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巧工

2016-11-30 01:30中华古美术
收藏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饕餮青铜器青铜

中华古美术

中国古代青铜器,就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工艺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

青铜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而商周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此时的冶炼铸造技术可以说有了突发猛进的发展,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本文介绍些民间收藏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飨读者。

商代青铜器(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代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纹饰主体为兽面纹,以粗犷、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几乎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已有高浮雕的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纹饰的特色。

纹饰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商代晚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时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

/商代饕餮纹鬲鼎/

鬲鼎,又称分裆鼎,是鼎和鬲二者的结合。它的特点是器身底部作三分的圆弧形,类似鬲的分裆,而三足仍为圆柱形,与鬲作款足迥然有别。三柱足的鬲鼎具有特定的时代性,主要流行于殷墟三期至西周早期,时间比较短暂,数量相对较少。此器口沿外侈,立耳高耸,束颈,颈部饰三组兽面纹,每组以鼻梁为中线左右展开,兽目微突具有长方形眼眶,兽身表现为狭长的条纹,内填细密雷纹,表达形式抽象。腹部的三组大饕餮面,粗壮鼻梁,大圆目及目上部兽角状眼眉的刻画,极具震撼效果,有古朴感。在造型上,此鬲鼎分裆很高,柱足粗壮略外撇,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西周青铜器——

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铭文是西周器的重要特征。西周铸铭多具系年记事性质,成为编年分期研究西周铜器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又多可与古文献相互印证,字体则直接构成古文字研究的依据,故西周铭文对于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西周铭文的格式也独具特征,早期虽无规范统一的格式,但已明显比商代繁详,且有创制,如册命性质的铭文已经出现。穆王以后,册命记录增多,并渐成定式,一直流行到西周晚期,典型的册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右者、受册命者、册命辞、称扬辞、作器祝愿辞等内容。其中册命辞记述受封受赐的缘由和内容,成为了解西周封赏礼仪、官制和舆服等级制度的重要资料。

/西周饕餮纹方鼎/

方鼎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后十分罕见。此鼎口,腹作长方形,方唇,四柱足,中部及各角均有纵向扉棱一道。上腹饰夔龙纹,四壁以雷纹为地,中部以扉棱为鼻各饰大饕餮面一个,在宽壁一面的饕餮纹之两侧还装饰着侧身下探的夔龙纹,龙身粗短,裂口圆目。四足上部饰卷云纹,下接单垂叶纹,简单的纹饰烘托出作为主体纹饰的饕餮纹更生动突出。此方鼎上的饕餮纹,尽管也有弯曲的双角和凸起的圆目,但殷代饕餮纹的狰狞、恐怖,在其身上已大为减弱,是西周初期延续着殷商风格上开始产生的变化。

/西周双体龙纹提梁卣/

卣是盛酒或盛水器,基本形状为长颈,鼓腹,圈足。形态多样,有形、圆形、扁形、方形等,商至战国时期盛行。

此卣高领,垂腹,盖面隆起,盖顶有圈形捉手,颈部置弓形提梁,两肩各饰一圆雕兽首,与器两侧衔接处有环套合。兽首粗壮饱满,卷鼻,圆目,柱状角,鼻两侧饰卷云纹,角顶隆鼓饰涡纹。壶盖沿、颈部和圈足均饰有双体龙纹,以龙首为中心,躯体向两侧展开成弯曲条状,腹部是宽阔络带纹,将器腹两面共分为八大格,格内素面,十字交界处作菱形突起,是西周以后壶的常见式样。整器装饰简洁有力,造型和谐,形态优美。

/西周兽面纹簋/

簋是商周时期常见的一种盛食器,在青铜容器中,多与鼎配合使用。此器圆唇,侈口,深腹微鼓,高圈足,半环兽形双耳,耳下有钩状小珥。腹前后中饰竖凸棱纹,并以此作鼻,饰椭圆方目内卷角大兽面纹,尚有云雷纹衬地。圈足则饰以双夔龙对置的夔龙兽面纹,同样也是以雷纹衬地,内底铸有“伯□作宝簋”五字铭文。此器为西周早期习见的双耳圈足簋形式,尚保留浓厚的商代装饰风格。类似形制的簋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周早期兽面纹簋,收录于《商周青铜粢盛器特展图录》P35。

/商代饕餮纹高身/

,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平口扁唇,细颈广肩,肩部有饕餮纹饰,深腹,圈足,亦有饕餮纹饰,纹饰清晰明丽,技艺精巧,目雷纹穿插环绕于饕餮纹中,为其增色颇多。饕餮兽纹,阔口突目,愈显其贪婪,极具迫人之威。身高耸,在此类器物中亦是少数,因其形制规整,纹饰清晰繁美,为珍奇之品。

