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刍议

2016-12-12 10:03廖子金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提问有效性教学方法

廖子金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间、学生间有动态信息的交流。课堂提问是解决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个别教师在理解贯彻、落实新课标时,错以为只要课堂提问能引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是新理念。所以把过去“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结果学生只是穷于应对老师的问题,并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和领悟所学知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将有效提问分成六种类型,试图在提问环节中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提问;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方式,是训练思维的有效路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互动交流教学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不可缺少的纽带,可以说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课堂提问如果使用得当,便能有效锤炼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创新的灵感。

然而,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也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有些问题华而不实,问题的提出往往过于简单,只停留在表层,学生能声音洪亮整齐划一地回答,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究其本质是相当空洞的;有些问题简单肤浅,问题未经精心设计,动辄“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看似发问不少,但学生只是疲于应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有些问题随心所欲,教师不切实际提出一些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学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无从着手,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些问题语出惊人,个别老师以突然发问作为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手段之一,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对教师提问产生恐惧,不愿意在课堂上表露自己的想法,结果反倒得不偿失……

那么,怎样的课堂提问才能算得上“有效”呢?经过对语文名家们课堂提问的分析,我将有效提问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开门见山”式提问

众所周知,文章标题大多涵括了全文的主旨内容,围绕它去进行发问,可以做到“一览众山小”,教学重难点因此迎刃而解。譬如,在教学《曹冲称象》这一课时,课始我便出示课题,由此发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纷纷各抒己见:大象那么重,曹冲是用什么方法称的?为什么要称象?结果怎么样?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去称象?……这时,我因势利导,“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这篇文章,看看能解决你的疑惑吗?”

开门见山式的提问,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会质疑、能质疑、善质疑;又能让学生产生汲取知识的迫切感,激发学生自主学文释疑的兴趣;从长远来看,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试答题时基本能做到“八九不离十”。

二、“循次而进”式提问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就是说,善于提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地扩及较硬的节目。由此可知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犹如登山一般,顺势而上,循序渐进。这样做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地回答问题,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

设计问题时务必在难易度上下工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时间,个个有回答的机会。例如,教学《麻雀》一课时,讲到“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时,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大而复杂的问题“这几句话反映了麻雀什么样的精神”分解成如下几个问题:(1)第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比?(说明老麻雀在遇到庞大的猎狗威胁时,毫不迟疑,非常果敢地、迅猛地出现在猎狗面前,表现了它的勇气和胆量。)(2)“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又说明了什么?(说明老麻雀面对猎狗这个庞大的敌人,心里很紧张,以至于全身的羽毛都张开直立起来了。)(3)第二句话反映了什么?(这句话充分表明了老麻雀无畏地保护自己孩子的感人情景。)

这样一来,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学习就变得容易多了。

三、“画龙点睛”式提问

“画龙点睛”式提问即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发问。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这些词句大多是全文的核心,对于学生来说,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一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来说则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比如,在《隐姓埋名三十年》一课中,“不假思索”是文章关键词之一。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思考:“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为什么她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我愿意”?“不假思索”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读出人物的这种情感?以关键词为立足点进行发射性提问,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到王承书的爱国情感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自然能水到渠成。由此可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能彰显重点,一举攻破难点,教学思路变得更清晰、更明朗,学生对文本理解更透彻、情感领会更深切。

四、“百花齐放”式提问

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问题时,遇到难度较大或看法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争辩,让他们在争辩中产生共鸣、碰撞智慧,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一块特别的石头》,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我问学生:当父亲也说不上为什么时,李四光还要不要继续追问、探索下去?有的学生说:“不要,反正都没人知道,而且一块石头有什么特别的?”有的学生说:“要,不懂就要弄明白啊!”还有的说:“要,说不定真有什么特别的,对科学研究还能有帮助呢!”……

这一矛盾冲突发问,激活了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会李四光数十年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五、“一针见血”式提问

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深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师生双边活动。每节课都有其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这也就决定了我们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出发点就是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性则是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

一篇课文可以设疑的地方有很多,我们不但要设计出紧扣目标的关键性问题,还要把问题提“准”,让提问能“一针见血”。比方《七颗钻石》的重点问题是讨论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由于问题提得精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学生基本上也就把握住了。

六、“因人而异”式提问

“因人而异”式提问,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实际,难的问题让优、中生回答,较易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或不好发言的学生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一般情况下,先叫中等水平的,让中等生答个七七八八,再请较好的学生进行补充,优等生留待答问“卡壳”时,解除“危机”时再使用。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提问,常常能起到“一问惊醒梦中人”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情境下,我们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究竟该采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还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完善。但我相信只要教师能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与技巧,将来的语文课堂就会越上越精彩!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提问有效性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我的教学方法