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作学习的四大弊端分析

2016-12-12 21:49张龙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张龙

摘 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时期养成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对于其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都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所必备的素养之一。在新课标引领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组织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然而,应该清楚地看到,新课程实施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中,尤其是合作学习的运用问题,远没有得到完全彻底的解决。通过对合作学习中的合作目的、内容、形式和评价进行解剖分析,促进合作学习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深化,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而不仅仅只是流于形式上的热闹。

关键词:合作目的;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合作评价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随着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备受广大教师推崇。可以说几乎每一节课中都能找到合作学习的“踪迹”。然而,每一节课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吗?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究竟如何?应该是当前值得每一个教师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

一、合作目的不明确

教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合作学习,没有认真研究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不管目标如何,难易程度如何,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该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另外,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导致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大降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二、合作内容欠选择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就是小组合作。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容上不选择,常常把教学中传统的分组教学当成合作学习。教师对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又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最终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将小组合作简单化、表面化、缺乏实质。教学中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自然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学习内容都用来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生活中挖掘合适的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合作形式重表面

一些小组成员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倾向性,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拼凑而成,缺乏必要的训练。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更不能是只有小组中的几位学生在发言、在示范、在讨论。其他的小组成员成了“看客”,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如果在合作学习中不需要每个成员的参与,或只参与不发挥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那么我们是否还需要小组合作呢?另外,在合作学习中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和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缺乏平等交流、沟通,特别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运动能力差或不善交流、内向的学生成为陪衬,成为听众,最终合作学习成为佼佼者的“一言堂”。

四、合作结束“泛”评价

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只注意了小组合作的过程,觉得只要进行小组合作就完成了一种教学手段,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不知道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不清楚。实际上合作后的评价与反思才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合理恰当赏识的评价对小组合作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因此,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也有一定讲究,通常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指评等方式。教师要不失时机对每位学生和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个性特点的展现、与成果达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肯定成绩,保护积极性。所以教师应合理恰当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水平不断提高。反思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观察小组合作中每一位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表现,多对自己提问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权.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立新.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中国科技信息,2005.

[3]高彩芹.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参与度的实验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6.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