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2016-12-07 20:01李基
电影文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叙事爱国启示

李基

[摘要]作为讲述我国红色历史的主旋律电影,《建党伟业》一反传统红色电影的叙事惯例,彻底颠覆了观众对红色影片的传统认知。影片从现代商业大片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定等方面入手,对题材进行个性化设计,聚焦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坎坷之路,对爱国情怀进行了潜移默化般的宣扬。其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不仅对爱国情怀进行了艺术化的传播,而且对我国未来红色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建党伟业》;爱国;叙事;启示

2011年,电影《建党伟业》作为中国共产党90岁华诞庆典上一份沉甸甸的红色贺礼,一经上映就受到举国上下的一片赞誉。影片借助现代个性化的叙事理念聚焦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21年共产党建立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建党伟业》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红色电影,却一改传统主旋律电影过度强调爱国思想的“高大上”叙事模式,选取了特定历史事件和时间进行纵深加工,用全新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重新梳理了一段历史记忆,不仅规避革命题材电影政治化叙事的习惯,也让叙事由正史诉说呈现出陌生化和现代化的叙事特点。

一、爱国情怀商业时代的叙事表述

(一)红色记忆的故事性叙事结构

鉴于从辛亥革命到共产党建立的十余年时间内,影响中国命运的红色记忆较为繁多,因此电影《建党伟业》无法在120分钟内完全展开宏大叙事,全面展示那段不平凡的红色历史。所以导演韩三平根据特定事件对建党大业的影响程度,采用伦理凸显红色回忆的故事性叙事结构将重点事件和脉络性事件结合在一起,凸显建党的历史必然性。

影片根据中国社会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的历史思路,将故事主要分为“北洋记忆”“五四记忆”和“中共一大”三大块红色篇章。其中在“北洋记忆”的板块,导演对1911年辛亥革命这一革命雏形实践以长镜头进行展示,对溥仪退位、孙中山出任总统、袁世凯复辟、宋教仁事件、蔡锷等事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幻灯片点状故事叙事的结构为观众予以展示。北洋时期虽然在电影叙事中只占45分钟左右,但是却充满了政体更迭、权力变换、思想争鸣等元素,在叙事上为后续故事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艺术作用。电影一方面以史实记忆为依据,通过陶成章、宋教仁的遇刺引发五四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在电影叙事上为红色记忆的延伸提供了空间,提高影片的艺术观赏性。而在“五四记忆”的红色高潮片段,电影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巴黎和会等事件为叙事主线,通过仁人志士的上下求索等主题故事展示共产党成立的社会基础。影片在叙事中主要对五四运动进行全景式重点叙述,以大量镜头展示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爱国知识分子领导大学生开展“力争主权”的红色运动。电影用纪录片式的跟拍镜头展示红色革命者的动态表现,让镜头的运动造就视觉冲击力。同时电影还对五四运动场景叙事辅以悲亢性的电影语言,如音乐背景的使用极大地触发了观众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再如对学生游行采用平和、正面的电影构图,增加了观众与爱国事件的接触面积,让观众仿佛亲身参与其中。

影片最后“中共一大”的叙事篇章中,导演充分利用了微观叙事的故事描写方式,全景展示中共一大的波折筹备过程,尤其采用了谍战片的类型叙事手法,彰显革命者的伟大和牺牲。虽然中共一大在影片中只占40多分钟,但是却以代表性的微观故事叙事让其充满红色激情和爱国情怀,尤其对毛泽东1914年湖南求学、北大生活、1919年长沙组织共产党小组、1921年出席上海中共一大等故事的详细展示,形象地刻画了毛泽东爱国情怀的成长历程。而中共一大红色大背景下,影片还将视角更细致地深入到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红色浪漫叙述,让宏大历史与革命人的浪漫主义真实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无数人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极具情感震撼效果。

