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花儿曲令风格的了解与演唱特点

2016-12-06 02:50马清华青海省海东市群艺馆张莲葵青海省师范大学
民族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撒拉族循化颤音

■马清华(青海省海东市群艺馆) 张莲葵(青海省师范大学)

撒拉族花儿曲令风格的了解与演唱特点

■马清华(青海省海东市群艺馆) 张莲葵(青海省师范大学)

一个民族民歌风格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这个民族的渊源历史、地理环境、语言、宗教信仰、文化审美、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因。撒拉族花儿在河湟花儿中独具一格,有着与其他花儿曲令不同的特点;撒拉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当中的一员,主要居住在青海省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人民自称“撒拉尔”,简称“撤拉”而得名。传说撒鲁尔即乌古斯汗之孙,塔黑汗之长子,游牧在伊利河一带,后西迁中亚。据记载,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撒拉族先民于700前其祖先尕勒莽,与部落王有分歧后遂率其部众,约170户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徙,牵着白骆驼,驮着家乡的水、土,带着珍贵的手抄本《古兰经》,一路向东,经过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甘肃武威)到宁夏,有朝东南走天水,再转而向西南折回洮州(现甘肃临潭)、黑错(今称合作,甘肃甘南州府驻地),从拉卜楞进入而屯驻循化,经过长时间的艰辛跋涉,有一夜尕勒莽醒来发现两峰白骆驼化为石头,再也无法前行,就此停下了脚步定居下来,后来据说在石头骆驼的旁边生出一泓清泉,名曰骆驼泉。尕勒莽一行先在街子安家,后到明嘉靖二十六年人口已经发展到2000户,1990年人口普查撒拉族人口60813人。

撒拉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最早为逊尼派,信奉的经典为《古兰经》,有着伊斯兰教特有的五大信。撒拉族带着中亚的文化,与循化县多民族杂居。中亚在今天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5国,中亚五国与阿富汗及附近地带,历史上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相对对立的历史文化单元,它是一个穆斯林文化区。从历史来看,部族迁移融合与宗教文化的传播构成一部极其复杂的画卷。撒拉族在循化街子上定居后,与这里的汉族、回族、藏族等多民族杂居,和睦相处,互相学习,深受游牧文明、狩猎文化与宗教文化、农耕文明的影响,为撒拉族多元文化的吸收打下了基础,在历史上藏族、蒙古族、土族,包括回族等在内的许多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游牧文化,游牧文化大多数都与狩猎经济、狩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据记载青藏高原早期文化中的游牧文化兴起了三大部落联盟:象雄(也称羊同)、吐蕃和苏毗。史书记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1];苏毗:“气候多寒,以射猎为业。出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循化地区的藏族与整个青海地区的藏族一脉相承,是这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结果,据记载主要来源是吐蕃军队及其后裔定居循化,传经宏法定居异地成为循化永久居民,留居的蒙古族和屯兵的汉族等融合与循化汉族,现在藏族人口大约23958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3.8%,俗称撒拉族与“番回杂处”,回族大约于明清,以传教、实边、经商贸易、避难等定居于积石镇,线尕拉、沙坝塘等地,信仰伊斯兰教。撒拉族约占全县人口的61%,汉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9%。所以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来自中亚的撒拉族先民,受到中亚音乐文化、

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再者就是农耕文明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影响,青海高原辖内有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如喇家遗址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等。从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证明,青海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诸多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撒拉族文化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文化的烙印深深地种植于撒拉族音乐。

