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多元需求及社会保障支持系统的研究

2016-11-28 07:10姜晓宏周纽萱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残疾人群体

姜晓宏,解 欣,周纽萱

(东北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110004)

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多元需求及社会保障支持系统的研究

姜晓宏,解 欣,周纽萱

(东北大学体育部,辽宁沈阳11000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的多元需求及其社会保障支持的缺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规范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系统的建议。认为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系统普遍存在建设滞后、体系缺乏系统规划、资金不足、资源调动乏力等内容的缺位。而更新传统思想观念发挥社会责任、完善社会保障支持的法制渠道、整合资源增加社会资本投入,以及优化社会保障支持模式,终将成为完善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

社会转型;残疾人运动员;保障支持

1 研究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以“行动统一、组织一致、训练贯彻”为思想的运动员培养体制。在这种“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下,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在国际赛事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举国体制下,残疾人运动员作为体育运动中的特殊群体,长期以来受到计划体制内政府的统一安排与管理,运动成绩的高低成为评定残疾人运动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他们的社会需求却时常被忽视。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同国外残疾人运动员的培养方式有所区别。国外残疾人运动员训练与生活主要受到个人、政府与市场功能的协同作用,残疾人群体可以获得来自政府与社会的双重保障支持,同时又可以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获得额外的奖励。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对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缺少相应的需求关注,进而使残疾人运动员无法获取自身需要的社会保障资源。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由残疾人运动员社会需求无法满足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深刻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通过对主要矛盾深入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源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残疾人运动员生活成本的增加及其多元化需求的失衡。面对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所产生的需求变化,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残疾人联合会等组织相应做出了积极回应,在不同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渠道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局限性仍然较为明显。从社会对人的影响因素角度看,残疾人运动员社会诉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原因,社会保障支持系统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规范。我国学者陈晓云认为,这种社会保障支持,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由于社会中人通常是生活在社会支持的网络之中,因此个体的需求与满足都与社会建设性保障资源相互联系。以此为依据,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残疾人运动员多元化需求及社会保障支持系统进行研究,既是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残疾人运动员需求问题与社会保障支持理论性问题的总结,也是推动残疾人运动员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主要动力。

2 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多元化需求与社会保障支持的缺位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也使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然而,残疾人运动员仍然处于社会保障支持严重缺位的阶段,其中残疾人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需求与社会职业岗位支持的缺位、社会资源需求与社会资源支持供给的缺位、社会身份认同的需求与社会身份平等支持的缺位、继续教育的需求与社会文化教育支持的缺位,构成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残疾人运动员多元化需求与社会保障支持缺位的主要内容。

2.1 残疾人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需求与社会职业岗位支持的缺位

我国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将逐渐脱离“计划身份”,而以“自由的身份”参与到日常生活训练之中。此时,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方式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将是以社会市场参与组织为主的管理形式。由于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大部分由业余选手构成,因此他们并不能像健全运动员一样具有以体育为职业的发展目标。除训练比赛时间外,残疾人运动员仍需要寻找体育之外的就业途径。然而,残疾人运动员常年进行封闭训练,使他们无暇进行行业技能的学习,体育训练和社会用工需求二者之间发生脱节,社会专业技能的缺乏成为了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1]。即便残疾人运动员在竞技赛事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仍然无法摆脱退役后难以胜任其他行业的尴尬困境,同时也无法享受社会市场给残疾人运动员提供的“特殊优待”。中国坐式女排选手吕红琴,现供职于上海长宁区一家商场。为中国射击队夺得北京残奥会第一枚金牌的林海燕,退役后却成为了北京一家化妆品公司的职员。因此,作为我国8 500多万残疾人中的佼佼者,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就业问题成为了残疾人运动员改善生存质量、融入社会的基础。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残疾人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视,但这样的关注只局限于一些成绩较高的残疾人运动员。对于普通退役残疾人运动员而言,社会对残疾人运动员就业问题的关注依然是停滞不前。如果考虑到社会对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保障,政府或许应该就普通残疾人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问题给予更高度的重视并提供帮扶,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并不是单独来看这个国家在奥运项目中获得奖牌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人民群众普遍的体育发展水平,其中就包括社会对残疾人运动员群体所提供的就业支持情况。