(二)红色形象的生活化塑造

《建党伟业》一片中,导演摒弃了主旋律红色电影的人物形象符号式的传统惯例,以在历史人物的塑造上颠覆观众对历史人物先入为主的认知,没有拔高英雄形象,也没有刻意地贬低某些人物,实现了红色人物形象的生活化、真实化塑造,也让爱国情怀更加感人。

电影打破了传统红色电影中人物脸谱化的惯例,以新的角度实现个人化的真实展示。影片对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等影响中国发展走向的主要人物予以重点塑造,对蒋介石、孙中山等人物也并非一笔带过,力图全面展示人物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影响作用,也让观众对红色历史人物形成客观的认识。例如电影中,毛泽东在北大听课、毛泽东与妻子的爱情,甚至毛泽东的生活习惯等类似红色主旋律较少关注的生活化人物塑造都真实地展示给观众,让无数观众认识到伟人的平凡一面以及爱国情怀在生活中的体现。尤其是电影中毛泽东为到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与妻子杨开慧告白时,他轻轻地抚摸杨开慧美丽端庄的脸庞。此时,电影用生活化的人物动作、语言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让生活化的伟人更加生动真实,从而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心理认同,这种“生活化、接地气”的人物塑造让爱国情怀不那么遥远。另外,电影对陈独秀、袁世凯等人物的塑造也与传统主旋律电影教科书般的描写大相径庭,最大限度地丰富或纠正了观众对他们的心理认知,尽量挖掘了其爱国情怀与现实选择之间的矛盾性。例如,导演没有将袁世凯完全地遵循红色主旋律电影对其身份的批判惯例,而是对其人格进行了充分的两面性展示,让其具备了一些中国人的爱国血性。他也曾因为日本等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事实,痛斥日本的特使,只是在最后他选择了君主立宪的错误保国途径。同时电影也没有按照教科书描写的那样展示陈独秀的人生,以辩证性的手法对陈独秀的革命贡献予以正确的认知,让陈独秀成为既有爱国情怀,也有现实错误的矛盾结合体,而且正确客观地展示了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电影《建党伟业》采用了生活化、真实化的历史人物塑造手法,客观地评价和展示了不同人物身上的爱国情怀,让很多不同阶级的人物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过于脸谱化的叙事惯例和认知局限性。这种与众不同的人物塑造不仅有利于电影适应商业时代观众的观影心理和观影能力,而且从新的侧面让红色形象真正地走入人的心灵,形成对爱国情怀的正确认识。

(三)红色情节的传奇化演绎

由于我国观众在观影前已经具备了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相关常识,因此《建党伟业》在采用故事编年体的叙事结构对历史进行介绍时,并没有忽略对情节的传奇化处理,用现代电影元素满足了观众商业时代对情节紧张刺激的感官需求。这种故事情节传奇化的处理,让影片有机会和空间对历史情节进行娱乐化的特写处理或意境化处理,满足电影的可看性和娱乐性,又不伤害电影的红色主旋律的思想特色。

