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强度等级划分及应用分析

2016-11-30 09:01
运动 2016年1期
关键词:乳酸教练员游泳

彭 义

(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北京 100084)

理论与方法探索

游泳强度等级划分及应用分析

彭 义

(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北京 100084)

本文对中、美、澳、日等当今泳坛强国游泳训练等级划分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各等级强度划分的依据和应用情况。

游泳强度;等级;划分;应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美、日、澳等国对游泳训练强度等级划分及应用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数据库搜集相关游泳强度文献,澳洲游泳协会、日本游泳协会、美国游泳协会官方网站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1.2.2 逻辑分析法 对所整理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并归纳总结。

1.2.3 访谈法 对国家队资深教练员进行关于游泳强度等级问题访谈,听取和汇总相关一线教练员的意见。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游泳强度等级标准划分及应用

中国游泳能量强度等级制定时间落后于其他欧美国家,但它的诞生对中国游泳发展是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表1是我国功勋级游泳教练员陈运鹏在中级教练员培训班中率先提出,结合我国游泳运动员特点制订的游泳训练强度供能体系的划分情况。

如表1所示,中国游泳训练强度等级依据人体三大供能系统进行分类,是中国游泳教练员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一套有效的训练监控方法,其特点是更详细地规定了训练休息和间歇时间。它以运动员最好成绩作为强度的依据而进行换算。在实际应用中结合运动员乳酸水平的变化达到预期训练效果,量化形式不够明确。

表1 中国游泳强度等级标准分类表

表2 美国游泳强度等级标准分类表

2.2 美国游泳强度等级标准划分及应用

2012年伦敦奥运会游泳比赛,泳坛霸主美国队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16金、8银、6铜,伦敦奥运共打破8项世界纪录。美国游泳协会颁布的游泳能量训练分类非常直观地对训练进行了有氧、无氧代谢系统地划分,细化程度让人尊敬,说明美国教练员对训练的认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注重大强度训练,男子游泳无氧训练比重大,耐乳酸和乳酸峰值训练是美国短距离游泳取得成功的秘块;其次还非常重视无氧非乳酸供能的训练,以此发展运动员的爆发力。

投稿日期:2015-12-03

表2所示的是美国教练员协会公布的美国游泳强度等级标准分类表。美国教练员在训练强度的认知和训练理念方面更加相信生化指标数据的作用,若训练目的以使速度大幅度提升,则应当拥有高水平的乳酸承受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运动员速度倍增,实现速度水平飞跃提升的目的,而这种认知态度让美国在短距离游泳项目中立于不败之地。不过也有很多教练员认为无氧阈强度训练为主才是关键所在。

通过表2可以看出,美国教练员以无氧阈速度作为基础和标杆,以此划分有氧、无氧训练的具体强度指标。这种强度体系也被其他一些游泳强国所奉行,例如南非、法国、匈牙利等优秀运动员大多在美国训练,并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2.3 日本游泳强度等级标准划分及应用

表3 日本游泳强度等级标准分类表

表4 澳大利亚游泳强度等级标准分类表

日本作为长期称霸亚洲泳坛的游泳强国,一直拥有一套适用于本国游泳运动员的强度指标体系,它的前身是美国游泳协会颁布的能量训练分类,通过平井伯昌等优秀本土教练员结合日本游泳运动员自身特点,不断改良细化,现演变为拥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强度分类。

如表3所示,日本在能量训练强度的分类更加细致、明确。这是日本在该项目大量科研投入工作的突出表现,通过对每一级强度进行跟踪实验,对每个强度对应的游距进行了具体要求,推测出每级强度所对应的训练项目,使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加的清楚训练强度的阈值范围。通过表3可以看出,日本强度等级比赛速度作为强度等级指标的依据,所对应训练以比赛速度进行换算和要求,发展不同能力的训练以不同距离的比赛速度进行具体要求。

2.4 澳大利亚游泳强度等级标准划分及应用

2012年伦敦奥运会游泳比赛,传统强队澳大利亚只夺1金,呈现整体下滑趋势,在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周期中,运动员整体表现呈锐升状态。澳大利亚作为游泳传统强国,在长距离项目上的优势一直得到各国认可,其强度训练体系的特点鲜明,澳大利亚备战亚特兰大奥运会时,无论短距离、中距离、长距离运动员,中低强度有氧训练都约占总量的40%,使其在长距离项目中取得显著成就。

由表4中不难发现,澳洲教练员对于训练的认知和理念,融合了其他国家训练理念并根据本国教练员的具体认知而发展成型,澳大利亚教练员非常重视最大摄氧量训练强度要求。以此为基础的训练使澳洲在长距离游泳项目训练中始终有良好的声誉,我国优秀长距离运动员孙杨、张琳等大多在澳洲进行训练并取得较好成绩。澳洲强度等级体系同样基于最好成绩的百分比进行换算,但是澳洲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动态变化更加灵活地设置强度区间,这样使教练员在训练中收放自如。

2.5 小 结

能量训练理论作为科学训练的指导依据,在国内、外游泳训练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中能量训练理论的应用远比想象复杂,训练的动态变化、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等因素都是影响具体训练效果的干扰项。能量训练理论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从生理和生化角度揭示了游泳训练的实质,如何准确划分和使用能量训练,美国、中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尚持有不同看法,各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能量分类表,为训练提供参考。

各国的游泳教练员都在寻找一种既能有效提高运动成绩,又能避免训练过度的方法,这种探求正在促进着游泳训练理论的发展。科学是多面体的体现,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但不断深入地研究只能会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在运动训练中,应有目的依据各能量代谢系统,安排不同的训练。如耐乳酸训练主要发展无氧糖酵解供能能力,是提高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方面;而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则应采用短距离或超短距离的最快速速度游。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现行游泳训练强度等级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作为依据进行划分和具体细化;能量训练分类各国侧重点不同,但是监控手段多以乳酸、心率作为监控指标;不同供能能力的训练需要不同训练距离、间歇时间、速度水平进行具体要求,具体量化还没有统一和准确的表达方式。

3.2 建 议

需要丰富和规范强度水平监控指标,增加相应更加便捷、直观的指标;急需解决具体强度要求量化的科学依据和具体操作方法。

[ 1 ] 陆一帆,方子龙,张亚东.游泳运动训练生理生化及运动医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 2 ] 李希明.近十年竞技游泳技术与训练理论的创新[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 115-117.

[ 3 ] 商艳军,姬光井.游泳运动员的能量供应与科学化训练的相关性探讨[ 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9(24).

[ 4 ] 陆一帆.游泳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及个性化训练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67.

[ 5 ] P.B.Laursen.Training for intense exercise performance∶ high-intensity or higji-volume train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in Sports,2010(20):1-10.

G861.1

A

1674-151X(2016)01-036-03

彭义(1980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游泳训练、教学,水中体能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6.01.017

猜你喜欢
乳酸教练员游泳
乳酸菌发酵生产D-/L-乳酸的研究进展
人在运动后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