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排球技术概念与分类的审视与重构

2016-11-29 15:57张辉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垫球排球分类

林 森,张辉利

我国排球技术概念与分类的审视与重构

林 森1,张辉利2

(1.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辽宁沈阳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辽宁沈阳11010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我国排球技术概念和分类理论的审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机械还原论对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按照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对排球技术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以比赛环节为排球技术的分类依据,对排球技术分类体系进行重构。

排球;技术;概念;分类

运动技术概念是人们对运动技术客观存在认识结果的理论概括[1]。如果排球技术概念的界定出现错误,势必会导致对技术规律理解上出现偏差。同时也直接影响技术的分类结果[2]。排球技术分类是排球教材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的作用有三点:一是分类本身是构成排球教材的重要内容;二是分类使整个排球运动技术系统呈现清楚的逻辑层次关系,从而形成不同层次上的技术种类、概念和名称;三是分类的结果为人们提供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认识排球运动的路经。按照分类学的要求,根据分类的目的来确定分类的依据,是科学分类的重要步骤[3]。分类的目的和依据如果不准确,分类的结果势必会导致教学效益不高等问题。

我国现行的排球教材有两个系统,分别是虞重干主编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和黄汉升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教材。两个系统排球教材的技术概念都将技术界定在动作层面,但技术和动作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动作是身体的活动或行动,技术是操作方面的技巧,所以,将技术界定在动作层面是不准确的。受排球技术概念的影响,现行排球技术是以动作为依据来进行分类的,导致在有限的学时中教动作、练动作、考动作。以沈阳体育学院排球普修课传球技术考试为例,是由技评和达标两部分组成的。考生站在3号位,将本区5号位抛来的球传到矗立在4号位的球筐内,即为达标得分。这种考试方法考察的是一传到位条件下,学生的动作规范和技术效能。但在比赛中,一传经常是不到位的,在一传不到位的情况下,二传要运用移动传球和垫二传技术,但这些技术由于不是考试内容,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进而导致学生考试分数较高,却不会打比赛的结果。这种情况在学时较少的教学课中表现尤为明显,专业训练由于训练时间的极大丰富,表现不明显。由此可见,这种分类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暴露出不利于提高效率的问题。

概念片面必然造成思维混乱。而思维的惯性使人们往往不能深究某些概念的真正含义。在这种情况下,每一次怀疑倒是孕育着突破的可能。而当某些有限的修补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必然要从基本概念着手进行研究了[4]。以有利于教学训练为目的的排球技术分类,对教学训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分类可促进提高教学训练效率,反之则事倍功半。为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排球教材分类进行审视和重新构建[3]。经查阅,国内外有关排球技术概念和分类的思想是多元的,而我国排球主流教材有关技术概念和分类的思想还是一枝独秀。基于此,笔者通过对1933年至今的四十余册中外排球著作中有关排球技术概念和分类的思想进行审视,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排球技术概念和分类系统。以期丰富排球技术基础理论体系,提高排球教学和训练效率。

1 排球技术概念的审视与重新定义

1.1 排球技术概念的审视

本研究对民国至今的四十余册排球著作、教材等资料进行了梳理。从目前查阅到的资料看,从1933年开始,就有对排球技术概念的论述,至今已经83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关排球技术概念的观点也经历了不同的表述和变化,可分为动作解剖学结构、技巧和动作技巧“三元说”。“动作解剖学结构说”在本研究中简称“动作说”。“动作说”关于排球技术概念的定义是:排球技术是在比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所采用的各种合理击球动作和配合动作的总称[5]。“技巧说”关于排球技术概念的定义是:各种球技,大都利用其击法之巧妙,以图获得胜利,故于规矩准绳之范围以内,寓有熟能生巧之功,非独排球为然也[6]。“动作技巧说”关于排球技术概念的定义是:基本动作是技术的基础[7]。