/商代饕餮蝉纹鼎/

此鼎敛口,折沿,立耳,鼓腹,圆底,三粗壮柱足。口沿下以云雷纹为地,六短扉为界,分为六区,每两区饰饕餮纹一组,腹部以云雷纹为地,排列着垂叶蝉纹,在三角形垂叶之蝉似蛹状,目与腹节明显,雕刻精细,形象逼真。柱足饰垂叶纹,与主体的垂叶蝉纹互相呼应。

蝉以其居高食露,清洁淡雅之态,自古就为人喜爱,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就曾出土一件圆雕的玉蝉。蝉纹是青铜器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动物装饰,最早出现在殷墟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主要装饰于鼎和爵上,有认为其象征“死而复生”之意。这件青铜鼎具宽厚立耳,粗壮柱足,给观者一种厚重、沉稳的感觉,包含有先周文化的遗存。

/西周凤纹提梁卣/

卣是专用于盛鬯所酿带有香味酒的祭器,在晚商和西周早期盛行,西周中期是卣流行的最后时期。

此器为椭圆形,鼓腹,圈足,隆盖,高直缘,盖顶有圈形捉手,两侧有角状突出物。颈部置兽首提梁,梁面饰夔龙纹。器腹上部前后各有一个浮雕兽首,在兽首两侧各饰一窄展式凤鸟纹。盖面及腹部前后饰大凤纹,凤作回顾状,凤头的长冠分为两枝,一枝垂于颈后,一枝卷曲头前,长尾分支下垂,并以雷纹为地,极工细。圈足饰一周斜角目云纹,为西周早期开始流行的纹饰。此卣通体以凤鸟纹装饰,形象富丽典雅,极具气派。从鸟纹的演变来看,商末周初的大鸟纹一般无前垂至地的大垂冠,西周中期流行对称回顾形排列的垂冠大凤鸟纹,此卣的主体装饰明显具西周中期特征。

/商代绳纹把提梁卣/

器体平面呈圆形,直口束颈,鼓腹圜底,高圈足。腹身两侧立有。卣腹颈部饰绳纹,下方及圈足平素无纹饰。此件青铜器纹饰华丽繁缛,诡秘奇异。该卣外形线条流畅,匀称秀美,布局规整严谨,纹饰流畅有力,层次分明,繁而不乱,堪为商代青铜酒器中的珍品。铜卣为盛酒器,肇端于商代早期,在商代晚期因其在祭祀、赏赐等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成为备受商代贵族重视的一种铜礼器,体量浑厚,形制多变,装饰华美,处处凝结着商代青铜艺术的最高水平。

/商代饕餮纹鼎/

鼎身呈长方形,立有双耳,鼎身有饕餮纹饰,四圆足托之。平唇外翻,下有夔龙纹饰,接以饕餮纹。饕餮造型逼真,风格诡丽神秘,兽目有珠,显其威严之色。鼎身四面皆有饕餮纹饰,造型手法一致。此饕餮纹鼎为商代之作,制作精妙,保存完好,形制大方庄重,极具其商代之庄严气息。饕餮纹有“通天地”、“通生死”、“驱鬼避邪”、“威猛、勇敢、公正”、“祭神”等象征之说。

/商代雷纹双耳盖觯/

觯,中国古代礼器,作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期,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圆腹,侈口,圈足。整件觯,顶盖整体有序雕刻雷纹,腹身颈部亦以不同纹饰相间雕刻,纹饰变化有序,鼓腹无纹,圈足亦有纹饰饰之,与整体呼应,足见工匠之巧心妙做。此器秉承商代觯之形制,颈出有雷纹双耳,器物保存完好,纹饰清晰精美,多重纹饰雕刻装饰,令其愈加独特高雅,庄重却不失灵气。

/西周爵杯(一对)/

青铜爵杯一对,酒具。包浆古雅,品相上佳,器形挺拔。口沿外撇,圆腹略深,溜口圆钝,杯尾轻盈。造型前仰后翘,杯耳上端浮雕兽首纹样。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为典型的三爵杯。

爵杯,古代饮酒器,也是我国青铜器中的一大类。史载,地位尊贵的人用爵,在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再后来“爵”就成了“爵位”的简称,“加官进爵”也就由此而来。爵杯在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寓意战胜困难,无往而不胜,加官进爵,欢庆胜利。

/西周饕餮纹爵杯(一对)/

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包浆醇厚,祖母绿锈色深入肌理,纹饰精美,整器椭圆体,口部一端为前伸的槽形流,流口宽厚,另一端为尖短状尾翼,流口及尾翼均上翘,近流根部的口沿设两较高的菌形顶柱,顶部有乳突,并饰涡纹。深腹圆底,器腹下设外撇的锥形三长足,腹部装饰饕餮纹,线条细腻清丽,回纹等装饰其细节之处,腹部一侧装半环形,利右手,上部饰兽首,与整体完美贴合。此品锈色光润、形制规整、造型匀称、纹饰华美,颇为珍贵。

