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联合西医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2016-11-29 01:51郭东青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9期
关键词:血塞通西医血脂

郭东青

湖北大悟县中医医院 大悟 432800



血塞通联合西医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郭东青

湖北大悟县中医医院 大悟 432800

目的 探讨血塞通联合西医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分成中西医结合组(A组,n=69)和西医组(B组,n=69)。B组予以依达拉奉+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的西医治疗方案,A组在西医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静滴。对比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及血脂代谢指标变化情况,记录临床疗效。结果 A组临床总有效率91.3%,显著高于B组的72.5%(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NIHSS、NFDS等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治疗后2组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西医抗血小板治疗联合血塞通静滴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血脂代谢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脑梗死;血塞通;依达拉奉;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血脂代谢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动脉粥样化为主要发病基础,同缺乏运动、饮食不节、压力过大、合并“三高”、遗传、过度吸烟饮酒等因素相关[1],具有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病情发展迅速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积极有效的治疗干预是促进病情转归、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关键。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发现单纯西医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用药后未获得理想疗效,于其预后提升不利。为弥补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其逐渐将研究重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转移,试图通过中医标本兼治、培本固原的优势在治疗基础上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强其抵抗力,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以此为方向,对138例脑梗死患者中的69例予以西医联合血塞通静滴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10—2014-05收治的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3]。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成中西医结合组(A组,n=69)和西医组(B组,n=69),A组男42例,女27例;年龄42~78(63.8±3.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3.1±0.6)h;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2.6±1.6)分。B组男41例,女28例;年龄42~77(63.6±3.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3.0±0.6)h;NIHSS评分(12.5±1.6)分。2组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西医符合《神经外科学(第3版)》[2]中相关诊断标准者;(2)中医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3]中相关诊断标准者;(3)临床资料完整者;(4)药敏检测合格者;(5)发病至就诊时间间隔<6 h者;(6)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严重心肺功能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2)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听力障碍或语言障碍者;(3)中途退出、转院、更改治疗方案或随访期失联者;(4)相关治疗禁忌证者;(5)治疗依从性不足者;(6)入组前接受其他治疗方案或药物者;(7)发病至就诊时间超过6 h者;(8)孕期、哺乳期妇女或年龄超过80岁者。

1.4 治疗方法 2组均予以体征监测、饮食干预、营养支持、病例记录、医嘱传达、按时给药及康复训练等常规临床干预措施。

1.4.1 B组予以西医疗法:①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2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滴,30 min内滴完,bid;②阿司匹林肠溶片遵医嘱150 mg/次/d,口服,qd;③注射用奥扎格雷钠60 mg/次+5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滴,bid。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1.4.2 A组予以抗血小板西药联合血塞通疗法:血塞通注射液400 mg/次+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qd。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1.5 评估标准

1.5.1 神经功能评估标准:以NIHSS评分及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为神经功能评估依据,参考《神经外科学(第3版)》[2]中相关标准评估。

1.5.2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3]中相关标准评估。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

1.5.3 中医症状积分评估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4]中相关标准评估。症状包括等失语、眩晕、步态不稳、吞咽困难、肢体偏瘫等5项,均采用0~3分的4级评分法评估,以0分为无症状,3分为严重症状,共15分,得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

1.5.4 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NIHSS、NFDS等神经功能评分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血脂代谢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其临床疗效。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对比 A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6,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对比 (n)

2.2 中医症状积分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NIHSS、NFDS等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A组患者降幅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比±s,分)

2.3 血脂代谢指标对比 治疗前2组各血脂代谢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血脂代谢指标对比

3 讨论

祖国医学将脑梗死归入“中风”范畴,认为该疾病以年老正衰、肝肾不足、阳亢化风为病机[5],加之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易致气血内虚、血脉不畅、风夹痰瘀扰于脑窍,诱发中风。临床治疗需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补肾益气之方为治则[6],全面提升临床疗效。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较单纯西医治疗脑梗死效果更确切,于患者预后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发现,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A组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1.3%,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B组,同李学全等[7]报告基本一致。说明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静滴,能有效疏通梗阻的脑血管,对促进血流灌注、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具有积极影响。张聚斓等[8]也在报告中对上述结论予以支持,其认为奥扎格雷钠作为血栓烷合酶抑制剂,能有效抑制前列腺素H2生成血栓烷A2[9],获得抗血小板凝聚及扩张血管作用,对加快脑血管血流灌速度、促进局部微循环有利。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依达拉奉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其能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降低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风险[10],达到理想的脑组织保护作用。若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静滴,能充分发挥血塞通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功效,全面抑制患者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疏通梗阻的脑血管,提高患者预后质量。该药以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提取物三七总皂苷为主要成分,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脑梗死患者用药后能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血液黏稠度,在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抑制血栓再次形成,于降低患者再次脑梗死风险有利。李少燕等[11]也在报告中对上述结论予以认可。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西医抗血小板治疗联合血塞通静滴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血脂代谢水平,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 马中华,孙林,田国红,等.170例急性脑梗死CISS分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1,5(10):772-777.

[2] 赵继宗,周定标.神经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6-118.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4]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J].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92-293.

[5] 吕晶.脑梗死(中风)中医“肝肾阴虚,脑络瘀滞”病机理论探析[J].环球中医药,2015,8(2):169-172.

[6] 袁来胜,谢道俊.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甘肃中医,2011,24(5):72-74.

[7] 李学全,李文敏.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0):2 790-2 791.

[8] 张聚斓.奥扎格雷钠联合血塞通治疗脑梗死[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3):235.

[9] 朱冬梅.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0,16(6):694-696.

[10] 刘乃英,张敏.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31):61-62.

[11] 李少燕,李敏,李玮桓,等.血塞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2):1 239-1 242.

(收稿2015-09-21)

R743.33

B

1673-5110(2016)19-0084-02

猜你喜欢
血塞通西医血脂
血脂常见问题解读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血糖血脂对骨关节炎的影响
你了解“血脂”吗
应用血塞通联合生脉注射液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HPLC法测定血塞通软胶囊中三七皂苷R1及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
清热解毒止痛散联合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分析
棓丙酯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