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层次教学法”的应用

2016-12-07 14:16何海飞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信息技术

何海飞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和尊重学生的差异,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层次教学法,就是正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探讨适合每一位学生特点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层次教学法

一、引言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其中,“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指的是教学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把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领域上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和不同的提高,但不求一样发展和同步提高,并且使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规格。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因材施教,实施“层次教学法”。

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差异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间的差异;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差异;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态度的差异。由于上述原因的限制,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相同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存在差异性的学生,一定会造成教师的课堂讲解对于好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进一步提高发展,对于学困生来说则会认为讲解进度太快,学习困难、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层次教学法”已成为势在必行的教学方式。

三、“层次教学法”的应用

“层次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心理特点、基础知识、能力水平、主观努力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或小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逐步缩小学习差距,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并且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评价分层四个层次推进教学。

1. 教学对象分层

教师通过问卷调查、摸底考核,在充了解和研究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能力的评价,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把学生客观、动态得划分为 A、B、C三个层次。 A层学生,他们已经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积极主动,理解接受能力强,有创造力; B层为中等生,占大多数,他们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操作能力,理解接受能力好,能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学习缺乏主动性; C层为学困生,信心技术基础薄弱,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学习兴趣,有厌学心理。在教和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可变、动态的层次调整,实行升降级制,以适应学生学习水平的变化,如半个学期调整一次。这样能保证全体学生永保积极的学习心态,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和提高。

2. 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分别针对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规律,并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感受,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不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于 A层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他们的特长及个性,提高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对于 B层学生,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诱导他们向 A层学生转化;对于 C层学生,教师要重点关注,采用兴趣激励法和情景激励法,让其在“模仿”操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3.课堂教学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以及各层次学生目前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活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

在备课环节中,教师要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巧妙设计“任务”,要尽可能设计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景“任务”,“任务”应至少包含每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 A层学生,实施开放性“任务”,要注重补充课本以外的内容,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对于 B层学生,教师要力足课本,适当补充课外内容,“任务”设计要具体、适当、可操作性,这部分的学生可昀有可开发性,教师应重点在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上,引导他们学会多观察、勤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他们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对于 C层学生,教师要重点关注,要先端正其学习态度,“任务”设计要简单、容易,要具有“模仿操作性”,并且能够体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在模仿实践操作中体会成功的愉悦。

4.教学评价分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课程评价的目的:“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层次教学法”,就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行有差异的评价,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 A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要高标准严要求,在作品的构建中,要采取多样化手段,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的价值,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对于 B层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指明努力的方向,严格按教学目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及时指明他们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培养他们操作实践能力及其应用信息的能力;对于 C层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要求能模仿合作完成操作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子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结论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这种“层次教学法”很受学生的欢迎,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不平衡的矛盾,有效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8.

[2]李妍,王洪录.“一主三分”式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探析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法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