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应用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术后早期社会心理适应的影响分析

2016-12-07 08:38潘莉操静周小玲王兰伍友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8期

潘莉 操静 周小玲 王兰 伍友春

【摘要】 目的 研究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中应用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术后早期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 68例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治疗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34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对比两组术后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护理干预3个月后, 两组的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ESCA)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性提高, 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分的负性情绪、正性情绪、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分别为(16.87±2.23)、(23.87±3.69)、(27.12±5.18)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13.02±2.14)、(20.01±3.72)、(24.14±4.96)分(P<0.05)。结论 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能够增强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促进其社会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社会心理适应;结肠造口术;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56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influence by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pplied in permanent colostomy patients on postoperative early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8 patients receiving permanent colostomy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ostoperative therapy and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Postoperative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care abi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3-month nursing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had obviously higher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 (ESCA) scores than those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the research group had better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s all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ll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scores of negative emotion, positive emotion,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n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scale as (16.87±2.23), (23.87±3.69), (27.12±5.18)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13.02±2.14), (20.01±3.72), (24.14±4.96)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can enhanc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in permanent colostomy patients and accelerate their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Colostomy; Continuou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在实施根治术后, 由于全部直肠以及部分结肠被切除, 需要进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虽然该术式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但由于患者的排泄方式以及功能均受到严重的破坏, 势必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状况[1]。同时, 术后长期佩戴结肠造口袋对于患者的自护能力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患者克服自身心理及生理障碍, 还要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技术, 以最大限度地缓解造口术后不适感, 改善术后生活质量[2]。因此, 如何增强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促进患者早期实现家庭与社会的全面回归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院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术后患者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现将研究内容与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5年9月期间本院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治疗患者68例, 均符合临床直肠癌诊断标准, 且无其他器官转移, 均在本院胃肠外科第1次实施永久性结肠造口术, 排除合并精神神经疾病、语言及认知能障碍、其他身体伤残或严重疾病(如脑卒中、脏器功能衰竭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且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4例。研究组男21例, 女13例, 年龄32~82岁, 平均年龄(56.79±8.41)岁;文化程度:7例小学, 18例中学, 4例中专, 5例大专及以上。对照组男25例, 女9例, 年龄34~77岁, 平均年龄(57.02±6.67)岁;文化程度:9例小学, 16例中学, 2例中专, 7例大专及以上。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参照《外科护理学》[3]中大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执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 患者在入院初期确定将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手术时, 即由科室护士长、护理骨干若干组成的自我管理教育小组, 小组成员均经过系统的专科护理知识培训, 实施全程规范化造口护理管理。教育前均对患者的健康知识状况、自护能力与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评估, 制定科学的自我管理教育方案, 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如下。

1. 2. 1 住院阶段

1. 2. 1. 1 术前自我管理教育 ①入院确定造口手术时: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 评估其心理状态, 并针对性予以帮助、安慰、支持及鼓励等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②术前3 d:向患者及其家属展示造口袋及其造口护理附属产品, 并介绍其名称、性能、用法、安全性及价格等。通过实物、图片、文字等配合口头讲解, 结合术后造口的目的、功能、部位及护理等相关知识, 以提高患者对造口术的正确认识。③术前第2天:讲解标准的造口护理流程(ARC流程)宣教, 术后造口的护理问题, 使其初步掌握造口袋的使用及日常健康知识, 落实更换造口袋物品准备。④术前1 d:讲解心理因素与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关系, 介绍常见心理问题、症状、危害及其干预方式, 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掌握心理调试方法, 开展术前定位。⑤术日:手术当天让患者及其家属观察或触摸患者的结肠造口, 并鼓励患者主动表述其内心感受, 针对性予以心理疏导和安慰。

