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宫通血法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病研究

2016-12-07 09:08曾小冬王春红潘君贤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8期
关键词:子宫腺肌病临床效果

曾小冬+王春红+潘君贤

【摘要】 目的 研究温宫通血法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方法 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 随机分为针灸组与药物组, 各50例。针灸组按照温宫通血、行气化瘀的原则, 采用局部温针治疗与针刺辨证调理相结合的方式, 在患者的排卵期与经前期进行治疗, 药物组使用米非司酮以短疗程方法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子宫B超影像学改变(子宫大小)、临床症状改善(月经量、疼痛程度评分)、不良反应(闭经、低雌激素状态所致潮热、盗汗、失眠等)情况、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0.00%, 高于药物组的6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闭经、潮热、盗汗、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 低于药物组的2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子宫大小、月经量、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子宫大小、月经量、疼痛程度评分均优于药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宫通血法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缩小子宫体积, 减轻疼痛度,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 温宫通血法针灸;子宫腺肌病;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87

子宫腺肌病为妇科常见疾病, 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所致的妇科疾病。子宫腺肌病患者临床以经量增多、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子宫增大、经期延长和不孕等为临床症状。目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唯一根治方法为子宫切除, 但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不适合。临床用西药米非司酮治疗虽可满足患者保留子宫的愿望, 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多, 且停药后容易复发[1]。为了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对温宫通血法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治疗的10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 随机分为针灸组与药物组, 各50例。针灸组患者年龄21~47岁, 平均年龄(35.34±6.29)岁;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5.67±4.32)年;其中轻度28例, 中度15例, 重度7例。药物组患者年龄21~49岁, 平均年龄(35.16±6.54)岁;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5.71±3.25)年;轻度28例, 中度14例, 重度8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针灸组按照温宫通血、行气化瘀的原则, 采用局部温针治疗与针刺辨证调理相结合的方式, 在患者的排卵期与经前期进行治疗。具体方法为:第一组:①电针:足三里、丰隆、太冲、三阴交、漏谷、阴陵泉、血海, 均取双侧;②温针:关元、中极、双侧子宫、合谷。第二组:①电针:膈俞、肝俞、脾俞, 均取双侧;②温针:十七椎、双侧肾俞、次髎。两组交替治疗。治疗时间:月经第14天开始针灸治疗至月经来潮, 1次/d, 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共治疗1~2个疗程。

药物组使用米非司酮以短疗程方法治疗, 口服米非司酮片25 mg, 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 1次/d, 连续3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1~2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子宫B超影像学改变(子宫大小)、临床症状改善(月经量、疼痛程度评分)情况、不良反应(闭经, 低雌激素状态所致潮热、盗汗、失眠等)情况、治疗效果差异。

1. 4 疗效评定标准[2] 疼痛程度评分采用国际通用慢性疼痛分级问卷法, 总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 疼痛程度越高。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子宫局部体征消失, 月经恢复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子宫局部体征好转, 月经改善, 子宫无增大或略微缩小;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 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 局部病变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针灸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大小、月经量、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子宫大小、月经量、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子宫大小、月经量、疼痛程度评分均优于药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针灸组闭经、潮热、盗汗、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药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患者以渐进性痛经为主要表现, 可伴随恶心呕吐, 严重者可出现晕厥, 对患者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痛经症状[3]。

祖国医学认为, 子宫腺肌病发病病机在于经血不循常道, 离经之血在胞宫蓄积而成瘀, 导致胞宫阻滞, 不通则痛。针灸疗法有利于局部微循环障碍的改善, 具有活血化瘀和疏通经络止痛, 有良好的之血和止痛效果[4, 5]。临床研究显示[6], 针灸有行气止痛之功, 一方面是可调节气血运行,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 针灸穴位可促使气血运行复常, 血瘀自消, 经脉自通;一方面针灸穴位可调节脏腑经络气血, 促进气血阴阳平衡的恢复, 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本研究中, 针灸组按照温宫通血、行气化瘀的原则, 采用局部温针治疗与针刺辨证调理相结合的方式, 在患者的排卵期与经前期进行治疗, 包括电针足三里、丰隆、太冲、三阴交、漏谷、阴陵泉、血海;温针关元、中极、双侧子宫、合谷。电针膈俞、肝俞、脾俞, 均取双侧;温针十七椎、双侧肾俞、次髎。其中,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可促进气行血畅, 通畅冲任;关元属于任脉, 通于胞宫, 可行气活血, 化瘀止痛;血海为足太阴脾经之穴, 可调经统血;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可行气通经。上述四穴为主, 并伍以其他穴位, 可调和肝脾肾三脏气血, 促进经络之气运行通畅, 具备活血化瘀, 调理冲任之功, 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7, 8]。

结果显示, 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0.00%, 高于药物组的6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闭经、潮热、盗汗、失眠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 低于药物组的2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子宫大小、月经量、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子宫大小、月经量、疼痛程度评分均优于药物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温宫通血法针灸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缩小子宫体积, 减轻疼痛度,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宁, 孟宝丽, 徐红, 等. 复方内异宁联合针灸顺应月经周期节律干预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2, 19(4):350-351.

[2] 田小英, 王洪振, 曲晨, 等. 子宫腺肌病中医外治法探析.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5):45-46.

[3] 尚洪宇, 田苗, 郭滢, 等. 针药联合治疗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 湖北中医杂志, 2016, 38(2):66-68.

[4] 邱群, 高月平.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专方及辅助治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1):181-182.

[5] 赵艳晓, 高月平. 子宫腺肌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中医药信息, 2010, 27(5):112-114.

[6] Sone M, Oyama K, Mohri Y, et al. LGR4 expressed in uterine epithelium is necessary for uterine gland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s to decidualization in mice. The FASEB Journal, 2013, 27(12):4917-4928.

[7] 詹明洁, 金颢璇. 汪慧敏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经验撷菁. 光明中医, 2011, 26(8):1545-1546.

[8] 孟宝丽. 复方内异宁联合针灸顺应月经周期节律干预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1.

[收稿日期:2016-08-01]

猜你喜欢
子宫腺肌病临床效果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三维彩超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
血清CA125与EMAb联合经阴彩超对子宫腺肌病诊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