2.2 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资源需求与社会资源支持供给的缺位

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资源需求,指的是来自于残疾人运动员个体外部社会网络的、嵌入在残疾人运动员个体社会网络中的、为残疾人运动员个体行动提供便利的资源。残疾人运动员体育生涯较为短暂,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其积累社会资源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并有效保护其积累的社会资源,促使其社会资源的合理转化,成为现实生活中切实的利益,这是相关对策建议形成的基本思路[2]。脱离体制后的残疾人运动员,在其他行业的表现中也很少能够像所从事的体育事业一样受到人们所关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利益因素将充斥着整个社会,因此残疾人运动员将会对社会资源的作用拥有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同时也终将成为残疾人运动员在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需求实现的重要目标。因为这样的社会资源不仅能够使残疾人运动员获得普遍平等的身份地位,同时也会对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以及生活的稳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说,残疾人运动员参与体育竞赛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尽管社会资本难以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基于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对残疾人运动员群体产生的关系、规范、共同收益将是社会资本支持所关注和研究的。

2.3 残疾人运动员社会身份认同的需求与社会身份平等支持的缺位

卢梭在对人的身份不平等论述中,认为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然上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它是由自然造成的,包括年龄、健康状况、体质强弱和智力心智的各种差异[3]。由此可以认为由生理缺陷所产生的不平等身份,将会导致残疾人运动员在人际交往或社会发展过程中劣势地位的形成。我国学者解欣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运动员自身社会阅历、资本、话语权等因素所导致的“等级身份”观念将深刻影响人们对运动员社会价值的客观评价[4]。然而残疾人运动员身份的不平等,则是源于中国社会传统观念中对残疾人的不包容性,它客观影响了社会对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价值的公正评价。对于残疾人运动员而言,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体育运动的塑造达到自我以及公众的认同,由此可以将社会对残疾人身份的认同视为一种认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通常是用来回答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价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通过残疾人运动员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立场来回答,还可以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利益因素介入及残疾人运动员对自身利益需求提升都将导致残疾人运动员对于身份的平等因素的更高诉求,同时表现出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在社会身份认同上社会保障支持的缺位。

2.4 残疾人运动员继续教育的需求与社会文化教育支持的缺位

残疾人运动员受长期专业训练的限制,很难接受完整的社会教育。残疾人运动员接受教育与再教育的机会是由自身生理特征以及社会为残疾人运动员群体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所决定的。由于残疾人运动员的学习及教育过程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所完成的,因此开设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专业、实现学有所用的愿望也成为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共同愿望。这样的愿望往往是强烈的,他们希望社会能够对自己做出合理的考虑和安排。然而与健全运动员教育特征相类似的是,由于年龄、经历等的影响,残疾人运动员已经不处于学习的黄金阶段,因此社会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所提供的教育途径显然是要根据残疾人自身特征所制定的。虽然在一些体育院校中,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与教育能够兼顾,但供残疾人运动员选择的专业却相对较少。因此很多残疾人运动员在参与体育运动训练之初,就开始对自己的学习教育进行规划。然而在残疾人运动员社会继续教育的需求问题上,社会保障支持的缺位主要表现在残疾人运动员教育体系不完善、市场资源投入较少、残疾人运动员所学专业及内容的设置缺少灵活性等方面。

3 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多元化需求社会保障支持缺位的原因分析

3.1 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制度建设滞后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能够成为运动员的残疾人数逐渐递增,但人口比例却在逐年减小。一方面是由于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职业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导致残疾产生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就社会转型期的各项保障支持情况来看,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社会保障支持制度的建设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以及整个社会制度建设的发展。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的内容不仅包括残疾人运动员最低工资保障、基础医疗、职业养老保险,还应包括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的住房资源以及日常康复服务等。社会转型期,无论是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险还是残疾人专项保障方面,均表现出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制度建设滞后的现状[5]。

3.2 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体系缺乏系统规划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社会保障支持整体覆盖面较小,在残疾人运动员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保障支持力度较弱。对此,不妨从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体系规划上寻找原因。首先,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体系的倾斜制度不健全、具体操作性不强。尽管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已经考虑到了相关内容的建设与实施问题的重要性,也从行政法规、地方规章性文件等角度构建了残疾人运动员权利倾斜保障体系,但现有保障支持体系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可操作性较弱,社会保障支持制度安排在实践过程中部门责任不清,难以落实。如残疾人运动员的教育问题,究竟是由体育局负责还是由教育部负责,或者责任在残联,划分不清晰。二是社会保障支持体系的不完善。除了残疾人运动员自身教育及医疗问题外,在教育以及专门为残疾人运动员所提供的专项服务等方面都尚未得到专门的系统规划。