■撒拉族花儿曲令的风格把握与演唱

1.撒拉族花儿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语言特色

撒拉族曲令它的风格与其音乐特征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与其语言也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它是花儿中颇具特色的曲令之一,流传较广有三花嫂令,大眼睛令,无屯令,孟达令,撒拉令等,它在花儿曲令中独具风格,成为典型,具有鲜明地域性标志的民歌。撒拉族先民来自中亚,中亚属于于伊斯兰文化,采用七声音阶,中亚的阿拉伯古典音乐用二十四平均律的音阶,其音乐风格柔和、持重,距今近千年的历史对撒拉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撒拉族花儿是以乐段作为结构的基础,但在此基础上又有其较为特别的地方,其结构的发展较为自由,出现衬词,甚至于衬句较多,根据歌词表达所需扩充结构。用这种扩充了的乐段结构去表达歌词抒发的情感,音阶调式以五声羽调式为为多,旋律的抒情性较强,羽调式色彩浓郁。还有四声徵调式既徵,羽,宫,商组成,五声徵调式徵,羽,宫,商,角五个音组成;如谱例:

请看谱例1这是一首流传循化的撒拉令,调式为羽调式,节奏与节拍是3/8,5/8,有时候由于歌词内容表达所需会做自由延长,或者休止处理。这首曲令音乐一开始36是延长在6上,在实际演唱中6有装饰音处理,比较自由,四度跳进后切分到同度6,这里是受语言的影响较多。歌词大意;“刀枪矛子甭害怕,没犯法,九龙的口里站下;尕妹是宫灯阿哥是蜡,大堂上挂,红灯的口儿里把蜡照下”。这是一首六句是花儿,这里为了便于歌唱加了衬字,哟,者,呀这是花儿的又一特点,这里的“甭”读作“bo”,这里的衬词“哎西”是撒拉族口语中常用的语气助词,这里的“站下”实际读作“zhanha”,照下,读作“zhaoha”。这里每个字的读音,都为演唱曲令打下了基础。下面这是一首流传在循化的《孟达令》,是因为孟达乡地方而得名,当时主要流传在孟达一带,现如今有一定演唱功底的歌手才能演唱此曲令。

如谱例:

它的音乐节奏比前一首花儿更加自由,是一首羽调式花儿,曲令一开始用了比较自由的序进入,从角音开始,音乐缠绕密集,开阔,3536以后,宫与商音的级进,这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曲令。节奏节拍在实际演唱中较为自由,顿疏处理,每一位歌手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歌词大意:“前川后川川套川,下川里驮来了果子,你唱的舌焦口又干,尕妹妹润上个嗓子。”这是一首四句是花儿,这里的衬字嘛了、呀是为了在演唱时便于声音的过渡,进而口语化,这些衬词、衬句,对花儿曲令的演唱特色都造成了影响。下面是一首《阿哥的悄悄话》由黄荣恩老师改编,继承了撒拉族花儿的典型风格。请看谱例3这首花儿是商调式,节奏自由,3/4、4/4复合拍子。实际演唱中为撒版,歌者可以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歌词的理解进行处理。这首花儿从音乐、语言、音乐调式等方面体现了撒拉族花儿的浓郁风格。歌词大意:“拉扎山上的烟瘴大,伊玛目河沿的水大,阿哥说下的悄悄话,艳姑的心里记下。”这里衬词非常有特色,哦个、耶哎、呀儿呀、啊者个,为旋律赋予了色彩。拉扎山上的烟瘴大:烟瘴在青海方言中指氧气稀薄,海拔高。伊玛目河沿:伊玛目是阿拉伯语,指有知识、有威望的领拜人,有领袖、师表、表率、楷模等意思。伊玛目河沿:这里指的是循化境内的黄河,即母亲河。阿哥说给的悄悄话:“说给的”这里也可读作“shuohadi”的悄悄话。艳姑,是撒拉语,指年轻的已婚女子。记下,读作“jiha”。

演唱撒拉族曲令,必须把握以上音乐特点形态和语言特点,了解它的民族文化、历史。撒拉族以汉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工具,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撒拉语划归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族,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语言,与维吾尔族、哈萨克土库曼等语言同属于黏着语类型。通过以上谱例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在撒拉族曲令中的意义。撒拉族在自己母语的基础上吸收糅合进了阿拉伯语、波斯语、汉、藏、蒙等语言成分,所以对撒拉族音乐形成了影响。撒拉族文化中离不开宗教文化,离不开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这里的人民遵循着自然规律,感恩自然,热爱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又不失秀丽。其民歌声音穿山谷,越草原,用心歌唱,感魂动魄,气息绵长,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用声又要柔和持重,追求声音的自然。