电影《建党伟业》在情节处理上没有过度“求真”,而是以传奇性叙事情节重新建构特写性历史事件,这既满足了电影的娱乐性,也为观众提供了接触爱国主义的新角度。例如,电影为了对传奇性历史节点进行演绎,对蒋介石刺杀、袁世凯窃国、小凤仙蔡锷爱情、辜鸿铭诡辩、火烧赵家楼、周恩来入狱等事件尽量挖掘具有消费性、传奇性、娱乐性的素材,对历史节点中的特定情节进行细节化的传奇性展示。这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现代快餐消费的观影习惯,另一方面也从新的角度对爱国情怀进行展示,刷新了观众的红色记忆。再如,电影中对于陶成章和宋教仁的两段有代表性的暗杀故事情节的处理上,最大限度地以传奇化的叙事情节展示。电影将惊悚、恐怖及悬念等现代谍战片元素融入其中,让暗杀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焦点。虽然战争戏在《建党伟业》中较为罕见,但是也不乏传奇性的情节处理痕迹。例如,蔡锷在讨伐袁世凯战役中的英勇、朱德狙击敌人的果敢都充满了美式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而毛泽东与杨开慧一起看烟花、蔡锷与小凤仙生死诀别更是以唯美的逸闻性演绎展示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电影在情节上采用了较为类型化的处理,打破了传统红色主旋律电影的仪式感,让影像在故事上具备了一定的吸引力和娱乐性,而某些谍战、警匪、惊悚、言情元素与历史事件的结合更满足了现代观众的感官需求。除此之外,《建党伟业》在部分情节上采用了特写的意境化处理,让电影场景本身具备了爱国情怀传承的作用。例如,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中采用了现代战争场景中多用的黑白影像,让整个情节拥有了怀旧的意境感。而蔡锷小凤仙的诀别更如浪漫爱情剧中的意境一样,唯美婉约,以悲情和质感打动了无数观众。而南湖游船的情节处理更是将爱国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宛转悠扬的背景音乐、烟波浩渺的南湖、古香古色的旧木船,再加上古典气质的演员演绎,让整个情节或场景如江南般美好,也让观众领略到共产党建立对整个历史的意义,在诗情画意间领略爱国情怀。

二、《建党伟业》爱国情怀叙事的现代启示

影片《建党伟业》在客观展示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爱国情怀进行颠覆性叙事表达,最大限度地创新了红色主旋律电影的影视惯例,无论是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还是情节设计,都让红色电影的爱国情怀以“大片化、市场化”的特点真正走入观众内心,探索了现代主旋律电影发展的方向和基础,对现代影视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现代主旋律电影应该符合现代商业影片的制作规律,无论是叙事还是宣传,都应该从现代多元产业的特点出发,让红色主旋律及爱国情怀在商业时代下真正走入市场,走近观众。《建党伟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让红色主旋律电影的政治题材依靠现代叙事得到宣传,消除了爱国等主流意识形态与观众之间的心理鸿沟。未来,中国电影应该避免纯粹的“主流电影”的极端化创作,避免观众和影片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观众在商业化、市场化的影视作品中真正接触主流思想,减少因创作题材和叙事手法带来的认知困惑或抵触情绪。其次,《建党伟业》打破了红色主旋律电影的传统惯例,让观众感受到电影本真平实的自然基调和状态。未来的中国主旋律电影应该避免高亢地对政治进行宣扬,过度强调英雄主义人物的乐观主义或牺牲精神,而是要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及观影习惯,回归历史故事的真实生活状态,让观众相信电影中故事的真实性及人物的喜怒哀乐。当然,在人物塑造上,《建党伟业》也为未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启示,电影不应将视角局限于大人物上,而是要对小人物或大人物的平凡一面,也就是人物的“真”性情展示出来。电影创作应该摆脱过去人物英雄主义的模式化塑造惯例,走出“高大上”的弊端,尽可能实现人物的真实客观,既不过分升华拔高,也不要刻意贬损贬低,才能让人物有血有肉。最后,影片《建党伟业》中对历史故事的讲述方式没有完全围绕“建党”大事件展开叙事,而是在大事件的基础上有张有弛地对其进行深入叙述,用故事性的方式将历史娓娓道来,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爱国情怀。因此,未来我国电影创作中应该避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过度聚焦,应该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形成故事化的描写,增强故事的可看性和商业性。同时,我国电影应该借鉴类型片元素,满足观众对感官的兴趣需求。例如,谍战、爱情、惊悚、家庭等现代电影元素可以推动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进程,这也许是《建党伟业》对现代电影发展最重要的启示。

三、结语

《建党伟业》作为我国红色主旋律电影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以寓教于乐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走近历史,为我国红色电影发展奠定了变革和腾飞的基点。未来,主旋律电影应该在叙事模式上实行从红色主旋律向市场化的转变,让思想性、时代性、娱乐性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以影像化的历史既宣扬了主流价值观,又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及观影心态。

猜你喜欢
叙事爱国启示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