3.3 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资金不足与资源调动乏力

在西方社会,残疾人运动员体育事业的成就,较大程度归因于社会组织的参与支持。这些组织自发投入资金,在残疾人运动员康复、心理疏导等方面提供帮助。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各类社会组织众多,社会慈善事业也在蓬勃发展,但以残疾人运动员为慈善目的的社会组织位数不多,因此无力为残疾人运动员事业提供资金支持。社会化参与度不高,社会捐赠流于形式,缺乏长期关注,未能发挥社会功能作用。此外,现有的社会捐赠形式只针对团体,所接受捐赠的团体及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资金去向不明。社会组织具有强大的作用,如果这部分群体力量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社会保障建设就难以顺利实现。社会是多元的,决定了对于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资金的投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完成。

3.4 残疾人运动员缺乏社会应有的尊重与公平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在世界卫生日演讲中认为“没有任何理由将残障人士排除在社会之外,社会需要消除对残疾人的偏见,给予残疾人充分的关爱”[6]。如果从中国社会传统思想观念角度出发,将会发现人们常把残疾人的存在视为家庭及社会的不幸,同时也会将对残疾人的照顾与关怀视为个人与家庭的责任。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完全忽略了社会对残疾人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7]。大量的证据表明残疾人运动员在社会重要领域中普遍缺乏社会应有的尊重,时常遭遇他人的歧视与排斥,包括工作、教育、家庭生活和文化领域。在社会科学或医学领域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受到损害后将难以完成某些生理正常活动,也很难担当正常社会角色的普遍责任。因此,残疾人运动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平等待遇,并非是由于残疾人运动员个体生理因素所决定的,而是产生于社会发展的特殊过程,同时也是由于当今社会无法适应人与人自然差异的结果。

4 社会转型期构建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系统的建议

4.1 更新观念,发挥社会责任,树立社会参与、尊重平等的发展理念

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以及体制体系的塑造者,政府的社会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同时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支持也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与扶持。首先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为残疾人运动员群体更多地提供综合性服务,实现和保障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基本权力,并本着为残疾人运动员排忧解难的责任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首先要帮助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实现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并非试图控制或抑制其利益诉求的表达与产生。同时要解决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8]。通过调研与调节,解决残疾人运动员群体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状况,引导他们采取理性合法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其次是建设责任型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新传统观念,发挥社会责任,持续推进政府机构的制度改革,注重对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的服务与援助,对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的就业以及安置问题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9]。不断完善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工作,时刻关注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在生活、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及时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诉求,树立社会参与、尊重平等的发展理念。

4.2 增加社会资本投入,整合制度资源,优化社会保障支持模式

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需求将会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提升,因此残疾人运动员社会需求也应该呈动态变化。具体来说,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模式的优化包括残疾人运动员的特殊教育机会、就业机会、有效服务支持等方面。第一,提供适宜的教育机会。残疾人运动员渴望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以此丰富自身文化发展需求。而残疾人运动员的教育机会需要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第二,提供就业机会。残疾人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机会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发挥作用,在社会中建立能够发挥残疾人运动员作用的工作岗位,通过职业内容的具体规划培训残疾人运动员相关工作的技术能力及从业本领,从而实现残疾人运动员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第三,有效服务支持。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有效服务包括医疗康复和生活服务两大内容。在医疗康复方面,残疾人运动员通过高强度的运动训练,需要克服的不仅是心理的承受力,更要克服自身生理缺陷的阻力[10]。因此残疾人运动员更需要康复性医疗所提供的有效服务,定期为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康复训练与健康检查的服务。而在残疾人运动员的生活服务方面,政府需要为残疾人运动员解决子女上学、提供适合居住的环境等方面服务。

