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流变及现代发展研究
——以广西融水自治县为例

2016-11-28 17:03陈梦菲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广西南宁530000
武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融水芦笙苗族

陈梦菲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广西 南宁 530000



苗族芦笙流变及现代发展研究
——以广西融水自治县为例

陈梦菲
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芦笙文化对于苗族文化是很重要的部分。苗族芦笙文化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留与传承。因此,文章阐述了芦笙起源、芦笙名称、器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演变过程入手,分析现代芦笙的发展现状,对今后保护芦笙提出思考。

关键词:苗族芦笙流变发展融水

1 前言

芦笙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被视为重要的乐器、法器、神器。芦笙文化对于苗族文化是很重要的部分。它渗透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领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民族性格、文化面貌、心理素质及伦理道德。[1]对于芦笙的研究,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知网、万方以及图书馆收集到的大量资料来看,国外对芦笙的研究略较少,仅有1篇。国内整理出研究芦笙的文章有308篇,有关苗族芦笙的研究有47篇,其中,有关广西融水苗族芦笙的研究仅有3篇,着实令国人感到欣慰。因此,可表明芦笙文化对于苗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苗族芦笙文化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留与传承。然而,由于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芦笙也面临着蜕变与消失,芦笙艺人逐渐老化,芦笙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对广西融水苗族芦笙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广西融水苗族芦笙的流变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民族学、文化学、体育学等知识,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阐述了芦笙的起源、芦笙名称、器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及演变过程,分析芦笙发展现状,使人们正确、全面认识芦笙促进个人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正确选择芦笙的发展途径,充分发挥芦笙在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2研究意义

本文从广西融水苗族芦笙的流变过程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全面地了解芦笙,从而使芦笙得到保护与利用。同时为树立地区特色文化提供有利的帮助,为促进芦笙可持续发展、和谐广西都具有积极意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西融水自治县为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三种途径对文献进行了整理收集。第一,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网站查找了解目前国内外对芦笙的研究现状。第二,笔者阅读了苗族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为论文研究提供理论向导和支持。第三,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进行相关关键词搜索,大致了解国外、国内以及广西苗族芦笙发展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3.2.2实地考察法

为了更好的了解广西融水自治县芦笙的详细情况,笔者于2014年9月至11月在广西融水自治县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芦笙的起源、流变及现在发展情况,为本研究获取全面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有力条件。3.2.3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演绎、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推断出相应的结论,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芦笙的基本概述

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簧管乐器,在我国,有许多民族都喜爱芦笙。特别对于苗族人的生活,芦笙就是无处不在的物件。苗族的谚语说:“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这说明芦笙对于每个苗族人民都是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4.1.1芦笙的历史起源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唐代芦笙就已经存在于宫廷当做乐器。芦笙在唐代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借着此描绘的意境可以想象到,苗族人民的生活中伴随着芦笙美妙的旋律和生动的舞蹈,芦笙在古代就已经被苗族的人民喜爱着。

4.1.2芦笙的流行与传播

芦笙流行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汇集了苗族、侗族、水族、瑶族、仡佬族、傣族等多个民族。随着时间流逝,芦笙也在各个民族中传播开来。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踩芦笙”,规模宏伟,芦笙高大,气势磅礴,动人心魄。云南省邵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在王杰峰传承人的创新下,大关芦笙弹性和韧性特别好,声音悦耳,被当地称为“王芦笙”。苗族芦笙在各个不同的地区被人民喜爱着,从而流传在各个民族与地区,经过改变成为各式各样的芦笙。各个民族与地区依着当地民族风情演绎出具有特色的芦笙。

融水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柳州地区北部,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东邻融安县,南连柳城县,西与环江县、西南与罗城县接壤,北与贵州从江县,东北与三江县毗邻。全县总面积4663.8平方公里。[2]所以,在这里芦笙成为苗族主要的节庆活动项目之一。芦笙在融水每年的民俗活动都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每年11月26日都举办“中国芦笙·斗马之乡——融水芦笙·斗马节”。在融水每当逢年过节,或是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他们都会举办以芦笙为主要成分的节目,来庆祝这让人愉悦的时刻,演绎着芦笙文化的同时世世代代相传。让芦笙文化得到永远的流传。

芦笙在苗族是一种伟大的文化、精神、象征,芦笙演绎时吹奏出来的声音是非常动听的,融合了苗族人民古朴的民风和悠久的历史。由于芦笙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都是老一辈亲手教导的,并没有任何的文字可参考学习,而且制作要求非常高,现在会制作且手艺精湛者越来越少,芦笙制作技术将会逐渐失传,需要及时进行保护措施,

