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静”思考

2016-12-09 10:03吴丽芳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静心宁静姥姥

吴丽芳

“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表现在语文课堂中,“动”是朗读、展示、讨论、争辩、表演……是“有声有形”的外在活动;“静”是默读,是观察,是思考,是聆听,是品味,是记忆,是想象……是“无声无形”的内心世界。

课改推进下的语文课堂“动”起来了,“活”起来了。然而,在热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被表面的热闹所迷惑,少了一份倾听,少了一份思考。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语文课更应该追求一份宁静,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静下来,去默读,去倾听,去思考。在静的氛围中,让学生和文脉和谐共振,让学生的情感扬帆启航,让学生的思维激情碰撞,让学生的感悟精彩生成,努力营造一个读思并举、张驰有度的语文课堂。

一、静心默读

阅读需要静心思考,潜心感悟,课堂教学就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而事实上,我们的教师经常是未等学生把课本读通顺,便忙着组织课堂交流了。一提问就期望学生马上能给你个惊喜,或者一有问题就立刻让学生小组讨论。不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产生独特的思想;没有独立的思考,小组讨论也就没有了思想的碰撞,更难以激发智慧的火花,只是流于形式而已。“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给足时间让学生静心潜读,全体师生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一种撼人心魄的美,一种外静内动的美。

二、静心聆听

记得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左藤学在《宁静的课堂革命》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良好的倾听习惯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用心倾听在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营造一个宁静、和谐的倾听环境,让学生乐于倾听。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一课时,他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此时的课堂很安静,学生静静地倾听,静静地感受。一旦产生了共鸣,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语言学习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了。

“静能生慧”,语文阅读需要学习者有良好的“静心”心态。只有静心,才能有效倾听他人的发言,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才能调动旧知、结合新知进行思考。

三、静心潜思

一位教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恰当地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比武刚开始,林冲为什么就说自己输了?有何用意”“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败了”等问题,通过适当的深入追问和点拨引导,让学生静心潜思、自主探究。学生专心默读林冲与洪教头比武过招的过程,一些同学甚至还拿出了少儿版的《水浒传》,说要看看“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背景,对照课文来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潜思研读的局面。静心潜思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林冲“谦让”“礼让”“忍让”,其武艺高强、足智多谋、谦逊识礼的形象便深入学生的内心。在疑难处,我们不妨“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这个时候表面上看课堂可能有点沉闷,但是这静悄悄的背后,是学生在积极思考。

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空,留下凝神静思的时光。语文教学绝不能以紧锣密鼓的快速讨论,旋即点拨的速成代替“思想”的生成。“请大家独立思考几分钟”,恐怕学生的思考会更加成熟,更有个性,相信一旦参与讨论,便会层浪迭起,碰撞出绚丽的思维火花。

四、静心品悟

静心品悟是教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的深度后,引导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文本解读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咀嚼、品读、感悟文本,在文本中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与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老师只需静静地巡视,让学生孵化自己的思想,此时最忌暗示式的引导。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是深情的,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姥姥的剪纸》结尾处一段的教学:他自己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否联想到了自己的姥姥、奶奶?之后,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纷纷交流,离别情、祖孙情在学生心中奔涌。他们已经静心品悟到了这段文字的内涵美:“剪纸”,不光指的是姥姥的剪纸记忆,更是姥姥与“我”情感联接的桥梁,是寄托着“我”与姥姥情感的载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静心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的感动。

古人云:“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宁静,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不必要的浮躁与热闹;只有宁静,才能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还语文课程以生命原态。

因此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也需要安心地静下去,“静”与“动”就如清池与涟漪,相生相依,完美统一。自古以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而学习之道亦在同理。语文课堂上,“动”与“静”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宁静方能致远,让我们共同打造语文教学的新“静”界。

猜你喜欢
静心宁静姥姥
聪聪的信
拿出一天时间
静心阅读,做一名有内涵的教师
喜欢宁静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
绣花高手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