4.3 完善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社会保障支持的法制渠道,增加社会合力

对于我国社会转型期而言,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打造公平与正义,首先应该妥善处理及调节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作为体育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残疾人运动员能否及时、规范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成为社会转型时期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利益诉求的法制渠道,实际上就是积极建立残疾人运动员利益表达的法制化体系。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可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进而维护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权益:1)对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利益表达程序进行优化,全面支持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合理利益表达;2)逐步建立较为严格的利益表达法制程序,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将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主体利益表达纳入法律化制度;3)建立健全的残疾人运动员法律、经济援助制度,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以此降低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利益表达的成本,提升其利益表达的自主动力。

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力量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政府要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调动起来,为残疾人运动员群体提供综合性服务。首先要加快残疾人运动员社会服务组织的建设,积极引导残疾人运动员服务团体的发展。加快和完善已有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社会服务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反馈社会组织对于残疾人运动员提出的各类诉求,并起到规范组织行为的作用,进而形成政府监管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与此同时,要加快残疾人运动员社会团体组织的法制化进程,使法制化快速纳入规范轨道。保持其独立与自主的特点,成为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代言人,发挥其在政府和残疾人运动员群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利益表达的多种渠道,为残疾人运动员群体提供多种多样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其充分享受利益表达的权利。建立利益诉求的反馈机制,发挥该渠道的监督与反馈作用,充分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代表性需求。充分利用社会科研组织的集体力量,创建专家学者调研制度;利用社会现有的科研组织,对残疾人运动员群体进行非定期状况调研,并通过此种形式主动获取残疾人运动员的生活以及训练状况,最终将获取动态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职能部门,进而形成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利益诉求的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合力为残疾人运动员群体服务。

4.4 政府职能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实现残疾人运动员社会化、多层次化发展

就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保障支持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无疑承担了残疾人运动员支持保障体系的主导责任。然而残疾人运动员的保障支持还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支撑,因为无论国家的经济水平多么雄厚,残疾人运动员的多元化需求都无法依赖单一的保障途径来实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支持发展经验中,可以借鉴到的是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责任的资源投入,尤其是当国家步入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政府的职能控制应逐渐让位与市场。只有通过调动社会资源与公众参与,才能真正促进残疾人运动员保障事业的发展。包括政府对残疾人运动员慈善事业的系统规划与扶持,也包括将残疾人运动员慈善事业的建设充分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使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体系实现社会化、多层次化目标。以此创造和维护社会公平,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需求。

5 结束语

对于社会转型期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缓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多元化需求与社会保障支持缺位之间的现实矛盾,同时能够规范、优化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支持的现有模式。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残疾人运动员所产生的需求变化,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帮助与扶持,更应该在此过程中发展社会协调力量,更新观念,增加社会资本投入,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长期有效的社会保障支持体系,从而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社会认同感、创造残疾人运动员继续教育的资源环境、满足残疾人运动员的社会资源创造能力,为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基本利益需求、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于思川,杨保维,王家超.关于建立残疾人运动员相关保障体系的分析与建议——基于163名残疾人运动员的调查[J].残疾人研究,2014(4):78-80.

[2]李长洪.残疾人运动员社会资本积累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88-91.

[3]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31.

[4]解欣.基于“差序格局”的理论扩展:我国“教练员-运动员关系”分类及结构演变过程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5):447-450.

[5]许琳,唐丽娜,张艳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5-12.

[6]佚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在1999年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的讲话(摘录)[J].中国残疾人,2000(3):39-40.

[7]郑功成.残疾人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2-9.

[8]赵锡安,向阳.残疾人体育指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60.

[9]谢天长.《就业促进法》检视下的退役运动员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5):77-82.

[10]石坤.残疾人竞技体育与人文关怀的若干问题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9(4):92-94.

责任编辑:郭长寿

Diverse Demands of Disable Athletes and Social Security Support System in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JIANG Xiaohong,XIE Xin,ZHOU Niuxuan
(Sports Department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4,Liaoning,China)

Applied some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diverse demands of athletes and lacking of social security support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of China and given suggestions on social security support for disable athletes and social support system.It showed tha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hich for disable athletes in social transition was lagging construction,lacking of planning,insufficient fund and lacking in strength of resources scheduling and etc.In addition,refresh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to develop social duty,perfecting the legal channel of social security support system,integrating resources to add more social capital and optimizing social security support module would b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disable athletes.

social transition;disabled;athletes;social security support

G80-053

A

1004-0560(2016)04-0038-05

2016-07-09;

2016-08-10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5DTY005)。

姜晓宏(1966—),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残疾人群体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骄傲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