4.2苗族芦笙流变的历程

人们在使用葫芦笙时发现它太过脆弱了,可使用的时间非常的短暂,所以人们把葫芦笙变化成了芦笙。芦笙的出现逐渐取代了葫芦笙的地位,随着历史发展流传至今。明代音乐家朱载就曾在其“辩笙不宜用真匏”的文章中说出了它的缺点。我国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把葫芦笙制作成为了芦笙,芦笙是由木制笙斗和金簧片制作而成的。芦笙的可使用时间和它吹奏出来美妙的音色,在少数名族获得了多数人们的支持,人们在使用芦笙时慢慢的发掘出它的很多地方都要比葫芦笙要好,所以芦笙也就逐渐的取代了葫芦笙在少数民族人民心中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初,云南音乐工作者在西双版纳布朗族地区,曾收集到一支古老的十四管排笙,笙管分为左右两排穿过笙斗,它已不用葫芦而用竹管做笙斗,簧片也改为铜簧,其外形与宋代“状如古萧,编竹为之”的卢沙相似。这支遗存的古排笙,足以为芦笙演变发展为芦笙的历史见证。[3]

1949年11月,苗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新生。1950年国庆节那天,苗族著名芦笙手东丹干等人,在北京向毛主席敬献了一对芦笙,并表演了苗族传统芦笙舞。毛主席提笔写下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的著名诗词。此后苗族芦笙手还在大型汇演有非常精彩的芦笙舞表演,让见识到芦笙舞精彩的人民纷纷赞扬它。从此,芦笙遍布世界大江南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各个民族的芦笙表演形式也有所不同,形成了本民族不同的民族特色。

4.2.1芦笙融入现代体育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体委有关领导的重视下,对芦笙进行了挖掘整理。苗族芦笙经过系统的变化之后,已经可以在民族乐队表现合奏、独奏和重奏,表现力极其的丰富多彩。2006年,苗族芦笙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出了第一批传承人。国家对芦笙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广西自治区领导的关注和重视。1982年,广西自治区将芦笙列入广西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芦笙在少数民族运动会当做表演节目出场。芦笙独特的音色,优美的演奏,特别是芦笙舞,获得了人们的喜爱。芦笙现在已不是一件普通的民族乐器了,它还是苗族男女青年在生活中用以交流的重要物品。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被视为重要的乐器、法器、神器。芦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

4.2.2芦笙的创新

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起初,笙和排箫有点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只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后来人们逐渐给笙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笙斗,和排箫区别开来。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后来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演奏时,除单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多种形制。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与合奏外,已发展成为独奏乐器。[4]

4.3芦笙活动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后,芦笙的名称、器材制作、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改革,芦笙的器材制作和表现形式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4.3.1名称的更变

笙,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公元前,殷代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和”,就是现在的小笙,后来乐器名称为笙笙,别称雅号为芦笙。

4.3.2器材的改变

古代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现在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同时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类不断的进步,跟着时代的步伐,芦笙的器材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与现代体育接轨,不至于被淘汰落后,甚至消失。

4.3.3芦笙的表现形式

芦笙作为少数民族所喜爱的乐器,它也是有着自己美妙的音乐和独特的舞蹈动作。不同民族的芦笙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技术动作特征、芦笙舞表现形式、服装及文化价值等。如贵州文山苗族芦笙它的舞蹈特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而广西苗族芦笙的舞蹈特点是柔和抒情。芦笙舞有单人舞、男性双人舞和男女双人舞,分为“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的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

4.3.4芦笙文化内涵

芦笙那悠扬而轻灵的旋律,如苗族对载歌载舞的幸福生活一般,芦笙在苗族人们的心中犹如圣物,芦笙的声音响起时就是苗族人们处于欢声笑语中。芦笙在苗族整个民族的人们心目中都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地位和它的影响力都是非常巨大的,芦笙是苗族人们每家每户世世代代相传的圣物。它具有精神寄托、寻根问祖、交际及传递爱情功能和组织劳动功能。苗族芦笙文化,不仅强烈地展示着民族的文化意识,而且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4]

5 苗族芦笙现代发展现状

广西融水芦笙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但遗憾的是,从目前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很不乐观。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保护,广西融水芦笙正在加速消亡,面临着芦笙艺人后继无人的困境。造成这种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5.1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加速了芦笙的蜕变与消失

由于受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特别是受现代都市文化的冲击,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严峻考验,特别是一些脆弱的民族文化正在迅速消失。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很多年轻人不在固守家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和心思跟着前辈学习芦笙,逐渐抛弃了芦笙文化。另一方面,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不得不放弃民族文化。慢慢的,当地的芦笙文化特色就会不断退去。

5.2苗族同胞对芦笙文化的自卑感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地发展,对于封闭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现代的年轻人感到有点厌倦,没有兴趣,却对外面缤纷的世界很好奇。现在的年轻人很潮流,喜欢现代化的乐器,如吉他、钢琴等乐器,对少数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技艺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苗族芦笙的各种技艺会因此而逐渐被人们遗忘。

5.3民间艺人老化,导致芦笙后继无人

据访谈发现,广西融水县许多著名的芦笙艺人、芦笙制作者正在无声无息的逝去,由于年轻人不爱学习技艺,大多都外出打工了,芦笙后继无人,苗族芦笙面临着“断层”现象,随着岁月的流失,慢慢的芦笙的制作技术和美妙的旋律就会被淡忘,如不能尽快将芦笙技艺传承于年轻一辈,这种“断层”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很可能导致当地的芦笙文化消失。