2.以青海地方汉语为基础,以撒拉族汉语言为特色,在长音上以颤音为主,倚音为辅的装饰音。拉扎哟山上,这里扎读作“za”,气息平稳,用直声起音,气息控制,用仓音唱法,即满口腔,以真声为主,加颤音,从“哦个”山上呀,加装饰音、加小颤音韵尾、加下滑音,衬词开始声音过渡到仓尖音状态,声音过渡自然。呀儿呀烟瘴长大,润腔声音要柔和叙述下滑音清楚细腻委婉。“哎啊者个伊玛目河沿的水大,哎”,加后倚音下滑音处理,用颤音、尖仓音结合唱法。三连音圆润饱满,咬字吐词清楚,河沿二字处要疏一些可用无限延长气息连着,或附点音,用尖仓音

结合法。

“阿哥呀(哦个)说给的(呀儿呀悄悄话,(哎啊者个)艳姑的心儿里记下。哎哟,哦个艳姑的心儿里记呀下。这里“哎啊者个”,“哦个”,是撒拉族特有的汉语言特色,在曲令中举足轻重,演唱时保持持重、深远,用叹气法,气息控制,用直声、颤音、倚音由近到远,深情、秀丽端庄,休止符处理自然,结束句下滑音加语气助词,完整的曲终。这首花儿演唱的时候非常吃功夫,衬字、衬词、衬句处理巧妙而有味道。

3.润腔以藏族民歌风为主,气息以持重柔和为主线。撒拉族花儿吸纳周边民族音乐文化,加之民族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审美以及所处地理环境,撒拉族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循化县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居住大部分为藏族、撒拉族,由于杂居,两种文化融合变成了自然。这里的撒拉族既会说汉语又会说撒拉语,还会说藏语,所以撒拉族花儿的风格中自然在润腔中吸收了藏民族民歌拉伊的一些用声风格,又受到撒拉族母语的影响,使得撒拉族花儿有鲜明的个性与地域文化风格,又有着花儿的普遍特性。请看谱例(2)孟达令,音乐一开始自由从角音开始,从“哎”,自由延长后进入密集的8连音,5连音这里藏族山歌的颤音、擞音,高位置头声音色明亮自然、婉转,用藏民歌“拉伊”润腔,强调藏族酒曲勒和山歌“拉伊”的风格,呼气的支撑,抒发情感自然朴实,用擞音,尤其是用喉头颤动而产生的明亮饱满清晰装饰音形成独特的艺术韵味,婉转而抒情,声音上更注重横向的支持,共鸣腔体控制小,位置高,声音灵活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长颤音与小颤音在不同音乐位置的结合使用。紧接着唱到“前川(嘛)颤音密度小,长颤音,后川的(哎哟)加小颤音,如同小花腔,在男声里出现十分的有色彩。川套了川,哎西川套了川(呗来)加颤音,下川里哟,驮来了果呀子。这里休止符的处理感情表达自然,密顿疏连,进行音色对比的合理应用使得咬字吐字十分清楚而生动,仓尖音结合无痕迹,贯通舒展。颤音的应用上十分讲究,小颤音与大颤音的不同应用为花儿唱腔添彩,正个曲令持重而不失幽默、不失秀丽,音色辽阔。

4.以仓音为主,以上我们看到仓音用得最多,是撒拉族曲令的特点。仓音以真声为主,在民间又称为平音,“满口腔”,咬字吐字自然、厚实、柔和、苍劲等表现力,主要以胸腔共鸣和口腔共鸣、鼻咽腔共鸣为主,它的支持点更注重于横向,声音感人自然。

