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不纠结,心灵的放飞最无敌

2016-11-26 23:27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刘建淑
莫愁 2016年6期
关键词:儿子孩子教育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刘建淑



留学不纠结,心灵的放飞最无敌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刘建淑

近年,低龄留学生数量直线上升,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公布的“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18岁以下初高中留学生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赴美读高中人数成倍增长。

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什么时间送孩子留学?成为父母们纠结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依从年龄学龄前or18岁以后

苹果妈妈,一位定居新西兰的年轻母亲。她所讲的,我们不妨听听——

那天,我经过奥克兰北岸一所中学附近,正值放学时间。细雨蒙蒙,闲来无事,我索性停下车,隔着车窗,望着路边三三两两放学的孩子们。

一群10多岁的小孩赤着脚、踩着积水嬉戏奔跑,笑语不绝。白色、黄色、黑色皮肤的他们玩闹在一起,不分你我。

巴士站台上,几个白人女生坐在长凳上,一个华人孩子面对她们站着,口若悬河地在说些什么,逗得那些女孩们笑得前仰后合。

一切看起来挺和谐,只是,这些画面里,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个略显突兀的小孩:他一个人随在人群后面,戴着框架镜、撑着伞,眼神悄悄落在那些嬉笑的孩子们身上。转眼到了站台,他试图向人群靠近,再靠近一点儿,已经近在咫尺了,应该能够注意到自己了……可是,那些应该是他的同学,他们似乎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继续自顾自说笑,一点都没有招呼他入伙的意思。

于是,他只好作罢,悻悻然站到稍远一些的地方,佯装去看时刻表。

在这里时间久了,我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少年是中学时代突然被父母送出国的——落寞而孤单的孩子。

那一瞬间,我几乎看到了9岁时的自己。那一年,我随父母去日本上小学,当时的情形是一样一样的啊!

日本学校注重体育,小小的娃个个能爬杆,跳绳会双飞,体操能搭人墙。和他们相比,当时的我基本就算无能,体育课哪个小组都不愿带自己;老师上课说个指令,大家都跑去拿体育器材了,我一个人呆站在那里,不知道要干嘛;放学后,某个小朋友奔到你身后,拍拍你肩膀,在你回头的瞬间,用日文大喊你“笨蛋”,然后嬉笑着跑走……小女孩的自尊心啊,就在那一年时间慢慢消失殆尽。

后来回国念书,自己就一直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一副自信不足的样子,一直到大学时代才有所好转。所以,我简直太理解站台上那个落寞的少年了。我的一位校友跟我有同样的经历,她小学毕业到多伦多留学,尽管语言能力很不错,交流不是问题,但巨大的环境转变还是对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一段时间,她的性格变得非常自卑内向,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调整过来。

尽管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世界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有了社会地位,收入也不错,但想起儿时那段经历,还是有些可怜那时的自己。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尤其是二宝出生后,我开始慎重地考虑,我要带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我要给予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经过与爱人沟通,我放弃了工作五年的业绩积累,开始考虑移民。2013年,全家定居新西兰,大儿子刚好是进幼儿园的年龄。两个孩子不需要再经历我那样的适应过程,能够在这里愉快地成长,如今,我又有了第三个孩子,生活安定而幸福。

当然,能够像我们这样直接选择移民的并不多,很多家庭只是把孩子送出来留学,在办移民的过程中,我对这个国家的法律条文、移民政策等有了深入了解,也有一些亲戚朋友找我,让我帮孩子办理留学。

在我所熟悉的众多小留学生中,天悦属于活泼开朗、特别有想法的孩子。天悦在国内上的是私立小学,从6岁开始,就过起了寄宿生活,每天跟父母保持10分钟的电话,每周回家一次,这锻炼了她独立的性格和生活能力。四年级时,学校有一个“赴澳留学交换生”项目,可以让学生到澳洲的一所小学交换一年,当时她的父母坚决反对,认为她年龄太小,在她坚持下,父母才同意。小学毕业,天悦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就读,成绩不错,对出国留学的渴望越来越大,再一次说服家人送她出国留学。可以说,在出国前,她已经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像天悦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孩子,处于懵懵懂懂阶段。在我看来,如果有送孩子出国读书的打算,要么趁小,家人陪小小孩一起去海外成长;要不就等到大学,孩子性格成型以后,再考虑让他们出国念书。