1.1.1 “动作说”形成的历史和科学观背景以及存在的问题 “动作说”是我国现行排球技术概念的主流观点。自1958年从前苏联引进排球教材至今,动作是我国所有排球教科书中技术概念的核心要素。但是,动作是身体的活动或行动,技术是操作方面的技巧。由此可见,将技术等同于动作是不准确的。60多年的发展,排球技术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还是要先从我国排球教科书中技术概念形成的历史和哲学世界观背景来分析,从中找到答案。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当时我国与前苏联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关系亲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均向苏联“老大哥”学习,体育也不例外。我国现行的排球技术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个时期学习前苏联的。近代科学经历了以牛顿经典科学机械还原论为主导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思维方法的特点是采用拆分还原的方法来认识事物,前苏联就是在以机械还原论为主导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其排球技术理论体系的。由于动作是可以拆分的,于是,就将排球技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解与还原,通过层层拆分到技术的最基本单位——动作。这个理论体系一直影响了我国排球技术理论六十多年。这就是现行排球技术概念形成的历史和科学观背景。

综上所述,自1958年从前苏联引进排球教材至今,我国排球教科书中始终把排球技术的概念等同于排球动作。前苏联的排球技术理论体系是在以牛顿经典科学机械还原论为主导的历史阶段背景下形成的,明显带有拆分的烙印,有其历史局限性。我国的排球技术理论体系是学习前苏联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照搬现象。“动作说”使排球技术成了动作环节的简单相加,忽略了技术的整体性、复杂性、技巧性、应用性、流畅性和对抗性等特点,导致对技术规律理解上出现偏差,同时也直接影响技术的分类结果。受概念的影响,我国现行排球技术是以动作为依据来进行分类的,导致在有限的学时中教动作、练动作、考动作,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分数较高、技术效能却较差的结果。

1.1.2 “技巧说”和“动作技巧说”分析 “技巧说”是将排球技术定义在运用技巧层面,“动作技巧说”是动作和运用技巧兼有。持“技巧说”观点的有萧百新[6]和戈洛玛佐夫[8]。持“动作技巧说”观点的有马启伟[7]、中国青年排球代表队[9]和雅里扬茨[10]。

“技巧说”观点体现了排球技术的整体性、复杂性、技巧性、应用性、流畅性和对抗性等特点,符合排球训练比赛实际。萧百新1933年提出“技巧说”观点,没有受到前苏联排球技术理论体系的影响。马启伟曾任中国女排教练员,有排球专业训练经历,对排球技术分类的理解更加结合排球训练比赛实际。

1.1.3 排球技术概念形成的时间特征分析 从查阅的排球著作有关排球技术概念形成的时间看,我们可以划分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3年至1957年,主要有“技巧说”和“动作技巧说“两种观点。代表人物是萧百新[6]、马启伟[7]、中国青年排球代表队[9]和前苏联戈洛玛佐夫[8]。第二阶段是1958年至今,是以“动作说”为主的。代表人物是前苏联戈洛玛佐夫[11]、阿依里扬茨[12]、黄汉升[13]和虞重干[5]等。在这个阶段,前苏联戈洛玛佐夫和阿依里扬茨最先提出“动作说”的观点,随后,我国学者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但概念的核心未变,技术概念的“动作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可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排球技术概念受前苏联影响很大,这与“动作说”形成的历史和科学观背景的分析结果是吻合的。

1.2 对排球技术概念的重新定义

1.2.1 新概念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迎来了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的新时代。复杂系统整体论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和突变理论为基础,其特点是一改机械还原论的传统做法,把事物看作复杂的、整体化的、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排球技术是在与队友和对手相互作用中完成的。所以,以复杂系统论作为排球技术概念界定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合理的,能够体现排球技术的整体性、复杂性、技巧性、应用性、流畅性和对抗性等特点。

1.2.2 排球技术概念新定义 在百度汉语中的定义中,动作是指身体的活动或行动。技术是指在劳动生产方面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技术效能一词在百度汉语中的定义是:指掌握并能运用专门技术的效果和能力。由此可见,动作仅仅是技术这个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技术是完成动作过程中与关乎目的实现的所有要素的有机整体,是通过运用技巧来体现技术效能的。因此技术必须以效能来评价,而动作则可以用规格和规范来评价。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排球技术概念的新定义:排球技术是运动员在比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与关乎目的实现的所有要素的有机整体。动作、技术和技术效能三者的关系:动作是基础,技术是中介,技术效能是目标。

