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2016-12-07 16:05罗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我院高职院校

罗军

摘 要:伴随我院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思想落后,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等。我院体育教学的突破应该围绕学校体育任务,以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出发点,进行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 我院 公共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我院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中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员。横向比较,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起点不高,经历了 20世纪 90年代末期的快速发展期后,院校数量有很大的扩张,已发展到了一千多所,占据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快速发展下的质量保障是一个挑战,高职体育课程在发展的曲折变化中,一方面展现了不断调整,追求完善的趋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基础松散,体系零乱等软肋。回顾经验和教训,分析问题,重新构建方案与路径,将有助于我院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促进我院“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

一、我院公共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主体一大部分构成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直升到学校来,另一部分是通过高考招生来到学校,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政策调整使得体育教育对象变的复杂化。其中体现在三个方面:(1)体育教育的对象不再是初中、职中毕业学生。(2)一大部分体育教育对象是完全接受过本校体育教育的学生。(3)一部分是直接从高中毕业,是新生力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对象,在年龄、体质、文化素质、接受体育教育程度等方面已发生变化。面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主体的改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上进行改革和调整,但绝大部分学校并没有随着生源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体育教学目标仍停留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上。另外,在办学过程中有的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也致使我国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

2.公共体育教学体系职业特征不明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直接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其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毕业时的职业岗位能力,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而不是“普通专科”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技术性、实用性、应用性等综合职业能力特征,使它不同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另外,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后将快速走上一线工作岗位,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强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另一个体现。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点相结合,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没有体现职业特色。

3.公共体育教育思想落后

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却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这种思想和观念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仍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二、我院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

1.转变传统体育观念,确立终身体育

健康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1)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2)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高职院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模式,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3)树立终身教育观,重视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4)树立学校、社会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观念。社会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责任,形成以学校为主,以社会为辅的一体化体育教育模式。

2.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推进我院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职业特色不突出,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须符合社会的需要,改革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强调知识教育,素质、体能提高,能力、习惯培养,方法、技能掌握,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改革体育以学科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设计多类体育课。如,根据不同职业的身体活动特征(伏案型、站立型、综合型)以及学生毕业后的走向,设置发展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发展职业体能内容主要包括发展与职业劳动相关的体能、职业病的预防与体育保健康复方法等内容),采用“两至三项主项带其他副项”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在某一类型的专业中,主要学习两至三个有显著作用的项目,以提高该类型专业学生的职业体能和身体素质,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选几个相关项目进行训练。这样既符合职业发展需要,又可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三、结束语

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未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公共体育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缺乏符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教材; 体育教学评价单一;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匮乏,体育文化建设意识薄弱。我们应注重针对性改革,这样才能有助于其长久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苏喆,余卫平.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4):531-533.

[2]朱志翔,张卫,周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3( 3):53-55.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我院高职院校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