学龄前的孩子,自我文化积淀越少,适应外界能力越强,能很快融入异国他乡,和谁都能玩在一起,语言不通都不影响他们疯在一起。早点出国,在他们上学之前有足够的缓冲、适应期,可以为他们的学生生活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心理上也比较健康。可能有家长会说,这么小出国,中文怎么办?而我想说的是,中文固然重要,孩子的性格养成却是更为重要的。中小学是孩子性格成型的关键时期,最好不要在这个阶段切换大环境。

中国首富王健林曾经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表示,很后悔太早将儿子王思聪送出了国,以致于他现在很难适应国内的生存环境,在网络上引发一次又一次的风波,父子俩就这个事情沟通过很多次,但情况也并没有好转,他觉得当初至少应该等儿子读完中学再送他出国。

高晓松也在一期节目中对美国华裔做了很有意思的总结,“在美国的华人,总体平均收入比白人要高出一截。但混得最好的华人不是一代,也不是二代,而是一代半。”一代半是什么呢?就是在中国出生,成长了一段时间,之后到美国读大学的人。

确实,18岁以后的孩子,已经建立了基本的价值观,思想比较成熟,他有自信,不依赖于他人的目光,已学会如何礼貌、友善地去和不同文化的人相处,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出国读书才有意义。

依从内外力孩子内心力·家庭实力

华宇,一位懂得听从孩子内心召唤的家长。她认为,学业只是一个方面,孩子人生的幸福更多要靠家庭教育,在国内读书是苦,但如果家长恰当引导,对孩子而言,何尝不是一场磨炼?她坚持让孩子在国内读完大学,至于大学毕业后是否要出国读书,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

但她对孩子的人生也是有规划的——在她看来,孩子的少年时代应该享受家庭生活,只有在父母身边,孩子的心灵才能得到呵护,得到有效的滋养。

儿子上幼儿园时,华宇坚持每天自己去送儿子上学,牵着儿子的小手,一路走着,说着,笑着,很快就到了学校。那天送完儿子,她站在幼儿园外,看着操场上的娃们,咿咿呀呀地跟着广播操拍手、弯腰、跳跃,看着一个个小生命努力而欢欣,那种自然而然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让她感动。那一刻,她仿佛清楚了该怎样培养孩子:希望你一直拥有这份力量,不受任何羁绊;希望妈妈能够有力量影响你,带动你前行。

相对于同龄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华宇对儿子幼儿园阶段的规划很简单,那就是玩。每到周末,她一定要带儿子到公园或者郊外走走,儿子会捡一些小树叶,捡几块石头带回家。对儿子的这些宝贝,她总有一些创意,有时,会跟儿子用捡来的小枝条,搭建一个木制的房子,有时摆放成各种动物的造型。她还跟儿子一起,把捡来的石头洗净,养在水里,跟玻璃缸里的小乌龟做伴……一个个奇思妙想,打开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是天然的诗人与童话作家,每一次郊游,每次搭建游戏,儿子总能自言自语地编出一个故事来。上小学后,儿子每次作文,都写得非常好,经常被老师表扬,这也算一个收获吧。幼儿阶段的陪伴,她给了孩子无穷的爱意,滋养着孩子沉稳安静却又无限好奇的内心。

这样的生活,他们直到小学也没有改变。一直到四年级,华宇了解到有一些同学已经报了课外班,奥数啊作文啊,但华宇想,对知识的渴求发自内心,学起来才最有动力,于是也就淡然处之,依然带着孩子坚持着学加玩的模式。直到有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后,大叫着,妈妈,谁谁谁报数学辅导了,今天考试的聪明题,只有他做出来了,听说是在辅导班上学的,我也要报!

华宇很高兴,儿子终于发出自己的意愿,于是,课外生活又多了一个奥数班。不料,第一次考试就给了儿子一个下马威。那天,华宇正在厨房烧饭,儿子下课回来一脸垂头丧气:“妈妈,班上十几个满分,我考砸了。”这次考试,是儿子进辅导班的第一次测验,试卷华宇见到了,是有点难度。无论人家的孩子考得怎么样,对自己孩子来说,零起步,考什么样,华宇都觉得可以接受,只要帮他分析查找原因就可以了。

看到儿子情绪低落,华宇知道,现在不是分析原因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抚平孩子的情绪。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是循序渐进提高的,不能一下子压到他身上,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因为试卷要家长签字,她在上面写道:“能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做课外拓展,很好!”这样的话,既是对儿子的正向引导,也向老师传达了家长的态度。第二天,她又悄悄拜托老师不要批评孩子,希望给他一段时间适应,毕竟,刚开始做一件事情,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是因为这份淡定,儿子反而比他们预想的更好,课外班上了一年,成绩就开始居于前几名。