2 排球技术分类的审视与重构

从1933年开始,有关排球技术分类的观点也经历了不同的表述和变化,可分为动作解剖学结构(在研究中简称“动作说”)、比赛击球顺序、动作顺序、主动被动和进攻防守等学说。因此,对这些分类观点进行审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对排球技术分类进行重构。

2.1 排球技术分类的审视

2.1.1 “动作说”分析 1)形成的历史和科学观背景分析。“动作说”是我国现行排球技术分类的主流观点。是以前苏联和我国的体育院校通用教材和普通高校教材为主的。前苏联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巴塔斯尼克[14]、库庆斯基[15]、戈洛玛佐夫[16]和阿依里扬茨[10],时间是1951年至1960年。我国最早是始于195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年排球代表队编著的《怎样提高排球技术》。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是始于1961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球类运动》[17],普通高校通用教材是始于198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排球》[18]。

由此可见,我国现行排球教材排球技术的分类思想与前苏联是一脉相承的,其形成的历史和科学观背景在排球技术概念部分已经有所论述,以今天的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来看,这样的分类思想明显具有其历史局限性。

2)教材技术分类层级混乱。“动作说”分类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没有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20世纪50至60年代,排球运动迅猛发展,出现了如盖帽拦网、平拉开扣球、短平快扣球、勾手飘球、前臂垫球、滚翻垫球等新的技术。原有的技术分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排球技术的发展。于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技术的分类都是按照动作规格和在比赛中运用的体例来写的。排球技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从动作规格上看,现行的准备姿势与移动、发球、垫球、扣球、拦网、传球已经不能涵盖所有动作了。如挡球,在动作规格上与正面双手垫球相差很大,但是在教材中却将挡球在垫球技术在比赛中运用的部分介绍,不是主要教材,造成这项重要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重视,出现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

综上所述,“动作说”是我国现行排球技术分类的主流观点,分类思想与前苏联是一脉相承的,其形成的历史和科学观背景在排球技术概念部分已经有所论述,以今天的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来看,这样的分类思想明显具有其历史局限性。“动作说”存在分类层级混乱等问题。技术分类是为目的服务的,采用何种分类方法则是分类者所持有的哲学世界观使然。技术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学,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打球。按照“动作说”分类,我们没有很好的教会学生打球,这样分类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效率,原因在于机械还原论的割裂,而忽视了整体应用这个新的技术概念与分类的对应。2.1.2 比赛击球顺序、动作顺序、主动被动和进攻防守等学说分析 有别于“动作”说的其他分类思想主要有比赛击球顺序、动作顺序、主动被动和进攻防守等学说。

1)“比赛击球顺序”说分析。“比赛击球顺序说”是以比赛击球顺序为依据,将排球技术分为发球、一传、二传、进攻、拦网、防守。基于对排球比赛的观察,以比赛中击球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分类思想比较符合排球训练、比赛实际情况,有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在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完成技战术的目的是得分。运动员就是通过发球→一传→二传→进攻→拦网→防守等环节,通过精准的配合组成有效的进攻,来达到得分的目的。二次球进攻和低水平的垫来垫去是个别情况,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将比赛击球顺序改为比赛击球环节更为准确。

2)“动作顺序”说分析。“动作顺序”说是以动作为依据进行分类,但是里面有按比赛击球顺序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球类运动按照动作方法,将排球技术分为发球、传球、扣球、拦网。但传球在动作方法的基础上,有在第一传、第二传中的运用。教材中也明确出现了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的叫法;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马启伟编著的六人排球基本练习法将排球技术分为准备姿势、托球、扣杀、发球、拦网4种,托球又分为传球、举球和救球。传球、举球和救球分别是现在的一传、二传和防守。这种分类思想,表面上是以动作为依据进行分类,实质上是以比赛击球环节为依据进行分类的。

3)“主动被动”说分析。“主动被动”说是以主动和被动击球为依据,将排球技术分为具有主动因素的发球和进攻,具有被动因素的接球(防守)和拦网,以及处在其中间的垫球(一传)和二传。这种分类思想,表面上是以主动和被动击球为依据,实质上,是以比赛击球环节为依据进行分类的。随着竞赛规则的修改,拦网已经是与进攻和发球一样,是主动击球技术,并且是得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以主动和被动击球为依据的分类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排球运动发展的需要了。

