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

2016-12-01 02:07倪焕娟
河北医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心肺血气康复

倪焕娟,杨 喆

(1.四川省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四川 攀枝花 617000

2.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 阳 712000)

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研究

倪焕娟1,杨 喆2

(1.四川省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四川 攀枝花 617000

2.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 阳 712000)

目的:研究急诊护理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进行心肺复苏后的102例患者予以回顾分析,对照组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行急诊护理,对比两组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心理状态评分、血气指标水平及预后NIHSS、GCS评分均比对照组优,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理能够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及预后康复质量,值得推广。

急诊护理; 心肺复苏; 心理状态; 康复质量

本研究对于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已选定的进行心肺复苏后的102例患者分别行常规性和急诊护理方案效果予以回顾性地分析,现将详细内容作如下报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性资料: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 年5月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后的102例患者予以回顾性地分析,按照护理时所用不同护理方案分成对照组(45例)及观察组(57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5:20,年龄20~66岁,平均(40.02±3.27)岁,致病缘由:8例一氧化碳中毒,6例电击伤,31例急性心肌梗死;观察组男女比例30:27,年龄20~65岁,平均(40.01±3.25)岁,致病缘由:12例一氧化碳中毒,8例电击伤,37例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性别、年龄与致病原由等基线资料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者纳入。排除标准:将并发昏迷、精神病与严重感染者排除。

2 方 法

2.1 常规和急诊护理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包括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予以密切观察与监测,严格按照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合理安排患者作息,且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予以给氧护理,维持适宜体温。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急诊护理,①强化脑部复苏与心电监护:护理人员于患者心肺复苏完成之后借助湿毛巾对其颈部、额头等部位进行湿敷,将室内温度调整为18~20℃,使患者脑部发生再灌注损伤状况减轻;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增加巡视频率与次数,并予以相应处理。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积极主动和患者沟通,了解其内心压力来源,予以心理支持,及时疏导其不良心理情绪,且耐心介绍医疗相关技术与列举既往成功案例,通过播放音乐等形式缓解患者负性心理。③气道护理:护理人员于气管插管是严格按照无菌化执行,加强患者气道护理,可借助胶带将插管近端固定,对胶带予以定期更换,且确保患者气管湿化状态与充分借助低压气囊,于吸痰前先吸氧。

2.2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观察及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预后康复质量情况。参照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判患者心理状态,≥53分提示存在焦虑及抑郁心理[1]。按照美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判患者预后康复质量,前者0~3分,得分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成反比;后者满分15分,得分和患者昏迷状况成反比[2]。

2.3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22.0软件分析,正态计量资料用(±s)形式表示,两组正态计量数据组间、组内对比借助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用n(%)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对比借助检验,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时P<0.05。

3 结 果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s,分)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AS SDS对照组 45  护理前 60.50±6.58 58.30±4.72护理后 50.40±5.76a 48.18±3.13a aP  <0.05  <0.05 t 7.7477 11.9867观察组 57  护理前 60.48±6.59 58.31±4.71护理后 30.76±5.00ab 26.08±2.06ab aP  <0.05  <0.05 t 12.7287 47.3334 bP  <0.05  <0.05 t 18.4169 42.8567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对比(±s,mmHg)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对比(±s,mmHg)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PaO2 PaCO2对照组 45  护理前 81.50±4.63 56.86±4.29护理后 89.28±4.68a 43.50±4.20a aP  <0.05  <0.05 t 7.9277 14.9278观察组 57  护理前 81.51±4.64 56.85±4.28护理后 96.47±4.94ab 31.43±4.01ab aP  <0.05  <0.05 t 16.6650 32.7223 bP  <0.05  <0.05 t 7.4691 14.7819

3.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改善效果均比护理前优,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30.76±5.00)分较对照组(50.40±5.76)分优,SDS评分(26.08±2.06)分较对照组(48.18±3.13)分优,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 两组护理前后血气指标对比:观察组护理后PaO2、PaCO2水平改善效果均比护理前和对照组优,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3 两组预后康复质量对比: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0.20±0.02)分、GCS评分(11.45±3.30)分均比对照组(2.32±0.15)分、(6.30±2.25)分优,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康复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预后康复质量对比(±s,分)

注:和对照组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NIHSS评分 GCS评分对照组 45 2.32±0.15 6.30±2.25观察组 57 0.20±0.02a 11.45±3.30a aP  <0.05  <0.05 t 105.6582 8.9503

4 讨 论

心肺复苏属于急诊科救治心跳骤停者重要措施,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患者脑细胞进行挽救,以防止发生缺氧坏死;临床对危重症患者及时实施心肺复苏能够降低致残致死概率,保障患者安全,且复苏后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对提高护理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3]。

两组未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之前,考虑患者对复苏情况担忧,易产生负性心理;观察组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对其内心压力来源加以了解,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及支持,对其不良心理情绪加以疏导,有利于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者压力减轻与保持良好心态,促进不良心理情绪改善[4]。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医院医疗技术及举例以往康复成功案例,且充分利用音乐放松法,能够增强患者信心,减少不必要担忧,改善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30.76±5.00)分较对照组(50.40±5.76)分优,SDS评分(26.08±2.06)分较对照组(48.18±3.13)分优,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提示: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效果满意,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

两组未实施相应护理措施以前,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改善甚至加重,导致机体血气指标和预后差。观察组护理人员利用湿毛巾对患者颈部、额头等部位予以湿敷,严格把握室内温度,可使其脑氧代谢概率降低,减轻脑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护理人员重视患者心电监护护理,加大巡视力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促进患者血气指标改善。护理人员注重对患者气道进行护理,执行无菌化操作,充分利用胶带将插管近端固定,能够防止患者咬扁导管,减轻昏迷状况;对胶带加以定期更换,合理使用低压气囊,可对患者胃内容物返流起到预防作用,从而取得良好护理效果,减轻患者昏迷情况与促进神经功能改善,提高患者预后康复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PaO2、PaCO2水平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均比对照组优,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0.20±0.02)分、GCS评分(11.45 ±3.30)分均比对照组(2.32±0.15)分、(6.30±2.25)分优,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提示: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与预后康复质量,减轻患者昏迷状况与提高神经功能。基于受外部环境及样本例数等因素影响,有关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状况,需临床深入研究加以验证补充。

[1]刘燕.重症急诊患者心理护理应用重要性的研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7):86~88.

[2]伍琼珍,杨慧茹,王小霞.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效果评价[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9):1320~1322.

[3]周秀花,周灵芝,乔建红.团队复苏护理在心肺复苏溶栓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7):53~54.

[4]王海花.中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理护理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4):135~136,140.

Influ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on Psychological State Blood Gas Index and Prognosis Recovery Quality of Patients b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NI Huanjuan,et 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anzhihua College,Sichuan Panzhihua617000,China)

Objective: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on psychological state,blood gas index and prognosis recovery quality of patients b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Methods:The data of 102 patients b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emergency nursing.The psychological state,blood gas index and prognosis recovery quality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The psychological state score,blood gas index level and prognosis NIHSS and GC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Emergency nursing can improve psychological state,blood gas index and prognosis recovery quality of patients b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Emergency nurs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sychological state; Recovery quality

1006-6233(2016)10-1711-03

A【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10.055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项目资助,(编号:130343)

杨 喆

猜你喜欢
心肺血气康复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两种不同方式供氧对新入高原某部官兵血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