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sCD40、同型半胱氨酸关系研究

2016-11-30 11:15杨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7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经皮胸痛

杨丽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与同型半胱氨酸、可溶性白细胞表面抗原40配体(sCD40)的关系。方法 11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因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均经临床检查, 确诊为冠心病。116例患者按照支架内再狭窄与否分为实验组(出现支架内再狭窄, n=31)与对照组(无支架内再狭窄, n=85), 对比两组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及相关性。结果 两组术后1周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 实验组同型半胱氨酸(25.2±1.3)μmol/L、sCD40(8.1±1.0)μg/L均高于对照组的(18.0±3.0)μmol/L、(2.8±0.6)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升高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子, 且两者呈正相关, 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关注。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同型半胱氨酸;可溶性白细胞表面抗原40配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54

在心血管疾病中, 冠心病是引起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当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已成为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最常用方法[2]。但PCI术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是一直困扰临床工作者的重大问题[3]。临床上大量实践表明, 同型半胱氨酸、可溶性白细胞表面抗原40配体(soluble leukocyte surface antigens 40 ligand)等指标在支架内再狭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11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因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支架内再狭窄与同型半胱氨酸、sCD40的关系,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因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冠心病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冠心病。116例患者按照支架内再狭窄出现与否分为实验组(出现支架内再狭窄, n=31)与对照组(无支架内再狭窄, n=85)。实验组患者中, 男14例, 女17例;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69.5±9.2)岁;18例合并高血压, 4例合并糖尿病, 2例有心肌梗死病史, 8例有冠心病家族史。对照组患者中, 男38例, 女47例;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68.0±8.9)岁;58例合并高血压, 9例合并糖尿病, 5例有心肌梗死病史, 24例有冠心病家族史。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 2 纳入标准 ①实施PCI的患者;②近1个月内未服用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药物, 如叶酸、维生素B6等。

1. 3 排除标准 ①含肾病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影响脂代谢疾病的患者;②含急慢性感染、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肝胆疾病的患者;③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他心脏疾病的患者。

1. 4 方法 在PCI术后1周及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比两个时间点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变化情况。

1. 5 支架内再狭窄判断标准[4]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植入节段管腔直径狭窄≥50%参考管腔直径, 则为支架内再狭窄。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1周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周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比较 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 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sCD40的相关性分析 实施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sCD40呈正相关(r=0.26, P<0.05)。

2. 4 两组患者的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因变量为是否出现支架内再狭窄, 以变量为同型半胱氨酸、sCD40引入方程。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与sCD40水平的提升, 会致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风险增加。见表3。

3 讨论

支架内再狭窄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可增加再次血运重建率、再次心肌梗死率及全因死亡率[5]。当前, 临床上尚未具体明确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病机制, 考虑与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等因素有关[6]。

有研究认为, 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提升, 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病理学改变有关, 比如促使血管内膜增厚、弹性纤维破坏等[7]。一旦出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会严重影响高血压病、缺血再灌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及预后。一般来说, 当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 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低。而当机体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提升, 且高出一定程度时, 会增加氧自由基的生成, 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且能对血管平滑肌增殖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 致使患者出现凝血系统异常, 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也提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与再狭窄有一定相关性。

此外, 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 炎症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D40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 通过对炎性信号通路CD40-CD40L的阻断, 能有效控制血管内炎症反应, 促使斑块纤维化程度提升, 达到稳定斑块的目的。而将同型半胱氨酸加入体外培养ECV304细胞中, 能促使CD40表达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同型半胱氨酸可以经由对炎性信号通路CD40-CD40L的激活, 充分发挥心血管损伤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术后1周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再发/术后6个月, 实验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 在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 sCD40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作为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此外, 同型半胱氨酸、sCD40呈正相关(r=0.26)。作者认为, 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提升, 其能对炎症反应进行激活, 从而提升sCD40水平。

综上所述,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同型半胱氨酸、sCD40水平升高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子, 且两者呈正相关, 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冬会.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及血管再狭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3):559-562.

[2] 潘春仰, 邱建平, 陆林, 等. 血清CTRP5水平与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5, 42(4): 273-277.

[3] 郑卫峰, 王晓阳, 张守彦, 等. H型高血压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 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1):88-90.

[4] 陈玉映, 胡允兆, 陈盈文, 等. 血清Hcy、sCD40L及LDL-C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新医学, 2012, 43(1):10-13.

[5] 潘春仰, 邱建平, 沈卫峰. 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0(6):341-344.

[6] 何文军, 黄家平, 莫翔, 等. 术前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性的Meta分析. 广西医学, 2013, 35(2):150-152.

[7] 陈涵, 王江友. 同型半胱氨酸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 24(3):145-148.

[收稿日期:2016-06-15]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经皮胸痛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在急性胆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怎样认识同型半胱氨酸过高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同型半胱氨酸究竟是什么
“三高”后的第四“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有些胸痛会猝死
胸痛未必都是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