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防蚊神器”

2016-11-29 19:20赵柒斤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16年10期
关键词:桓公防蚊蚊帐

赵柒斤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使用的“蚊帐”,成为大受外国运动员追捧的“防蚊神器”,更被国外一些媒体称为中国的“国家法宝”。

关于“蚊帐”,有一则来源自“齐桓公喂蚊”的励志典故。当初,齐桓公在柏寝休憩,对管仲说:“现在国强民富,我没什么担忧的……可是这群蚊子飞来飞去,肚子饿了,却找不到食物吃,我觉得对不起它们。”说罢,就把碧纱帐卷了起来,故意放蚊子进来。蚊子进帐后,比较客气的,没叮桓公就飞走了;比较知足的,吸了一些血,也就飞走了;可有一些不知足的,肚子虽然已经饱了,还舍不得走,最后,肠子被撑破死了。桓公感慨地说:“唉!不知道满足的人跟那些贪婪的蚊子又有什么区别?”于是下令要求国民以贪吃的蚊子为鉴,杜绝奢侈,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尔雅》曰:“帱谓之帐。”东汉刘熙《释名》说:“帐,张也,施于床上也。”此后,出现了“蚊幮”“蚊幌”“蚊帱”“蚊帐”等各种称呼。至于蚊帐是否产自于2600多年前的齐国,史无记载,无从考证。

当然,封建社会的蚊帐是不能乱挂的,跟穿衣戴帽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宋元之前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来自蚕丝和麻、葛等纤维,用蚕丝抽出的锦、罗(丝绸)制作的蚊帐一般为宫禁中独用,可能一直延续至唐。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在《咏画障》写道:“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白居易的《长恨歌》也有“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的句子。至于平民百姓,多用葛(一种蔓草)制作的蚊帐,而穷困者则无力置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说得清楚:“黄昌夏多蚊,贫无帱,佣债为作帱。”到了宋朝,随着水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棉花引进国门并推广种植,纱布、纱帐进入市场后,丝绸地位自然下降,也让有钱人过了一把瘾。《红楼梦》里光有名称的丝绸蚊帐就达6种,即“鲛纱帐”“珠帐”“红绡帐”“大红销金撒花帐子”“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纱帐”“青纱帐幔”,正所谓“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

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里,坐榻背后床上挂的蚊帐,其式样与悬挂方式跟现代家庭使用蚊帐没有本质区别。一顶小小的蚊帐,既可阐述治国理政方略,也能写诗作画陶冶情操,更惠及民生。发明及制作蚊帐的智慧和工匠精神,蕴含了道不尽的意味。

猜你喜欢
桓公防蚊蚊帐
挂蚊帐
挂蚊帐
挂蚊帐
夏日防蚊
齐桓公现象
蔡桓公讳疾致亡的责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