5.仓尖音,多用于高音区,并且结合无缝声音自然。仓尖音也称为尖仓音,就是以真声为主结合假声,组合鼻咽腔、头腔、口咽腔、胸腔等共鸣合音,以情带声,声音有穿透力,在民间支持点的应用因人而异,每个歌手都有自己的方法,尤其是老歌手,用声技巧得心应手,在音色上、音量方面都会产生一些对比。

6.尖音,是花儿唱腔审美中独特的声腔。尖音就是以假声为主,多为男声所用,声带局部振动,熟练应用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使得声音有穿透力,送的远,声音自然气息控制好,力度适中,灵活,高亢明亮,有亲和力,老百姓喜欢。歌者能掌握此技巧,除了声音本质好,而且用丹田之气控制声音、共鸣腔体的能力要强,腔体控制较小,气息绵长而集中,声音有点虚,显现了高原山区的山歌特点,真是应了花儿的山歌声音审美要求。

7.哭腔音,也叫吸气音,民间称谓“吸气拉腔”。用于表达悲伤、苦难的感情。就是哭诉中的抽泣,有声无字,气息快而深,就像常说的“闻花”式呼吸法和叹气法、落音等交替使用。

8.叠腔音,是增加色彩的又一技巧,与其他技巧结合使用。就是歌手在花儿演唱中,在长音处,声带边缘连续振动,像小绵羊发出的声音,通常会在颤音前后,交替使用,给人声音清脆,悠远辽阔。

9.衬词衬腔中直声与擞音交替使用,直声呼气较深,在民间常用叹气法。曲令中突出衬词和衬腔,演唱好衬句是曲令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曲令中配唱衬词的片断叫作衬腔,其大小构成完整乐句的衬腔,称谓“衬句”。这是撒拉族花儿的特殊表现手法,语气词、感叹词的应用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更好地表达感情,旋律得到发挥。

10.下滑音在曲令中第一个长音后加下滑音,在民间称为“梢子音,或环绕音”。在曲令中应用自如,会获得不同的音色效果。半终止加下滑音,终止式中用下滑音的同时会加语气助词“是”。

11.润腔灵活灵用,花儿诗与音乐的贴切结合。地方语言特色浓郁,咬字吐字要清楚,根据花儿歌词润腔灵活灵用。口头传授是花儿传播的主要途径,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体现其花儿创作和歌唱中的即兴性,因此花儿词是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同时音乐产生了变化,不同的内容,歌者的歌唱二度创作等方面都有不同,在民间俗话常说“十曲九不重,重了没人听”。于是花儿歌词搭配什么曲令,润腔、用声也就及时调整。总之撒拉族花儿以仓音为主深情委婉,以尖仓音为辅,以尖音为少在不同的曲令中合理应用。大都在半开口音,或开口音上做声音的延长,直声,擞音、颤音,密顿疏连,前后倚音、下滑音、上滑音等装饰音的应用,都要根据曲令而论,不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以表达曲令内容为准,以每个歌手不同的领悟理解而定,所以每个歌手对曲令的处理也不同。

通过以上我们看到花儿是集文学、音乐、声乐为一体的艺术。花儿歌词赋、比、兴,讲究格律韵律。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感情真挚细腻,篇幅小,通俗易懂。撒拉族花儿语言格律是以青海高原河湟地区方言为主,以撒拉族母语影响的汉语为特色,以其他多民族音乐文化、宗教文化影响为色彩,形成撒拉族花儿独特的音乐形式、语言特色,以及独特的演唱特点,组合形成撒拉族曲令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标志。因此撒拉族曲令的掌握,首先要了解撒拉族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语言、民俗民风等文化背景,同时要掌握花儿格律以及语言特点、音乐特点、用声特点。花儿日积月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数代人的传唱,历经历史千锤百炼,衷心地希望这种民歌生生不息,让生命之花更加艳丽。

猜你喜欢
撒拉族循化颤音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青海撒拉族婚礼数字化建设对策
气候变化对循化薄皮核桃生长的影响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撒拉族民歌
论黄河沿岸高海拔循化红线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循化地区经济发展
相约在循化 (歌词)
颤音在长笛演奏中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