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2016-12-12 09:03陈华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标物体科学

陈华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属于“物质世界”范畴,科学《课标》对这类课的要求是: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是学生心理体验的过程,亲身经历更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为此,本课中“能对物体的沉浮作出预测,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是教学重点,又因为五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初级阶段,他(她)们没有学过具体的物质的密度、比重等物体沉浮的内在科学概念,很难把物体沉浮现象与以上要素联系起来,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确定为: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学习实际,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标

于漪说:“上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坎上,或像磁石般把学生的心牢牢吸引住”,教师在教学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导入环节,可为学生播放动画:潜水艇在水中自由沉浮的画面,学生感受沉浮的奇妙,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为接下来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亲历实践,自主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了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得学习活动,在突破重、难点上,可以设计三个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教学伊始,可以让学生回忆曾经看到过的物体沉浮情况,了解学生的经验,然后出示砖块,演示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演示木块轻放水中,观察后板书:浮↑;最后出示塑料,先请学生猜测沉浮情况,再观察轻放塑料块在水中的沉浮状况,并指导像塑料块这样,只要放入水中不沉入水底,都属于浮的情况,此活动设计的目的意在通过简单的观察活动,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同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把物体轻放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学生通过猜测、验证,对塑料块的沉浮有了一定的认识,既复习了沉浮的标准,又为下一步的观察活动做了铺垫。

活动二: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在明确了观察沉浮的方法和标准后,可以引导学生再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情况,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多种有结构的材料(有容易判断的,也有较难判断),首先请学生猜测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并把预测结果和理由记录。之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还要比较预测与实验结果的异同,学会分析这是为什么?最后引导全体学生交流讨论,大胆发表见解。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验证,使学生对沉浮判断的初始概念与实验结果产生冲突,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究活动,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要条件。

活动三: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在这个活动设计中,首先提出问题:橡皮在水中是沉的,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它们切成一半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会有变化吗?如果继续切得更小,又会怎样呢?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猜测—实验验证—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在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要提醒学生使用刀具时注意安全,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师认真巡视:发现表现好的小组、学生遇到的问题等,及时地加以指导点拨;学生汇报时,组织其他人用心倾听,及时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倾听、评价的能力,以达到课标要求。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意在通过推测、验证、讨论,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并对沉浮因素有了自己的认识,学生通过多角度的观察与证明,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又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延伸与拓展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而且科学《课标》指出“科学课不应该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而是要延伸到课外,走向生活”。因此,在本课的最后,可以用课件出示形成性练习题,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总结,易于学生理解内化;再引导学生课后探究“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学生对习题的挑战,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通过课后继续探究,使学生保持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落实《课标》倡导的理念。

纵观整节课,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力求通过合理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开展有趣的科学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能获得科学知识、锻炼能力,还能体会到与人合作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每个活动中,学生都亲历了疑、思、做、论的全过程,从而让科学课的学习变得生动、有效,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课标物体科学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科学拔牙
悬浮的鸡蛋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