4)“进攻防守”说分析。“进攻防守”说是以进攻和防守为依据,将排球技术分为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进攻技术分为无球技术(准备姿势、移动)和有球技术(发球、传球和扣球)。防守技术分为无球技术(准备姿势、移动)和有球技术(接球、拦网)。这种分类思想有两个问题。问题一是将传球划为进攻技术,将接球(垫球)划为防守技术。但接球(垫球)也可用于二传,传球也可用于防守。问题二是随着竞赛规则的修改,拦网已经是与进攻和发球一样,是主动击球技术,并且是得分的重要手段。所以,将拦网技术划为防守技术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以进攻和防守为依据的分类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排球运动发展的需要了。

2.1.3 排球技术分类观点形成的时间特征分析

从目前能查阅到的资料看,最早见到的有关排球技术分类观点是以萧百新和吴文忠[19]为代表的以比赛击球顺序为分类依据的分类观点,时间是1933年至1946年。从1951年至今,分类思想是多元的,其中,“动作说”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其次是“比赛击球顺序”说,持这种观点的国外学者是日本[20]等国家的,持这种观点的国内学则以马启伟和李安格[21]为代表。马启伟曾任中国女排教练员,李安格历任中国男排主二传手、中国女排教练员。他们有排球专业训练经历,对排球技术分类的理解更加能够结合排球训练比赛实际。

2.2 排球技术分类的重构

2.2.1 分类依据 排球技术是运动员在比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与关乎目的实现的所有要素的有机整体。完成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技术效能。按照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我们把排球技术看作复杂的、整体化的、内部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以此来体现排球技术的整体性、复杂性、技巧性、应用性、流畅性和对抗性等特点。所以,以复杂系统论作为排球技术分类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教会学生打球的目标。

基于对排球比赛的观察,排球比赛是从发球开始的,然后依次通过一传→二传→进攻→拦网→防守→二传→进攻这些比赛环节的精准配合,实现技术效能,达到得分的目的。二次球进攻和低水平的垫来垫去是个别情况,不具有普遍性。

终上所述,以复杂系统论作为排球技术分类的理论基础,以比赛环节作为排球技术的分类依据,是科学合理的,能够实现教会学生打球的目标。同时,也避免了挡球、吊球等重要技术从属于垫球和扣球的运用中这一问题。

2.2.2 技术分类的构建 以比赛环节作为排球技术的分类依据,将排球技术分为发球技术、一传技术、二传技术、进攻技术、拦网技术和防守技术。由于一传和防守技术所运用的动作是一致的,所以将二者合一。准备姿势与移动技术是完成好各项技术的基础和前提,故将此项技术作为基础技术。动作是完成技术的载体和基础,技术是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用技巧来实现技术效能。所以将每项技术按照动作方法和运用技巧来构建。

1)基础技术:准备姿势与移动技术。准备姿势包括稍蹲、半蹲和深蹲准备姿势,移动包括并步、滑步、交叉步、跨步和跑步等步法,每一种步法都包括起动、移动和制动3个环节。在动作方法的基础上,有运用和技巧。

2)发球技术。发球技术(service)是比赛开始将球击到对区的技术。发球技术动作方法包括正面上手发旋转球、正面上手发飘球、勾手发飘球、跳发旋转球、跳发飘球和下手发球等。在动作方法的基础上,有运用和技巧。

3)一传和防守技术。一传技术(passing)是将对方的发球输送到二传手中的技术。防守技术(defense)是将对方进攻的球输送到二传手中的技术。一传和防守技术动作方法包括垫球、挡球和传球,垫球又分为正面垫球、体侧垫球、背垫球、单手垫球、滚翻垫球、前扑垫球和鱼跃垫球等。一传和防守技术运用和技巧包括一传和防守。一传包括判断、接不同发球的技巧、接一传应注意的问题。防守包括接扣球和接拦回球的判断与技巧、防守应注意的问题。

