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心》教学过程

2016-12-07 14:25秦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农人沙漠预设

秦娟

教学过程:

一、感知沙漠(大约 3分钟)

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跟沙漠有关的课文,老师先来采访一下同学们,“有没有谁去过沙漠的?你感觉沙漠是怎样的呢?

点评 1:炎热、荒芜、恐怖……是呀,古人有诗云:“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是一个让人望而却步的地方。

点评 2:同学们都是在旅行中遇见沙漠的,不管它是让你不敢再去,还是让你心生向往,都不失为一种独特的风景。

点评 3:但是,如果你像文中的作者一样被困在沙漠中心三天三夜,滴水未沾,又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还会向往沙漠吗?)

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学习在《在沙漠中心》这篇课文,文中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是一名飞行员,在执行一次飞行任务中,飞机坠毁在利比亚沙漠,他和同伴逃出了驾驶舱,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他用笔记录下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探寻在沙漠中心的秘密。

二、走进沙漠(大约 7分钟)

(一)寻找被困沙漠时的困难(大约 3分钟)

提问 1: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寻找作者被困沙漠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预设答案:干渴、寒冷)

点评 1:他找到了困难之一:干渴。

点评 2:很好,抓住了一个关键词:寒冷。

(二)思考痛苦绝望时的做法(大约 4分钟)

提问 2:处于干渴、寒冷的环境当中,作者解决困难的办法有哪些?

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筛选信息。找到之后就举手示意。

点评 1:这位同学果然是生活百科王子呀,分析得相当到位。

点评 2: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懂得联系上下文分析答案,这样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筛选信息。

师:好的,我们来小结一下,作者喝纯乙醚,喝九十度的酒精,挖坑把自己埋在沙子里,用这些方法要应对干渴和寒冷。

提问 3:他在沙漠被困三天三夜,除了面临身体上的干渴和寒冷,还会在心理上面临什么困难呢?(预设答案:绝望)追问:那么作者的绝望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呢?预设 1:我对自己说:“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预设 2: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

干枯的心……一颗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

……

点评:你能读出当时作者的感受吗?

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勾画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感受。

三、走出沙漠(大约 30分钟)

(一)探究作者走出沙漠的动因(大约 20分钟)

提问 4:此时的作者已经被困沙漠三天三夜,生理上极度干渴和寒冷,心理上绝望至极。但是,作者却以写作《在沙漠中心》这篇课文,惊喜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他昀终走出了沙漠。那么,作者究竟是依靠什么走出了沙漠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 11—19自然段。

(1)思念自己爱过的人,情感动力预设:11段第一句“永别了,你们这些我曾经爱过的人”,这里作者思考了他所爱的人,他的情感。

点评:此时,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困境的人重新看到生的希望,得到心灵的慰藉。

(2)追求自己的生活与梦想的动力

预设 1:12段第 2排“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了。”我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有梦想的生活。 13段“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同样农人也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预设 2:因为作者在思考这个问题上提到了一类人,就是 16段的“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车的芸芸众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他们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他不想自己芸芸众生一样,“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碌碌无为。

可提问:农人的真谛是什么?农人的责任是什么?

预设:作者将自己与农人、芸芸众生的生活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自己追求的是和农人一样的,有责任,有使命,有价值的生活。

点评 1:作者说:“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夜航》)农人的责任是通过犁铧获得丰收,而他是通过飞行去开辟新航线,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点评 2:作者在《人类的大地》里说,“唯有精神吹拂泥胎,才能创造出大写的人”,他认为人若活着没有自己的精神追求,碌碌无为,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人!

(3)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的动力

预设:11段“如果人体不能忍受三天不喝水,那可绝不是我的错。我过去没想到自己对水源竟是那么依赖,我没料到人的忍耐力竟是如此短促。我们以为自己可以笔直朝前方走去,以为人是自由的……”(沙漠恶劣的环境与弱小无助的我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作者没有放弃生的希望。)14段“我们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

点评:此时作者要斗智斗勇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还有干枯的内心。

(4)奋斗的要义与价值

预设:18段“我没有一点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12段“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卷土重来。”

可提问:因为飞行,作者有可能生命终结在这片沙漠了。为什么他依然无怨无悔,还要“卷土重来”呢?

点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者说“创造是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 ”他的创造是开辟一道又一道的新航线,他选择有意义的生,即使在飞行的途中不幸遇难,也是死得其所!所以,他重新定义了生之意义,死之价值。

(5)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预设:“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点评:作者将自己与斗牛士对比,突出自己痴迷飞行,并不是因为喜欢刺激冒险,而是因为热爱工作;并不是看轻人生,是因为珍爱生命的意义。

小结引导:

提问 5:当作者身处沙漠时,内心里有强大的动力支撑着他继续走下去,是情感的力量,是生活的真谛,是奋斗的要义,是对生命的热爱。同学们,虽然,我们被困沙漠中心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时时会被困在人生的沙漠中心。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当我们自己身处人生的沙漠中心时,是什么给予我们力量,支撑着我们继续走下去?(大约 10分钟)

现在,请同学们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为自己写下三言两语,写话,写诗,写对联,画画都可以,我们的表达不拘泥于任何形式。

点评:1从你的感受中我读到了奋斗的力量。 2你的诗歌带我们走进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世界。 3可以看出你是一个执着于梦想的孩子。 4亲人朋友的力量往往是我们在困境时的一道曙光。 ……

四、结束语:

鲁迅先生说:“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我想,之所以我们能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困境,走出人生的沙漠,是因为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让我们继续走下去!”。

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昀后一段,读出我们内心的声音,“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猜你喜欢
农人沙漠预设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2016农人在路上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农人碎碎念
农人碎碎念
所有农人都是一群“流氓”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