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美术素养的必要性及策略

2016-12-07 16:28吴修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1期
关键词:美的美术素养

吴修杰

摘 要:随着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课改的重心在于美术的教学语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小学生这个特定年龄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从开展美术鉴赏课程入手,转变教学方式,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将技术培训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美术素养 美术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与外延。可以说美术教育直接影响到了基础教育的成败与专业教育的质量,并对促进学生个人身心的发展,民族文化精神的重建,提高在社会体制中的竞争力密切相关,在此大视野下,在小学课堂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开展以提高美术素养为目的的美术教育就成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及有效途径。

一、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优势

1.美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正处于一个生长发育的时期,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素质教育得不到全面落实,致使学生缺乏起码的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审美教育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必须以一般的认识能力、想象力、直觉能力为基础,但是这些能力本身并不就是审美能力。从昀本质的意义上来说,审美能力不是那种能通过逻辑推理或仅凭直觉来辨识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美术的审美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包括对美术的审美态度,对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特征、风格样式的感受力,以及对美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能力非常重要。简而言之,美术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的材质、肌理、构图、色彩、线条、明暗及风格样式和表现技巧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传授美术作品中的相关知识更为重要。比如,我们即使通晓《清明上河图》中所有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能为作品中出现的所有事物和人物命名,并说出他们的来龙去脉,也并不能证明我们在审美的意义上把握了这幅作品。当然,不能否认,具有与作品相关知识,作品自身的有关常识(作者的出身、年代等)是把握作品形式的先决条件,但只有把这些知识与作品的形式,例如构图、色彩、线条、明暗、风格样式等联系起来进行感受和领悟,这些知识才能转换成审美经验。卡尔西说“:艺术家不仅必须感受事物的内在意义和他们的道德生命,他还必须给他的感情以外形。艺术想象的昀高昀独特的力量表现在这后一种活动中。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或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泥土、青铜、大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术作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这意味着在美术的审美教育中,我们应当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古今中外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美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的时代对院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社会的劳动者仅继承传统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不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要善于借鉴移植,综合创造,不断开拓新领域,进入新境界;要成为具备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实践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专门人才。面对时势,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创造精神,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美术教育被公认是培养创造力的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美术教育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也即创新精神,它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创新欲,表现为对创新活动具有高度的热情,足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品质。坚持教育创新,要求教师从权威式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在教学过程中爱护和调动学生的热情、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与尊重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指导诚恳热情,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创造想象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比如,在美育中进行室内、外写生,采取社会实践的方式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目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借助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灵活性。在培养学生思维时,不仅要重视训练其严密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要注意非线性、非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运用科学合理及有兴趣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利用学科优势,在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美术教育要注重训练学生摆脱旧的思维方式,建立新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把思维集中在一个新的领域里,进而使美术活动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创造精神的有效途径。

3.美术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美术教育是与人的心理因素相连的,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是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的。要让学生接受美育,要调动其心理因素,即通常所说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使学生的心灵接受美的洗礼。学生的心理因素支配着学习的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着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因而要把学生的学习动机调节好,满足学习的某些需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习的过程变为自己的要求和自己的活动,让美术课成为心理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个月不知肉味。说明艺术给予人的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高于单纯的生理快感”。美术教育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感的产生总是直观性的,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风景等在美感产生中都起着作用。因此要创造美感的条件,让人心旷神怡,让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随着美术教育的深入,美感的逐步形成,对美有更深入的体验,并根据各人对美的需要和评价产生情绪的体验。这些情绪也调节着人的心理过程,抒发着个人情感。不管是那一类型的学生,当他们手中的材料流淌着色彩的斑驳和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时,怎么不会让他们欢呼雀跃 !这样也就产生了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瞬间美感从人的内心直蹦出来了!美育不但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这种美感和人的道德感、理智感有着密切相连。通常人们所说的艺德一致,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心理素质与艺术水平的一致。只有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才能产生真正美的艺术。而美感的感召力也调节和平衡了人的心理过程,形成人的健全心理。美术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过程;并且要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来辅助学习,使学生扬长避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不利于学习的行为习惯。美术教育过程更多地是运用审美的情趣,在中国画里就是讲究诗情画意,并潜移默化地把人带到如诗如画的境地,使人心理节律更趋协调。

二、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策略

1.明确美术教育根本目的,构建合理调整教学模式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美育,他说“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从广义上讲,美术教育就是审美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审美形态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对自然中的和人造物的(包括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表现能力;其二,美感教育,主要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审美知觉和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其三,情操教育,即通过艺术的创造或鉴赏,陶养人们的性情,培养高尚情操,完善人格,从而使社会和谐发展。如果说这三个层面呈现出一种由低至高的递进关系,并概括出整个美育功效的话,那么高等美术教育就更应该将三个层面通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整合起来,建构系统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发展审美文化教育,提高其艺术修养的知觉能力;这是公共美术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调整课程结构,安排好“实用操作”性内容和增加审美鉴赏部分的文化含量,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在教师的专业素养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必须在审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造四个方面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扩展艺术的知识面,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他们创造思维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证明理论。开展以提高美术素养为目的的公共美术教育是我们国家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我们也应继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将公共美术课程的教学结构继续调整完善。

2.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鉴赏鉴赏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自主鉴赏,以确保美术学科价值得到昀大化实现。例如,在教学《鸟语花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鸟语花香”这四个字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让学生说一说“鸟语花香”中应该包含的那些绘画素材,之后,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名人的画,如,《竹树驯雀图》《鸟石》等图画,目的是要给学生营造绘画的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接着,我向学生展示了上学期一些优秀的作品,然后,让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自主鉴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绘画的素材,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绘画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歌配画模式的有效组织

歌配画模式的开展是为了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也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单纯地为了画画而画画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以促使学生在音乐营造的轻松氛围中,在音乐创设的情景中去自由地画画。这样一来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提高美术课的质量,二来能够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同时,也能促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进而也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例如,在教学《十二生肖》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抓住十二生肖的外形特征,运用剪纸的方法完成作品,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儿歌“十二生肖”,并播放了 MV,然后,鼓励学生观察各生肖的特点,并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两个生肖完成剪纸作品。而且,课堂在轻快的音乐渲染中还能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昀佳的状态,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各个生肖的特点,从而,在确保美术和音乐的有效结合中,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多样化情境的有效创设

情境教学法是课改以来各个学科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我们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来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激发灵感,锻炼绘画能力,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例如,在教学《喜怒哀乐》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绘画人物的表情,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以“喜”为例,我向学生讲述了一个小品《妙趣网生》中的片段,即:打电话找“周润发”的片段,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情境中亲身感受,感受“喜、怒、哀、乐”的四个表情,然后,让学生自由地感受情境中掌握基本的绘画表情,进而在提高美术学习效率的同时,也为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5.个性化展示平台的组织

世界上没有两片多样化情境的有效创设相同的叶子,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观察点和认知思维。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有意识地搭建学生个性化展示的平台,组织学生在创新中形成自己的个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例如,在教学《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时,在将基本的汽车组成教给学生之后,我组织学生自由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自主地设计出具有自己性格特点的汽车,并向学生展示,说明自己设计的汽车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可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个性化展示的平台,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总之,美术课的教学尚在积极摸索之中,素质教育的推行,对美术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去实践,就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科的优势,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对艺术和艺术之外的一切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感知的人。

参考文献:

[1]周康琴.浅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N].陇南日报.2010年

[2]陈波.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成才之路.2011年 21期

猜你喜欢
美的美术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