4)二传技术。二传技术(setting)是将球输送给进攻队员,以便进攻队员进攻的技术。二传技术动作方法包括传球和垫球,传球又分为正面传球、背传、侧传、跳传和单手传球等。二传技术运用包括顺网传球、传半高球、调整传球、传快球等。技巧包括二传假动作等。

5)进攻技术。进攻技术(passing)是将球攻到对区的技术。进攻技术动作方法包括扣球、吊球和传垫球。进攻技术运用包括扣近网球、扣远网球、调整扣球、后排扣球、扣半快球和扣各种快球等。技巧包括打手出界、轻扣球、超手扣球等。

6)拦网技术。拦网技术(blocking)是在球网前阻截对方进攻的技术。拦网技术动作方法包括原地拦网和移动拦网。从参与拦网的人数上可分为单人拦网和集体拦网,集体拦网又可分为双人拦网和三人拦网。拦网技术运用与技巧包括拦网的判断、拦网手型和手臂的变化、二次拦网和集体拦网应注意的问题等。

3 结论

1)“动作说”是我国现行排球技术概念和分类的主流观点,该观点是20世纪50年代以机械还原论为主导的科学观背景下形成的。导致学生不爱上排球课,上完排球课不会打排球等教学效益不高的问题。原因在于机械还原论的割裂,而忽视了排球技术整体性、复杂性、技巧性、应用性、流畅性和对抗性。

2)按照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排球技术是运动员在比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在完成动作过程中与关乎目的实现的所有要素的有机整体。动作是基础,技术是中介,技术效能是目标。

3)按照复杂系统整体论科学观,以比赛环节作为排球技术的分类依据,将排球技术分为发球技术、一传与防守技术、二传技术、进攻技术和拦网技术。

[1]李静.对足球技术概念的新界定及其理论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56-59.

[2]李杰凯.论篮球教学训练中技术概念界定及其分类的理论误区[J].体育科学,2008(1):82-88.

[3]李杰凯.关于改革现行篮球教材技术分类体系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增刊):10-13.

[4]薛岚.篮球运动理论中若干基本概念阐析[J].体育科学,2000(4):38-40.

[5]虞重干.排球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3.

[6]萧百新.排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40.

[7]马启伟.六人排球基本练习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2-25.

[8]弗·戈洛玛佐夫.排球[M].万起,白玉禄,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45.

[9]中国青年排球代表队.怎样提高排球技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4:36.

[10]克列舍夫,雅里扬茨.排球[M].易先俊,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25.

[11]弗·戈洛玛佐夫.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54.

[12]阿·格·阿依里扬茨.排球运动讲稿[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1960:48.

[13]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14]A.A.巴塔斯尼克.六人排球[M].方瑸,韩道纶,译.上海:勤奋书局,1951:1-2.

[15]库庆斯基.最新六人排球[M].周白雄,译.上海:北新书局,1953:1-7.

[16]戈洛玛佐夫.排球练习法[M].叶长良,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5:46.

[17]球类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646.

[18]排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40.

[19]吴文忠.球类运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153.

[20]前田丰.日本的排球技术和战术[M].金龙哲,周国明,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41.

[21]李安格,黄辅周.现代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21.

责任编辑:刘红霞

Review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nnotation and C 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Volleyball Technical Term s

LIN Sen1,ZHANG Huili2
(1.School of Sports Training,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2.Departmentof Postgraduate,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Using documents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s,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conno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volleyball technical terms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fluence by mechanical restoration theory.Based on this,the authors redefined the volleyball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entirety viewpoint for the whole complicated system.On the basis of volleyball techniques in volleyball games,the authors reconstructed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volleyball techniques.

volleyball;technique;connotation;classification

G842

A

1004-0560(2016)06-0099-05

2016-10-12;

2016-11-20

沈阳体育学院第一批重点资助体育学学科研究方向建设项目资助: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基本规律研究(XKFX150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研究成果: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排球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G15DB401);沈阳体育学院2015年度教学委托课题研究成果:以“爱打球、会打球”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课题编号:JXWT201610)。

林 森(1972—),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和排球技术动作分析与诊断。

猜你喜欢
垫球排球分类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排球垫球熟练度的方法
排球正面双手自垫球教案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给塑料分分类吧
垫球启蒙
一个教学片断引发的争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