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探究

2016-12-01 15:16张洋
智富时代 2016年12期
关键词:内审管理体系责任

张洋

【摘 要】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预算管理已成为企业落实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风险控制,提高运行效率普遍采用的方法。笔者就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从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框架和管理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以供借鉴。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

预算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一个企业的运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旧有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模式的制约下,全面预算管理往往难以发挥效用。由此,构建高效规范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和运行良好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框架

全面预算的管理组织是企业施行全面预算的主体,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管理层和执行层。

管理层主要指的是公司的董事会和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预算的决策和统筹管理。管理层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以及各职能部门汇报的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方案。

执行层指的是公司的执行机构,也是预算目标的责任中心,负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各执行机构之间相互协调,高效运转,从而保证预算的落实。同时,预算管理的责任中心由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费用中心构成。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享有最高的决策权和承担最高的责任,既对成本利润负责,又对投资效果负责。企业应当重视财务与经营预算,以整体为投资中心,根据投资预算,编制财务数据表。利润中心是既对成本负责又对收入和利润负责的中心,有着相对独立的收入和生产经营决策权。企业通过以前年度的实际收入,预测未来可获得的收入,对各项利润指标进行预估。成本费用中心是对成本和费用承担控制,考核责任的中心,能够有效的控制生产成本。

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需要从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考核四个方面着手,针对每一个环节改进优化,切实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指导作用。

(一)优化全面预算的编制

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当结合企业的生产特点,遵循平衡综合,量入为出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立体式结构,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流程。同时,预算编制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第一,以战略为导向,预算与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相衔接。确立预算目标应以战略目标为基础,从财务角度对企业经营目标进行细化。第二,从业务部门着手预算,财务部门统筹。财务部门重视由全面预算管理来配置资源,业务部门则强调资源的索取,所以,企业要注重从业务维度编制预算,加强财务预算与业务之间的联系,打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壁垒,进一步融合预算的价值量与业务指标。借此协调预算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目标冲突,提高预算编制的参与度,保证编制的科学性和精益性。第三,灵活权变选择,采用科学多元化的预算编制方式。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以及预算的项目,选择不同的预算方法,各种预算方法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比如固定预算法,弹性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等,尽可能提供较为准确的预算数据,实现编制的精细化,更好地指导企业运行。在预算周期的选择上,综合考虑市场,业务,企业特性,管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缩短预算周期,能够保证预算的准确性,但也不能盲目制定过短的预算周期,会导致预算编制成本的大幅提升。

(二)管控全面预算的执行

预算的执行是预算管理体系的至关重要的环节,高效的预算执行是完成预算目标的保障。预算方案经审批层层下达后,由各部门贯彻执行预算,各责任主体落实预算任务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为了保证预算的执行,必须要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

在预算的制度控制方面,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责任分工方面。为方便对各个岗位的监督和管理,企业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制度。只有各岗位的职工了解自身的职责与权限,方能使企业的预算方案得以贯彻落实。二是授权审批方面。企业必须健全预算执行授权审批制度,通过事先划定权限的方法,对预算内、超预算、预算外等情况的审批流程分别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保证所有的活动都在预算控制范围内实施,避免预算执行随意的现象出现,提高预算执行的刚性与严肃性。作为关键的预算资源划拨的把控环节,企业实施完善的预算执行审批制度不仅能在源头上控制各项预算资源的分配,还能有效管控不同管理岗位的权限。三是信息反馈方面。作为管理控制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过程控制,注重及时纠偏。因此,企业应当摒弃预算编制至上的错误观念,借助预算报告反馈体系,保证预算执行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到相关部门,便于管理部门清楚预算执行情况,从而加强对预算执行状况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算反馈报告体系通常由常规预算报告、重点事项披露报告和突发事件紧急报告三部分构成,完成对预算结果的反馈、分析和沟通。

除了制度控制外,企业还应当注重会计控制工作,风险控制和内审控制。会计控制是指准确真实地记录与核算各项业务的信息,以便于对照预算与实际的差异,及时调整经营方案。风险控制通过借助风险管理工具,对预算的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和防范,根据预算偏离程度设置不同的风险等级,确定预警范围,严密地监控预算偏差,合理地防范了风险。内审控制必须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断提高内审团队的素质和水平,确保内审结果的真实准确性。

(三)调整全面预算方案

由于企业始终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一些动态因素,包括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环境,国家制度体系以及自然环境,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这时,如果按照原定的预算方案执行,可能会对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根据动态因素对预算方案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保证预算对运营的效力。当然,预算的调整也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各责任主体定期审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与实际情况的偏差,如果有需要调整的部分,需要向上级提出调整预算的申请,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提交董事会决议,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依照程序进行预算调整,有利于预算管理的有效监管,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缩小预算与实际情况的偏差。

(四)完善全面预算考评

企业应当完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实现奖罚分明的预算考核。企业首先应明确考核的主体,以责任中心的划分为基础,展开预算考评工作,选择以业绩或实际偏离为导向的预算绩效考评。根据经济增加值等关键指标,针对不同的责任主体设置考评标准,建立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对预算偏差率的考核。企业在考评之前对考评信息进行全面的汇总,以提升后续考核环节的运作效率。在实施考评时,企业要对比分析考评的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差异及原因,如若是大环境产生的非人力可控的因素,要从企业整体考虑应对措施;如若是公司自身的人为因素,要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分析其工作方式等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并将考评结果与责任主体的经济利益挂钩,提高责任主体对预算执行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必须建立规范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和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依照细致的预算流程,编制预算方案,确定合理的预算期限,控制预算的执行,适时调整预算,完善预算的考核,实现企业的利润创造目标。

【参考文献】

[1] 郝春雨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循环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6年第8期

[2] 许诺中小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推行与实践 [J].财会通讯,2015年第11期

[3] 池国华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若干认识[J]. 财务与会计 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内审管理体系责任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