/商代饕餮纹大鼎/

圆形饕餮纹大鼎,平唇阔口,立有双耳,下有鼓腹,三足以托。颈部有饕餮纹,纹饰简洁清丽,无繁缛之态,其简洁净素之气韵在商代青铜鼎中是为少见。鼓腹外凸,无纹饰,器物形制沉稳内敛,极具静雅之美。祖母绿锈色沁入青铜之中,令其静显悠然时光沉淀之美态。铭文:“《为黄孙子□,君□兽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

/商代三羊首饕餮纹瓿/

瓿是盛酒器,商代早期出现,晚商盛行。此器大口,圆肩,宽腹部近扁圆形,圈足微撇,足上部有三个小方孔。肩部均布三个卷角高浮雕羊首,颈部饰两度弦纹,另两度弦纹将腹部一分为二。上部三个羊首每个左右各饰一夔龙纹,下腹和圈足饰三组由两个对称夔纹构成的饕餮纹,主纹下以云雷纹衬地。

青铜瓿肩部置三个高浮雕的卷角羊首,是商代晚期瓿器上很常见的艺术形式,西周已经消失。此瓿形体稳重,羊首极具精神,与1985年西安市长安县杜陵出土的瓿形制基本相同,可参考《西安文物精华——青铜器》P84。

/商代火轮纹牛耳方/

,青铜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此器小口,盖上饰有火轮纹,广肩,肩部亦饰有火轮纹,两侧有牛形,牛首形态憨然可掬,深腹下敛,底有圈足。腹身下侧亦有牛首形穿鼻。整件器物形制庄重,风格凝练大方,既有大气庄重之感,亦不失精美细腻之风。锈色沁入铜身,令其愈加有岁月沉淀的美态,也为其素洁腹身增加自然斑驳之美。铭文“□作宗彝”。

/西周饕餮纹盖觯/

觯盖有顶柱呈菌状,有漩涡纹饰之,盖身有华美大气饕餮纹装饰于上。宽口平唇,颈部内收,鼓腹外凸,上下两组饕餮纹装饰其上,圈足有夔龙纹饰之,令其纹饰多变精美,极具西周青铜器之庄重形态。整件器物皆以饕餮纹为主要纹饰装饰其上,亦有目雷纹间于其中,为其增色。整件器物保存完好,锈色略有沁入纹饰之中,增其神秘之感,繁缛绮丽之纹饰足见工匠之精湛技艺。

/西周凤鸟纹钟/

西周凤鸟纹钟,做乐器之用,上有两组乳钉凸出,凤鸟纹饰于其间。呈瓦形,钟下阔内凹,有凤鸟纹。早期编钟,并未用以演奏完整的曲调,主要用以演奏旋律中的骨干音,以加强节奏,烘托气氛,诚如《国语·周语》中所说“钟不过以动声”、“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的情形。

/西周窃曲纹双耳盘/

西周窃曲纹双耳三足盘,胎体轻盈,青铜质地,铜锈斑驳,发色幽宁,极具上古之美。

盘,古代行沃盥之礼时的承水器,从倒出水来盥洗,以盘承接。此件青铜盘,敞口、浅腹、弧壁,腹外附贴耳,其下高束圈足。足面平齐规整。器身及圈足遍布粗犷的窃曲纹,纹饰凝练概略。整器将端庄稳重之造型与豪放古朴之纹饰,相得益彰,体现了强烈的地方性和富丽感,极为罕见,值得宝爱。

/西周晚期交龙纹方壶(一对)/

这对方壶形制、大小和纹饰均相同。器成椭方体,口、颈、腹、足皆扁方而圆角。盖甚高,修颈斜肩,腹垂鼓,圈足。盖面饰交龙纹,颈部两侧有龙首衔环耳,盖之圈顶,颈腹之际和圈足各饰三道凸弦纹,盖沿饰窃曲纹,颈饰波曲纹,其峰顶与峰底短平,峰间夹以眉目状纹。腹部正背面及两侧饰交龙纹,数条身躯相交的龙纹回旋婉转,相互缠绕,四个单元的图案采取轴对称形式,整体装饰效果华丽流畅,疏密得当,造型恢弘大气,铸工精湛。(未完待续)(责编:韩珊珊)

猜你喜欢
饕餮青铜器青铜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它就是饕餮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五月星空的饕餮盛宴
饕餮一夏 珍馐巡礼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苦难,使我们更坚强——读《青铜葵花》有感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