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血浆置换对肝衰竭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2016-11-30 12:25祁迎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7期
关键词:血浆置换存活率影响因素

祁迎春

【摘要】 目的 总结肝衰竭治疗中施行人工肝血浆置换(PE)的疗效。方法 33例肝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内科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短期有效率为18.8%, 存活率为18.8%;治疗组短期有效率为88.2%, 存活率为70.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血清胆碱酯酶(CH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内科药物治疗联合人工肝PE, 可以明显提高肝衰竭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存活率, 是治疗各型肝衰竭的主要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肝衰竭;血浆置换;短期有效率;存活率;影响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110

在本院的肝衰竭的治疗中, 非生物型人工肝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等措施。抚顺市传染病医院对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7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人工肝PE治疗, 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筛选2014年4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33例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 诊断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女7例、男9例, 平均年龄(38.2±9.0)岁, 均为乙型肝炎, 其中同时伴有药物性肝损伤1例;治疗组女8例, 男9例, 平均年龄(40.1±9.1)岁, 均为乙型肝炎, 同时伴有药物性肝损伤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内科药物治疗, 所用药品涉及甘草酸制剂、促肝细胞生长素、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及人血白蛋白等, 并对肝性脑病、出血等并发症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工肝PE治疗。使用日本旭化成ACH-10徐缓式血液净化机, 首次置换前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单针双腔导管。治疗频率为3~5 d/次, 置换血浆3000 ml/次, 补充4%人血白蛋白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及血浆2000 ml, 血流量100 ml/min, 分离及补充置换液、血浆速度均为30 ml/min[2]。每次治疗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15 mg、10%葡萄糖注射液30 ml及10%葡萄糖酸钙30 ml, 并根据患者凝血状态给予肝素钠20~40 mg以抗凝, 术后给予肝素等量鱼精蛋白中和肝素[3]。为避免感染现象发生, 血浆置换完毕后还需应用抗生素, 且术毕还需用肝素进行封管操作[4]。每次血浆置换治疗前后都要取机体静脉血送检, 用以检查生化学指标。

1. 3 疗效判定标准 ①两组均在入院治疗15~20 d时进行短期疗效判定, 若患者腹胀、乏力、食欲不振及睡眠差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黄疸、腹水及肝性脑病等体征缓解、化验总胆红素下降10%~30%, 凝血酶原活动度上升为有效;上述症状无好转或加重、总胆红素无变化或上升、凝血酶原活动度无变化或下降为无效。②预后分为治愈、好转和死亡。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复常;好转:临床症状未完全消失, 肝功指标未完全恢复;死亡[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后, 对照组短期有效3例(18.8%);治愈3例(18.8%), 死亡13例, 存活率为18.8%;治疗组短期有效15例(88.2%);治愈5例(29.4%), 好转7例(41.2%), 死亡5例(29.4%), 存活率为70.6%。治疗组短期有效率及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

2. 2 对照组TBIL为(457.12±120.11)U/L, 治疗组为(239.1± 145.76)U/L;对照组ALT为(299.76±204.66)U/L, 治疗组为(101.76±54.33)U/L;对照组AST为(231.75±179.88)U/L, 治疗组为(89.99±68.12)U/L;对照组PTA为(43.75±8.66)%, 治疗组为(68.10±10.99)%;对照组CHE为(3390.11±1397.58)U/L, 治疗组为(5539.10±795.86)U/L;对照组ALB为(31.10±4.97)g/L, 治疗组为(37.00±3.96)g/L;对照组Cr指数为(65.23±40.11)μmol/L, 治疗组为(73.00±59.76)μmol/L, 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代谢器官, 其具有合成以及解毒作用, 这是其他器官所不能代替的, 若机体出现肝细胞损伤或大量坏死, 肝功能严重受损, 阻碍物质的合成、解毒以及生物转化作用, 致使机体出现免疫反应, 激发大量细胞毒性物质在体内的堆积, 导致恶性循环, 肝功能进一步受损。当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现象时, 临床上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重度黄疸、腹水、感染等。肝衰竭属于肝病临床中十分严重的一种疾病类型, 病情凶险且进展快, 有治疗难、发展快以及预后差等特征, 该病症的病死率约为60.0%左右[6]。临床治疗中主要有内科综合疗法、人工肝支持疗法、肝移植等治疗。内科综合疗法就是针对病因的对症支持治疗、并发症预防治疗, 但是药物无法有效清除机体内蓄积的细胞毒性物质, 无法阻断细胞毒性物质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 所以临床上采用单纯的药物内科疗法效果较差。肝移植则能明显提高肝衰竭的治愈率, 但是该方法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 如受体病情、肝源缺乏、医疗费用高等。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的治疗中得到应用, 其为肝衰竭患者康复带来希望。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非生物型人工肝、生物型人工肝、混合型人工肝, 非生物型人工肝主要包括血液透析、续页滤过、血液/血浆灌注、血浆置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在本研究中, 给予治疗组患者人工肝PE治疗, PE将患者血浆中的毒素、致病物质等分离出来, 弃去异常血浆, 将血细胞、其他保留成分以及与废弃等量的新鲜冰冻血浆或是含蛋白的置换液一起回输到患者体内, 获得肝脏解毒、合成等功能。另外, 该疗法在清除机体血浆中各种毒素、致病因子的基础上, 还能给患者补充蛋白质、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暂时弥补肝脏的部分功能, 迅速缓解肝脏内环境, 促进自体肝细胞的再生, 促使肝功能的逐渐恢复。而且给肝衰竭患者采用人工肝PE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 为患者行肝移植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甚至患者无需行肝移植术即可康复。本研究中治疗组患者给予人工肝PE治疗, 通过对患者身体中血氨、芳香族氨基酸及胆红素等有害物质进行充分清除, 并予以补充足量凝血因子以及白蛋白等成分, 从而促进肝细胞组织不断再生, 进一步改善肝衰竭患者疾病转归水平, 提升患者疗效及生存质量[7]。

本研究中, 治疗组较对照组其症状、体征及生化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对照组短期有效率为18.8%, 存活率为18.8%;治疗组短期有效率为88.2%, 存活率为70.6%(P<0.05)。除此以外, 治疗组接受治疗后, 其ALT、Cr、AST、ALB、TBIL、PTA以及CHE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将内科药物治疗联合人工肝PE, 可以明显提高肝衰竭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存活率, 是治疗各型肝衰竭的主要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肝病学分会.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40(6):324-329.

[2] 丛庆伟, 朱英.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医学与哲学, 2014(16):70-73.

[3] 董丹丹, 严佑琴. 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4, 30(10):1020-1022.

[4] 许煊, 余帮, 祝彬, 等. 血液净化(人工肝)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中华儿科杂志, 2014, 52(6):433-437.

[5] 游绍莉, 刘鸿凌, 荣义辉, 等.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初步探讨.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3, 29(9):685-688.

[6] 王向槐, 叶一农, 梁敏锋, 等.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7和IL-6的影响.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2, 28(10):756-759.

[7] 刘志红, 江建宁, 罗光汉, 等.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价人工肝支持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0, 26(6):91-93.

[收稿日期:2016-06-07]

猜你喜欢
血浆置换存活率影响因素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早期血浆置换对重症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血浆置换术联合口服微生态制剂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血浆置换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苗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幼虫和蛹最适贮存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