5.4芦笙传承方式单一

据访谈得知,第一,当地的芦笙传承方式只是简单的口头传承和身体传承,缺乏群体传承和观念传承,口头和身体传承只是简单的学会芦笙技艺,而群体和观念传承,能使芦笙得到广泛开展,使人们了解民族文化及继承当地的民族文化。第二,在当地,芦笙没有得到普及,中小学及大专院校没有设立芦笙文化课程,失去了芦笙发展的氛围,没有正确树立芦笙文化价值观。第三,芦笙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但其所表现的形式很单一,没有吸引力,只闻其音,不解其意,因而对芦笙文化缺乏激情,必然导致自生自灭。第四,当地每年只有一次芦笙节,没有正规的芦笙比赛。因此,芦笙的发展要适合现代人的需要,这值得当地政府部门和芦笙文化工作者深思。

5.5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近年来,相关部门都有提出一些针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措施,比如举办民族文化的宣传活动,民族文化的节目演出,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因为当地的经济相对落后,缺乏资金的支持,无法购买芦笙,培训芦笙队伍。每年的芦笙节都是临时组合和拼凑的,没有政府资金的支持,活动很难开展。倘若政府在芦笙节、芦笙制作及芦笙训练活动上多给些资金支持,能更好的推动和促进当地芦笙的保护和发展。

6 保护芦笙的思考

结合当前广西融水芦笙的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使其在今后能够更好保护发展芦笙。

6.1改变观念

各级政府、人们要改变观念,提高芦笙文化意识。不管大小,不管芦笙是官办的,还是民间组织的,都应该得到重视,积极参加。不要认为芦笙只是少数民族的事,没有普及的技艺都是低品位的,俗话说,有些东西不能只看外面,要看内涵,苗族芦笙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对自身的文化都会进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够保留下来的文化才是精髓。芦笙文化有着3000年的历史,一直流传到今天,可见,苗族芦笙文化是苗族的文化特色。因此,人们应该正确、全面、了解、认识、学习芦笙文化。

6.2政府加强重视

当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对当地的芦笙进行大力宣传。第一,建立芦笙文化研究馆,收集芦笙的器材、芦笙词、曲谱以及相关的视频、照片等整理出版。第二,编写芦笙文化教材,定期芦笙专家对芦笙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第三,培养一批热爱芦笙文化,愿意为芦笙文化服务,有着为国家芦笙文化发展服务的情怀人。第四,要把芦笙作为苗族地区的重要标志,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第五,建立专门的芦笙文化网站,评选出真正的传承人,设立芦笙资金支持。从而使人们正确、全面认识芦笙促进个人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正确的选择芦笙的发展途径,充分发挥芦笙在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以及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6.3培养芦笙后备人才

对于芦笙的发展来说,芦笙艺人至关重要。如果芦笙师、芦笙艺人出了问题,芦笙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因为传承艺人的减少而导致芦笙消失的情况出现。为了防止“断层现象”的出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其一,加大培养芦笙后备人才的队伍。各级政府要责成相关部门积极宣传,对具有高超技艺并符合要求的传承艺人,积极向上级文化部门进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壮大传承人队伍;其二,举办芦笙培训班。以口传和身传的方式在青少年中培养新的艺人,不断增加人数量和活动范围,积极促进芦笙的传承和发展。

6.4传承方式多样化

据访谈发现,当地的芦笙传承方式单一,在传承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家族传承,芦笙艺人和芦笙制作者基本上都是中年人,由共同的祖宗繁衍而来。没有进行社会传承和学校传承,此外,芦笙艺人的思想比较保守,为了使芦笙技艺不外流,基本不愿意接受其它族群的邀请,这些现实状况决定了芦笙技术的传承方式过于单一。

参考文献:

[1]李延贵,等.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252-255.

[2]肖丹丹.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1(09).

[3]余 佳.苗族芦笙文化的现状及思考[J].2002.

[4]秦 序.芦笙起源初探[J].云南省民族音乐工作室,2004.

Lusheng Rheological History of Miao Nationality and Its Modern Development——Taking Rongshui Autonomous County in Guangxi as Study Example

Chen Mengfei
(Public Courses section of Guangxi Arts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0)

Abstract:Lusheng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iao culture. Lusheng culture gets better inheritance in Rongshui Miao Autonomous County of Guangxi. Therefo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rigin of Lusheng, Lusheng name, equipment, forms, culture and evolution,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usheng, propose for the future protection of Lusheng culture.

Keywords:Miao nationalityLushengrheologydevelopmentRongshui county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1—0109—04

作者简介:陈梦菲(1989~),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融水芦笙苗族
我在融水唱贝江
岜沙芦笙节
融水糯米柚种植栽培管理与技术探究
你好,芦笙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苗族民歌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