1. 2. 1. 2 术后自我管理教育 根据科室的造口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制定造口护理宣教及造口用品更换制度, 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4~5次的护理宣教。①术后第1~2天:仔细观察并评估患者结肠造口部位以及周围皮肤情况, 鼓励患者主动触摸造口。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标准的ARC造口护理流程(佩戴-揭除-检查), 使用造口袋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更换造口袋时, 应以温水或温盐水清洗造口周围皮肤, 柔软纸巾抹干, 适当涂抹皮肤保护粉、3M液体敷料, 以保护局部皮肤。②术后3~4 d: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造口袋清洁与粘贴方法、造口周围皮肤情况观察与评价(有无粘胶残留、红肿、破溃等)、掌握术后衣着及饮食注意事项, 并针对性予以心理干预, 使其逐渐参与更换造口袋。③术后5~6 d:强化造口袋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指导, 对患者及其家属开展细致的心理护理, 并鼓励患者家属主动帮助患者, 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讨论并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方案, 如造口袋更换、造口及周围皮肤并发症观察及预防、日常饮食、活动、心理调节以及自我保健等方案。④术后7 d直至出院: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标准的ARC流程, 独立完成造口袋的更换, 护理人员判断其自护能力, 评估其对造口的认识, 同时以书面和口头形式对患者做好细致的出院指导, 告知出院后造口门诊定期复诊, 做好电话回访等后续工作。

1. 2. 2 院外康复期阶段 患者出院后1周, 1、1.5、2、3个月各1次专科护理门诊复诊、电话回访、微信或邮件访视等, 了解患者的造口护理能力、术后排便习惯及能力重建情况等, 详细记录和分析患者的情况, 并耐心解答其自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定期组织患者参与每个月1次的造口人阳光之家健康知识讲座和造口联谊会等, 增强其对疾病自我监测、并发症预防、情绪调节、活动以及饮食等方面的健康知识, 使其不断巩固和更新相应的知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 参照ESCA量表[4]评价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主要包括自我护理技能、认识、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四个方面, 得分越高则表示自我护理能力越好。参照Kingsley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价量表[5]进行评价, 分为社会适应能力(0~30分)、负性情绪(0~20分)及正性情绪(0~30)分三方面, 总分0~80分, 得分越高表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干预前后ESCA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均得以显著性提高, 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2 两组干预前后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均获得显著提高, 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由于对造口处于陌生、恐惧状态, 几十年的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心理往往难以接受和适应, 严重影响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传统对于结肠造口术患者的临床护理主要集中于造口围手术期护理, 但临床实践表明, 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护能力与临床护士护理具有相当甚至更重要的作用[6], 本院胃肠外科实施阶段式目标健康教育和围手术期护理, 住院期间增加造口袋更换次数有利于患者及家属掌握造口自我护理技能。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结肠造口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4]。心理社会适应是维持结肠造口术患者术后康复、生活质量与自我管理的关键, 也是患者主动接受、调整和掌控术后生理状况、维持最佳身心状态的重要历程。因此, 完善护理健康教育指导,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接受和适应有造口的生活, 促进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是一种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健康教育过程, 能够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文献研究认为, 通过将自我管理理念纳入健康教育中, 并将教育由手术前、手术后阶段延伸至出院后康复期阶段, 通过阶段性、循序渐进性和计划性的健康教育, 能够增强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 激发和强化其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主动接受和执行康复治疗与训练, 实现“知”、“信”、“行”水平的提高, 进而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5]。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在实施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后, 社会心理适应能力评分(负性情绪、正性情绪、社会适应能力)、ESCA评分(自我护理技能、认识、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均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 这与胡小征等[6]报道相似, 证实在经过长期的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后,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均获得了显著性提高。

综上所述, 在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患者中开展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有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改善其社会心理适应能力, 促进术后康复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细平. 延续护理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8):471-473.

[2] 程芳, 许勤, 戴晓冬, 等. 内行患者计划的实施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的影响.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2):45-47.

[3] 李乐之, 路潜. 外科护理学.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463-477.

[4] 皋文君, 袁长蓉. 中文版造口患者适应量表的信效度测评.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8):811-813.

[5] 裴祺, 王凤, 李伟东, 等. 自我管理教育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9):2085-2087.

[6] 胡小征, 陈力. 持续自我管理教育对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7):120-123.

[收稿日期: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