小学阶段一直很快乐,给予华宇小考验的是儿子的中考。那段时间,每月月考,每次考试班级有排名,全年级有排名,并张榜公示,儿子的成绩虽然不错,但几分之差,在名次上就落后一大截。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环境下,华宇意识到,父母的疏导变得尤为重要。每次考完试的那个周末,一家人总会抽出时间说说聊聊。遇到阳光和煦的日子,他们会一起去郊外的大草坪坐一会儿,摆开果盘,泡一壶茶,坐在梧桐树下,看着鸽子飞起落下,听着树叶被沙沙吹响,他们就这样谈心,让孩子知道,人生起起伏伏很正常,自己能够做的就是一直向前。儿子爱读历史,一家人有时候会讨论历史,听听他的想法。有时,每人手捧一本书,安静地读着,清风徐来,林间鸟鸣清脆,心便安静下来,内心平静安宁,前行才更有力量。

华宇认为,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合力的结果,在大家觉得社会环境不太好,学校教育存在缺陷的时候,家庭教育显得尤其重要。父母只有与孩子一起,才有机会把美好的事物教给孩子,把美好的品质传递给孩子,这是远隔重洋无法践行的。

到了高中阶段,已经有同学开始考虑出国读书,儿子的心也开始波动起来,回家问妈妈自己要不要也出国。

出国读书,好像是一件很有诱惑力的事,很多孩子都容易盲目冲动,越是这样,越需要家长的思考与定力。华宇反复问自己,孩子是否真的愿意出国?是否已作好出国的各种准备?作为家长,还要对孩子做出正确的评估。

孩子到了一定阶段,仅仅父母的教育是不够的,周围环境的影响、榜样的带动都非常重要。华宇周围有一些很棒的朋友,她把身边那些很棒的资源都发挥出来,让儿子去请教他们,在交流对话中,儿子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最终,儿子坚定地认为:优秀的人在哪里都是优秀的,尤其是当前的高考制度,对锻炼自己的能力确实很有帮助,他下定决心报考名牌大学。华宇也告诉儿子,如果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父母可以鼎力支持他出国拼搏一番,让儿子心无旁骛地去拼搏就行。这样的对话不是训话,不是教导,而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在一个高度上,进行平等的沟通。

放下包袱的儿子,反而有了更大力量,后来保送清华。在清华,新的环境让他一下成熟起来,开始规划自己以后的道路——清华毕业后拿全额奖学金去美国读书。儿子的经历让华宇坚信,只有接受了民族优秀系统教育以后,再出国留学的孩子,才有希望成为国际人才。

本刊观点:孩子的教育及其前程,是每个家庭最为关注的问题。不管经济条件如何,父母都想倾尽全力,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不少家长总是以为孩子留学之后,前途一片光明。他们只看到了出国留洋光鲜亮丽的一面,却忽视了孩子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国外留学的真实状况。

国外的教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快乐,整天除了玩就是玩。国外的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并不比国内轻松,倘若孩子放纵了自己,会被抛弃至主流教育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常的教育轨道。

孩子的性格如果内向胆怯,走出国门后,会因语言沟通、文化差异等原因产生种种不适应,无法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孤零零的“外国人”。

有的孩子即使适应了外国的生活,却完全无目标、无规划,只是糊里糊涂地读几年书,有些拿到了毕业证、学位证,回国来也无法找到合适的抑或满意的工作。这种留学失败的案例不绝于耳,本刊也报道过多篇。

所以,父母如果有经济实力,并且希望孩子将来能出国留学,那么一定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留学,看看他有没有自制力、独立性,对自己的规划是否明确,如果这一切都缺乏,家长们就需要慎重考虑,是否让孩子出国留学。

还可以带孩子去国外旅游一次,或者让孩子参加一下学校组织的国外游学活动,真切地进入到学校感受当地的教育,从而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出国。

如果孩子不适合出国,父母就不要跟风做“出国梦”,让孩子去承受不该承受的压力和负担。

归根结底,还是看孩子自身的素质。当孩子内心对求学充满渴盼,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他都会投入所有的精力学习。当国内的教育无法满足孩子时,他自会努力寻找国外的教育,这时的出国留学,才是父母应该全力支持的。

猜你喜欢
儿子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打儿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