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健

2016-12-01 06:49
艺术沙龙 2016年3期
关键词:画法沙龙中国画

梁 健

Liang Jian

1980年出生,山西临汾人。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外出写生对于绘画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绘画作品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写生,并且写生能力也是一个画家基本素质的体现。

《艺术沙龙》: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梁 健:如果给我选择的机会,我还是选择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开放包容。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网络、画展等很多形式了解到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的艺术信息,这样使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不同领域的信息,从而使我们的作品也出现了更多的可能。

我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就很满足,每天料理一些家里的事之外,剩下的时间基本上就是集中在教学和创作。

《艺术沙龙》:你怎样理解绘画成功与天才的关系?

梁 健: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同绘画的成功与才气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勤奋是必不可少的。

画画的人很多,但是能画出来的人很少。很多时候画画其实是一人修养、才气的体现。我对才气的理解就是有没有悟性。具备这种与生俱来的素质,那么就能够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踏出前所未有的足迹,未来的道路才能继续向前延伸。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你有什么看法?

梁 健:首先我对中国画创作的题材有自己的看法,就是与时代的衔接问题。这种衔接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的,画别人未画过的内容,就容易成功。这就需要一个画家有着独特的眼光和感知,体味着身边的生活。明清时期,画家多出于江南,江南人画江南山水,后代很难突破前代,也是明清绘画陈陈相因的原因之一。无数画家学倪云林,唯弘仁成就突出,就因为弘仁学倪云林的画,而去画黄山。黄山以前无人画过,其高峰峻岭,花岗岩石组成的山峰,和倪云林所画的太湖风光完全不类。所画的对象不同,画面的构图意境自是不同,而且用倪云林的画法去画黄山,自然不够,很多地方就必须自创。画法有异,内容不同,风格面目也就不同。所以弘仁成功了,成为黄山派的领袖。

石鲁的成功,主要在于他画黄土高原。历史上没有画黄土高原的画家,而石鲁画了,其画中风光、意境、气势以及给人的各种感受和其他画家不同,所以他的画特别引人注意。因为以前无人画黄土高原,也就无现成的画法可供借鉴,他必须面对黄土高原自己独创一套画法,于是他成功了。

从上面的画家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绘画的题材、内容对画家创作的重大意义。一个新的题材可以承载你对传统的继承,也可以使你对传统有所发展与发现,使画家在自己已有的传统技法上创出新的表现方法。

《艺术沙龙》:对于中西界限、画种间的界限,你的态度是什么?

梁 健:当代对西画的引进与吸收,我认为和上面所说的创新与发现新的表现内容是一个道理。我们学习西方的一些东西无非也就是为了发展中国画,注入一些新的东西,只要有道理、有意义,这是可以赞成的。但不等于照搬,如果事事以西方为准则那问题就严重了。正如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中,“和”就是学习和吸收,但最终要“不同”。“和而不同”者兴,“同而不和”者亡。“和而不同”就是通过互相学习后,求大异存小同。“同而不和”就是完全照搬,完全相同,包括存大同求小异。我们国家在唐代之前,一直按照孔子“和而不同”去做的,所以在唐代之前一直是强大的、发展的。宋代人言必求同,动辄曰:“祖宗之法不可变”。朱熹更提倡“同而不和”。自宋代始,我们的国家就衰弱退化了。艺术也是如此,如完全同于别人,也就是“同而不和”,那必然退化,变别国的殖民艺术了。中西艺术不同,“和而不同”正好发展,如果西方有什么艺术,东方就照搬,完全同于西方,变东方艺术为西方艺术的殖民艺术,“同而不和”必然导致艺术的退化。所以说,“和”首先是学习,但不是什么都学,更不是什么都照搬,否则又“同”了。还是前面所说的,“和”最终要“不同”,如是才能发展。从古到今来看既要注重思想意识、品格、心胸的涵养,也要注意感受生活,在艺术上有所创新。

《艺术沙龙》:你有自己的独立画室吗?你理想的创作环境是怎样的?

梁 健:有自己的独立画室。我对理想中的创作环境其实要求并不高,面积不用太大,够用就好。环境要求不高,安静就可以。其实我特享受能住在画室的感觉。看着自己的作品入睡,醒来也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这种状态是我最享受的,并且每时每刻都能审视自己的作品,发现问题或有新的想法提笔就画。

《艺术沙龙》:你经常外出写生吗?你认为写生重要吗?

梁 健:外出写生对于绘画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绘画作品的创作灵感多来源于写生,并且写生能力也是一个画家基本素质的体现。我的《风尘》系列、人物创作素材基本上也都来自于外出写生和艺术考察。看得多了,想法自然也就多了。

《艺术沙龙》:经常读哪些书?对绘画有影响吗?

梁 健:我个人看书比较杂。首先作为画中国画的我觉得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要有一个较深的了解才行,那么这就需要通过阅读去充实自己,因涉及的书籍方面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还有西方有影响力的画家作品集、传记都是我喜欢看的,且不仅仅局限于绘画,有很多雕塑、综合媒材、当代艺术的很多资料讯息我都很乐于接触。我的书架里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书籍都是非中国画类的,其中还有很多中国民间艺术的资料,其中有《中国美术馆藏皮影艺术珍品》《民间木雕艺术鉴赏》《中华门墩艺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大观》《民间石狮》……

我近期的作品《候》系列、《风尘》系列基本都取材于民间石刻艺术与传统古建筑艺术,再以中国水墨的形式加以表现。这些创作的最初思路就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没有对民间艺术的关注、研习,是很难创作出这系列作品的。

还有就是一些艺术家的文集,也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书。从古至今有很多的画家将自己所学之经验记录下来,这些资料都是非常宝贵的,这些文集都凝聚了每一位画家毕生的心血,谈得真诚,说得深入,对我的学习有所助益。

无题 46cm × 68cm 2014年

无题 46cm × 68cm 2014年

风尘系列之拴马桩 200cm × 68cm × 3 2013年

十字口 200cm × 200cm 2014年

冬至(左) 136cm × 68cm 2014年

候系列之七(右) 136cm × 68cm 2016年

候系列之一 136cm × 68cm 2014年

候系列之五 136cm × 68cm 2014年

候系列之六 136cm × 68cm 2014年

猜你喜欢
画法沙龙中国画
MISTY LIGHT美发沙龙
鳄鱼的画法
中国画
MS·CHIC美发沙龙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分享、交流、探讨“CIT2019沙龙”成功举办
Blue Mist美发沙龙
水禽的画法(六)
夜景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