黄河,害得船工们不时地要去打捞才行。

新船下水了,旧船被拴在岸边,船工们舍不得将它拆散。有船工说,这只船为县上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把它摆在博物馆里。说是如此说,但船工们还是更喜欢新船,因为它看起来更加壮观、更有气派。新船船体更大,船舷两边矗立着四根粗壮的柱子,上面串着钢丝和滑轮,吊着四片厚重的跳板,像是给巨船插上了翅膀。

往渡口跑得多了,便和船工混得透熟。不知他们喜欢我什么,显得对我特别热情。除了免收船票让我上船玩耍,帮他们干点解缆系缆的活外,有几次竟留我住宿渡口,做鸡蛋面片给我吃,吹笛子、拉二胡给我听。我想,天天晚上听涛声,他们也怪寂寞的,唯有吹吹笛子拉拉琴,或许能调节一下生活的单调与乏味,排遣心中的苦闷与愁绪。我知道我虽不可能完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但从他们的笛声琴韵中多少能触摸到一些他们不为人知的心情和感受。如今只要一闭上眼睛,他们在烈日灼灼的酷暑中奋力拉纤使船靠岸,在严寒凛冽的河风中挥篙破冰使船前行的情景便会浮现在我眼前。我亲眼看到一位船工,把自己像蝙蝠一样倒挂在钢索上,在汹涌的波涛之上,慢慢接近滑轮,去排除故障;我亲耳听到一位船工,奋不顾身地跳入浮冰漂移的激流,救起一位从船上跳河自寻短见的村妇……我庆幸自己,从耳闻目睹的小事中,从芸芸众生的人海中,有幸认识了这些船工——人世间一群极勇敢善良的人。

我时常坐在河边,望着来去匆匆的车辆和行人出神。心想,有朝一日,我能像他们一样出外去闯荡世界就好了。终于有一天,我被船工的渡船摆到对岸,踏上去省城的求学之路。流年似水,光阴似箭,等我大学毕业、在邻县工作一年归来后,那渡口已荡然无存。在它上游不远处,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使昔日的黄河天堑变成了通途。现在每次回家,都是乘车从桥上疾驰而过,使人甚至都来不及趴在车窗,望一眼已被废弃的渡口。

写到这里,似乎已言尽曲终,之所以写了上面那一大段关于废渡的文字和故事,只为了却儿时许下的心愿,为了那心中难以释解的感念。

猜你喜欢
钢索船工挡板
赞船工
命运在你自己的手中
沱江船工号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走钢索
折叠加热挡板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玻璃结构的围挡装置
飞机软式操纵系统钢索预加张力计算方法
拆凳子
走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